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62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

但这福字的笔力就大不如“寿”字。

除去故事的传奇色彩,福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期盼。

你看赫曦台顶部雕饰的八挂图,还有寿字、蝙蝠图案,也是象征“福”、“寿”的意思。

赫曦台上的屏风正面是岳麓书院总体平面图.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麓书院面积为两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千平方米.书院分为四个部分:

讲堂及两边的斋舍是教学区/讲堂后面御书楼是藏区;

讲堂后方,包括文庙和专祠,是祭祀区;

左后方是园林区。

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

在屏风的另一面我们可以看到南宋闻名理学家朱熹、张拭,明代闻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

说明赫曦台历史久远,已融入历代名人的文化活动之中。

我们站在赫曦台往岳麓书院大门方向看,岳麓书院是以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

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

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请你走下赫曦台。

回头看赫曦台外侧前后左右两壁檐上,分别塑有〈张良进厦〉、〈老子出关〉、〈麻姑献寿〉〈拾玉蜀〉等传统戏曲故事,造型别致,形态自如;

还有代表传统说中的八仙的萧、花篮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风格。

赫曦台上还有一幅对联: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上联中的“安”,指安然自得;

“利”指利益;

“勉”强。

意思是说,治学要不论安、利、勉哪种情况,只要锲而不舍,均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下联的意思是说,要通晓天、地、人的道理,才能称得上“才”。

也就是说要博学,以致成才。

它表达出古代学者的人才观念,是由清代的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左捕撰写,当代书法家王超尘书写。

大门

岳麓书院历史经历过多次兵与火与重建,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基本格局。

现在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

门额“岳麓书院”四字为宋代真宗皇帝的题字。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宋代真宗皇帝认为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山长周式德行称著,特别召见周式,白拜国子监主薄,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

但周式心系岳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

皇帝就赐他经书和“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十方。

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大门两旁一幅闻名的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以后,门人请山长袁名撰写对联。

袁名出了上联“唯楚有才”请学生应对。

大家苦思不得结果。

恰好贡生张中阶路过,他吐口而出;

“于斯为盛”,对的十分巧妙。

山长的上联初看似乎简单,实则有难度。

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这就要求下联也出自典故。

张中阶对的下联出自〈论语-泰伯〉:

“孔子曰,才难,不其言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都出自典故,意义关切,实为佳作。

对联中“唯”和“于”都是语气助词,没有有具体意义,意思是说,楚国人才众多,而在这里尤为兴盛。

这是前人对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赞誉。

的确,岳麓书院当时集中了一批历史上闻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张拭等;

也培养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优秀学生,如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蒿涛、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说人才兴盛,实不为过。

大门前有两个大理石的门当,据说是宋代的作品。

正面雕刻有高浮雕的“三狮戏球”,表示国泰民安,吉祥喜庆的意思;

背面有“锦鸡芙蓉”意为“锦上添花”;

其它图案如梅、兰、竹,荷花、白鹭等都反映了封建文人的世俗欲求和政治抱负。

岳麓书院是古代文人建筑,它广泛应用寓意深远的雕刻、对联、匾额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家教训等与建筑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

大门左右两墙上也有一副当代学者的对联: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边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上联的意思是说,无论古往今来,治理国家,都是把培育人才作为急迫的任务,切不可忽视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作用。

下联的意思是说,做学问,既有继承,有要有革新,英雄豪杰就在于能顺应时势,融会变通,试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张拭,近代的毛泽东、蔡和森,他们的治学方法,不是值得后人深思和仿效的吗?

大门前是留影的好地方。

照完像后,请继续前行。

二门

进入大门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二门。

它采用五间单檐悬山结构,中间开有三张门,花岗石门框;

左右为过道,通南北斋舍。

原门建于明代嘉靖元年,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毁,这是1984年重建的。

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

原匾为清同治七年所制,抗日战争期间曾被炸毁,先匾为1984年复制。

二门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尧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撰联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的监督程颂万先生。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联;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上亮点出岳麓书院的地里位置,山接衡岳,水临湘江,深山大泽,龙盘虎踞,气势非凡。

下联描写岳麓书院继承孔孟学说,崇尚圣贤之道,是学习礼仪的好地方。

着幅对联用22个字把岳麓书院的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儒学说传统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倒好处。

