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568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精讲义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悝

经济上:

“尽地力之教”;

政治上:

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

加强中央集权。

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

韩非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张“事异则备变”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提出“齐物”的观点

墨家

墨子

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

概念阐释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

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考点一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环境

(1)经济根源: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

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百家治国焦点的争论

(1)人性善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

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①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

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

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

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

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

孔子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仁政”;

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

法家实行“法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5)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2018·

11月浙江选考)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抓题眼] 材料中“耕战”与“秦实现统一”是题眼所在,备选项中只有法家思想同时满足题意要求。

[析错因] 儒家讲求“德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倡导“兼爱”“尚贤”“非攻”,都不是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论,故可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2.(2018·

4月浙江选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抓题眼]“国家政策应因实际情况不同而适时变化,使其更具实用性、针对性”是史料的中心大意,也是题眼所在,凸显功利性。

[找错点]“民贵君轻”“克己复礼”“精神自由”均与史料主旨不符,可排除A、C、D项,答案为B。

答案 B

3.(2017·

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解析“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

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

故答案为C。

4.(2017·

海南高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考点二 先秦儒学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

1.先秦儒家思想家国情怀的内涵

(1)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

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

(4)注重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5)注重道德修养。

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

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

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2.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

(1)民本思想

①出现的原因:

继承西周“敬德保民”思想;

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地位提高在思想上的体现。

②表现:

孔子的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③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④认识: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有其积极、合理的进步性特征,也有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和利用民众的工具性特征。

(2)治国理念:

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5.(2016·

10月浙江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解析 孟子主张“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则莫若平政爱民矣”,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

观点1 民本理念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材料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问题:

试归纳早期儒学的民本主张及对其本质的认识。

答案 “利民”“民贵君轻”“尊重民意”“君舟民水”是早期民本思想的不同内涵,但其本质上均是以维护君权为中心,并不是单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一种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策略。

观点2 先秦文化发展具有地域风格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

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

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文化的地域性风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答案 学术的地域性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封闭性及政治环境的分裂,是政治不统一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观点3 荀子礼法结合的国家治理观

材料 法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

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

君道篇第十二》

荀子设想中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

答案 由高素质或道德修养高的人,兼行德治、法治,礼法结合治理以实现理想社会。

视角1 百家争鸣的地域性

某思想家指出: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

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

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①属燕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

②属齐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

③属秦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其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

④属楚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视角2 韩非子的法制、公平理念

(2018·

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测评)《韩非子》载: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

C.法制建设D.礼乐秩序

解析 韩非子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项正确。

视角3 儒学的担当精神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

(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家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学家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解析 根据题中关键信息“期月……三年有成”和“平治天下”可知,先秦儒学家有面对现实,勇于探索和担当的精神,故A项正确;

儒学在当时只是并未受统治者重视,并非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家当时改变社会的愿望,并非要重构伦理道德,故C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社会转型的信息,故D项错误。

视角4 墨子渴望国家统一的思想

杭州学情调研)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

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

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

当时还不可能反对人治,故B项错误;

C项到秦朝方才建立,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统一的思想,而非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

视角5 先秦文化的特点

(2019·

温州抽检,2)在秦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秦人养成一种强烈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义取向之上,也与秦文化的叛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此可知,秦国文化(  )

A.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准则

B.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

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

D.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

解析 材料中讲到在秦国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功利主义的取向,日益强大追求功利便会倾向于兼并他国走向更强大,以推动统一,故C项正确。

视角6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蕴含人文情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

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

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

——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主要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

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

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特点:

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一、选择题

金华重点中学联考题,24)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

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

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体现入世精神

B.主张中央集权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这些思想共同之处是体现入世精神,故A项正确。

衢州仿真评估,24)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

3.(2019·

绍兴“超级全能生”联考,2)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

A.“有教无类”“法不阿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解析 教育和法律,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A项错误;

己和人的关系,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

患寡是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C项错误;

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

4.(2018·

舟山联考,2)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

A.仁者爱人B.以德治民

C.克己复礼D.君轻民贵

解析 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是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材料讲的是统治者的为政之道,仁者爱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据材料“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应该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故B项正确;

“克己复礼”的观点体现了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统治秩序,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君轻民贵是孟子的思想主张而非孔子,故D项错误。

5.(2019·

丽水仿真检测)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解析 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其实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

根据所给材料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

材料与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

答案 D

解析 “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7.(2018·

杭州名校协作体联考,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

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  )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兼爱、仁政

D.无为而治、严刑峻法

解析 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从文化和政治上冲击了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

8.(2018·

绍兴八校联考)“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

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材料对“刑、德”的解读说明了(  )

A.儒家主张“为政以德”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

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 材料中“二柄者,刑、德也”表明法家主张刑德并用,故B项正确。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反对君主专制”均与题意不符,故A、C、D三项排除。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解析 本题时间定位是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考查诸子百家的共同点。

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

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解析 法家主张大一统和富国强兵,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相符,符合统治需要,故C项正确。

1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故A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家思想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是因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变革,故D项正确。

1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

解析 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是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

浙江名校联盟学考交流)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

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

……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

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

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