大门左边有一块大型菊花石,这是湖南浏阳特产。

花形是依天然石纹加工而成的,如此之大,是实不多见。

进入二门后,请回头看二门背面的碑匾“潇湘槐市”。

原匾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所撰书,抗日战争中被毁。

先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指汉代长安城北的一片森林。

当时京城的书生们常聚于此,或议论于槐树下。

“潇湘槐市”指岳麓书院是湖南的“槐市”,文人、学者经常聚集于此。

意思是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之槐市。

继续往前,看到的是岳麓书院的讲堂。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明代称为“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

讲堂檐前挂有“实事求是”匾。

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宾步走程撰写。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镏金木匾:

一块是“道南脉”匾,有乾隆皇帝御赐。

这里的“道”是指理学。

战国时期思想界是百家争鸣,汉武帝“废绌百家,独尊儒家”,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

唐宋时期,一些儒学思想家吸取拂、道新的思想,发展形成儒家新的思想体系。

其中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称为“理学”。

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因此此匾的意思是说岳麓书院所播传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宗。

它表示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

此匾为原物。

另一块是“学达性天”匾,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人通过对理的领悟,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和一的地步。

原匾被毁,这是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

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隆道二年书院主教、闻名理学家张拭撰,他阐明了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写。

屏壁背面刻有岳麓山全景图,临摹自《南岳志》。

讲坛上放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南宋闻名理学家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拭讨论《中庸》之义,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制度之先河。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

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

清代山张王文清撰问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的重要史料。

讲堂前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委员冯友兰先生所书对联: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此联妙在:

上联两句原是本书院大门联,下联援引《离骚》中的一句话:

“沅有芷兮澧有兰”,略作改动为: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便成了两个对仗句。

从全联看,上、下两联,各自成对。

在内容上也有内在逻辑联系。

为什么“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讲堂右边是“今日书院馆”,陈列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视察书院的照片和题词,以及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学术活动。

讲堂左边有“文泉书店”游客可以购买到有关书院的书籍和其它著作。

请游客自己观看。

看完以后,请穿过讲堂,看到的是御书楼。

  御书楼

岳麓书院创建初期就在讲堂后面建有书楼,后来宋真宗皇帝赐书给了岳麓书院,更名为“御书阁”。

清康熙二十六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始建御书楼于现址。

清代所建的御书楼不幸毁于抗日战争中,今天御书楼是80年代仿宋代风格重建。

现在是湖南大学的古籍图书馆。

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曾将其万余册个人藏书捐赠给岳麓书院。

御书楼内壁有“力群书屋”,专室保藏。

我国古代藏书楼很注重防火,楼前多建有水池;

房屋之间还建有高高的封火墙。

同时,出于一种信仰,在大楼屋脊的两端常常塑有两条昂首的龙。

据说这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名叫“蚩吻”,好吞火。

以次避火灾。

至于檐角的宝剑,则是因为蚩吻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啃木檐,为了防止它的劣行,就用宝剑镇住它。

中国古代建筑处处浸透着传统文化色彩。

御书楼两侧复廊嵌有《朱熹诗碑》、《重修岳麓书院记》等重要碑刻。

看完以后,请从御书楼左侧边门进入的是园林。

那里有麓山寺碑、百年轩和书院八景中的四景。

进入园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碑廊。

碑廊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

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其中有朱熹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

有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这些碑文反映了历代岳麓书院的建设过程,是研究岳麓书院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撰文者或者为闻名文学家,或为书院山长,或为地方官员,或为闻名政治家,他们本身在历史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因而这些碑刻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为研究者和旅游者所关注。

碑廊处于书院园林西面。

园林有书院八景中的“竹林冬翠”、“曲涧鸣泉”、“碧沼观鱼”和“花墩坐月”四景。

你可以慢慢品味和寻找。

沿碑廊前行,前面能看到时务轩。

时务轩

时务轩是为纪念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

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为推动湖南新政可,在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及谭嗣同等人的活动下,湖南巡抚陈保缄、学政江标、按察使黄遵宪于光绪二十三年上奏朝廷,设时务学堂于长沙小东街,熊希龄为学堂总理(校长),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学堂昌盛一时。

闻名学生有范源濂、蔡锷、方鼎英、杨树达、唐才中等人。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巡抚陈保缄等人被革职,时务堂被迫停办,后改为求实书院,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湖南大学堂。

次年与岳麓书院所改之湖南高等学堂合并。

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古址碑,该碑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聘、李况松、陈云章、黄曾莆等人的碑刻。

出了时务轩,右边有一座小亭,那是闻名的麓山寺所在地。

麓山寺碑

眼前的这个小亭内藏着我国书法史上闻名的麓山寺碑。

碑文内容记录了麓山寺历史沿革,是在唐开元十八年,由闻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雕刻。

因其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

碑侧碑阴有宋带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

李邕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故麓山寺碑又有北海之称。

《麓山寺碑》也是他行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笔致挺拔,气势纵横。

麓山寺碑对后来的书法家影响较大,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至岳麓山临习瞻仰,碑后至今尚留有部分书法家的手迹。

许多书法家都以见到此碑为荣。

因《麓山寺碑》享有盛名,历代欲取此碑的人甚多,清代嘉庆年间,有达官遣官前来拓取,因不得其法,隧使名碑碎裂,留下了千古遗憾。

当时长沙知府沈廷英得知后,亲赴现场,和沙灰集其残片94片,另嵌碑亭内壁之上。

1950年麓山寺碑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麓山寺碑,前面那座伴水而建的建筑是百泉轩。

百泉轩

这座伴水而建的建筑叫百泉轩。

这是历代山长居住的地方。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翠,是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

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

元代闻名理学家吴澄作《北泉轩记》,说百泉轩前溪泉:

“如雪如冰,如练如鹤”。

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拭“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倚水边的石栏,观锦鲤在水中戏游。

这是岳麓书院八景之一:

“碧沼观鱼”。

教学斋

你现在来到了教学斋。

这是古代学生居住的地方。

现存的建筑为1993年书院改学堂时改建。

“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里面设有读者服务部和编钟古乐演奏室。

你可以进去休息以下,购买岳麓书院和湖南的旅游纪念品,欣赏2000那前楚国的古编钟演奏的民间音乐。

半学斋

现在我们来到半学斋。

这是古代教师居住的地方。

“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含有教学相长的意思。

目前半学斋设有岳麓书院的历史及人才陈列室。

毛泽东同志早年曾和蔡和森寓居半学斋。

现也设有专门展室以示纪念。

文庙

岳麓书院文庙位于书院左侧,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自成院落。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家”以来,教育界开始祭祀祠孔子。

北宋时期岳麓书院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孔子及十为哲人像,画七十二圣贤图。

南宋乾道元年改礼殿为宣圣殿。

明弘治十八年,更名为大成殿。

明朝正德二年迁于现在的地址。

天启四年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其后屡毁屡兴,但建筑格局未变。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主要的建筑。

“大成”一词源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孔子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之一。

因此用“大成”二字来表示孔子的成就和地位。

大成殿采用重桅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藻井天花,雕龙画凤,属帝王规格。

殿前有月台,供祭孔时表演礼乐用,月台前有明代的石雕蟠龙,十分庄严。

大成门的石阶前,有一对明代石狮,一雄一雌,刻工精细传神。

雄狮戏球,雌狮怀抱小狮,这对狮子毫无凶神恶煞之感,有的只是受教化后的妩媚恩爱之态。

大成门外的牌楼为明清建筑,左右各一,南北相望,四柱三层,由花岗石砌成,上有龙雕等饰物。

牌楼内侧题额分别为“贤关”、“圣域”,外侧题额分别为“德配天地”、“道冠古金”,均为对孔子的赞辞。

文庙照壁,也称照墙,是文庙大成门外对着大门做屏蔽用的墙壁,现存照壁为明清建筑。

照壁前的孔子铜像,是1996年香港孔子教学院汤恩佳先生捐塑。

  岳麓书院小学生导游词2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古城长沙的岳麓书院参观游览。

岳麓书院坐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在岳麓书院的前门上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的字镌刻而成的。

为什么说岳麓书院是“千年学府”呢?

因为岳麓书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历经千载,办学不已,因此有“千年学府”的美称。

岳麓书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的人才,是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它在历史上几度辉煌,受到皇室重视,成为中国古代一所颇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及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从前门走进来,可以看到赫曦台,这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舞台。

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常常很早就爬起来跑到岳麓山顶去看日出;

看到日出就拍手欢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后来张拭就在这里修了一个台,取名“赫曦台”。

大家来看一看这台中屏风上绘着的岳麓书院平面图。

岳麓书院占地250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着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

在中轴线的西边建筑有供读书之用的教书斋和供休息赏玩的园林碑廊;

在中轴线的东面建有供学子食宿的半学斋和奉祀古圣先贤的文庙祠堂。

我们现在来到了讲堂。

在公元976年书院初创之时即有“讲堂五间”,是讲学的中心场所,后来因为朱熹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石刻,因此又称“忠孝廉节堂”,大家看到的是清朝重修后遗留下来的建筑。

请大家抬头看看这块“学达性天”匾,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这里说的性是指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这块匾是康熙皇帝对岳麓书院理学教育的表彰。

那么有朋友会提出一个问题了,“理学是什么呢?

”对了,这位朋友说对了,理学是儒家学说发展演变到了宋朝时的一种称法。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颐的老先生,而发展壮大理学思想的则是闻名的程颐、程颢两兄弟。

二程兄弟为了把理学发扬光大,在洛阳设坛讲学,一时门庭若市。

当时有个南方学者叫杨时专程前往求学,时值隆冬,大雪纷飞,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就恭敬地站在房檐下,直到老师醒了,他才执经问教,而屋外雪地里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樱当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地说:

“吾道南矣”。

“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应谦虚谨慎,勤奋好学,而且是理学南传的一个标志。

从那时起,理学通过杨时传到江南,并发展为“湖湘学”等多种学派。

因此后来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匾悬挂于此,用来表达岳麓书院是理学的正宗之传。

通过参观这两块御赐匾额,进一步了解了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其实在晚唐以后,虽然书院日益成为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教育机构,但其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同样都叫书院,有的仅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甚至学前班,而岳麓书院是高层次的书院,它的讲学者多为全国名流大师,而学生也要经过考试和推荐才能选拔入学,像“千年学府”、“四大书院”之类美誉,对于岳麓书院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要知道,岳麓书院比法国的巴黎大学早280多年,比英国的牛津大学也要早300年呢。

好,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讲堂中间,老师授课的讲坛上会摆设两张椅子,而不是今天的一张椅子?

请大家动动脑筋,猜猜看。

参观完御书楼之后,沿回廊右转,发现在草木掩映之中有一片青墙黑瓦的小院落,这里是奉祀理学大师及岳麓书院培养的部分高足生徒的祠堂,大家看见的船山祠是纪念闻名的学术大师、思想家王夫之老先生的,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

王夫之不到20岁就进岳麓书院读书,深受当时山长吴道行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影响,他后来结社著书,评议朝政,又在衡阳揭竿起义,举兵抗清,直至晚年以笔杆为武器,潜心著述,无一不是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传统精神的最好体现。

岳麓书院之因此人才辈出,湖南之因此人才辈出,都与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密切相关,也都是“经世致用”四个字的最好体现。

一个人要想有经天纬地之材,救济万民之心,则必须要在少年时刻苦攻读,完善自我。

岳麓书院内广种桑树,就是提醒每一位学子都要像春蚕一样埋头苦学,终生不辍;

讲堂四壁上石刻的院规就是要规范每一位学子的思想、品格乃至言行举止;

书院内“实事求是”,“道南正脉”等匾额也是在告诫每一位学子都要牢记儒家传统中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优良风尚。

但埋头苦读、修身养性就算是人才了吗?

不是,人才不是知识和道德的容器,他必须具有胸怀万民之心,回报社会之志,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将知识取之于书,用之于民,只有那济世救国、奋不顾身的学生才能在岳麓书院永远受到尊重和怀念。

正因为岳麓书院本着“经世致用”的教育原则,千百年来,它为社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值得永远缅怀的精英。

如抗金名将游九功,改革先驱陶澍、魏源,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民族英雄”左宗棠,直至后来的谭嗣同、杨昌济、蔡锷、陈天华、毛泽东、刘少奇等三湘俊杰,无一不是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精神的伟大实践者。

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想必已经看到了我们湖南的改革日渐深入,长沙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何尝又不是“经世致用”的最好体现呢!

岳麓书院辟出这样一片宁静的院落,供奉理学大师和“经世致用”的圣贤,以便后人瞻仰,实在是要告诉每一位参观者,经世致用,回报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可喜可贺的是,“经世致用”已被市政府定为我们长沙精神的组成部分,这既是对我们长沙人民过去贡献的一个总结和肯定,又将更加旗帜鲜明地指导我们每个市民努力参加到改革的大潮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想必大家参观到这里,已经体会到了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真正魅力之所在了吧!

  岳麓书院导游词(四)岳麓山故迹很多,山一脚下有岳麓书院,建于公元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此讲过学。

清风峡是岳麓书院后面一条幽静美丽的峡谷。

一线清泉。

西池碧水,万木清秀,美不胜收。

有名的爱晚亭就在这清风峡中,此亭原名爱枫亭。

四周枫树漫山,风景绝佳。

清代闻名诗人袁枚来此游赏。

依唐人杜牧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亭名改为爱晚亭。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