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250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耳门与外耳门6.docx

内耳门与外耳门6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问题的探究

一、在活体上,由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有鼓膜,鼓室与内耳之间有第二鼓膜和镫骨底极其韧带封闭蜗窗和前庭窗,内耳道底上的孔洞由神经、血管堵塞。

因此,在活体上,内、外耳门不相通。

在干骨标本上,由于鼓膜、第二鼓膜、神经、血管和韧带等软组织消失,内、外耳门相通。

二、内、外耳门都是前庭蜗器的结构。

前庭蜗器(图1)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图1前庭蜗器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1、耳廓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支架,表面覆有皮肤,皮下组织少,但神经血管丰富。

耳廓的作用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外耳道是由外耳门到鼓膜的管道,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性部。

外耳道作用为传递声波。

3、鼓膜(图2)

图2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呈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向前外下倾斜约45°角,婴儿近水平位。

鼓膜中央部凹陷称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

(二)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为一含气的不规则小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

1、鼓室

(1)鼓室的壁

1)外侧壁(图3)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称鼓膜壁。

图3鼓室外侧壁

2)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前外侧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3)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

4)前壁又称颈动脉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

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是咽鼓管的鼓室口。

5)内侧壁(图4)又称迷路壁,与内耳相隔。

其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由耳蜗的第一圈隆凸构成。

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称前庭窗或卵圆窗。

在活体上,有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封闭前庭窗。

岬的后下方有一椭圆形小孔,称蜗窗或圆窗,活体上由第二鼓膜封闭。

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

图4鼓室内侧壁

6)后壁又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内的乳突小房。

乳突窦入口下方有一骨性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2)鼓室内的结构

1)听小骨有三块,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2)听小骨链(图5)锤骨借柄连于鼓膜,镫骨底封闭前庭窗,三块听小骨在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以关节和韧带连成听小骨链,组成杠杆系统。

图4听小骨链

3)运动听小骨的肌有两块,为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2、咽鼓管为连通鼻咽部和鼓室的通道,由前内侧份的软骨部和后外侧份的骨性部构成,其向前内侧开口于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咽口,向后外侧开口于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

3、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窦位于鼓室上瘾窝后方,开口于鼓室后壁的上面,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

乳突小房是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的不规则小腔隙。

4、中耳的神经主要为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和舌咽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包括鼓索、岩大神经和镫骨肌神经。

(1)鼓索(图6)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穿岩骨裂向前下至颞下窝并入舌神经。

(2)岩大神经(图6)于膝神经节处发出,经颞骨岩部前面的岩大神经裂孔穿出前行。

(3)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4)鼓室神经发自下神经节,经颅底外面鼓室小管下口入鼓室,与交感神经纤维共同形成鼓室丛,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粘膜。

图6面神经的分支

(三)内耳(图7)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

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不相通。

图7内耳在颞骨岩部的投影

1、骨迷路(图8)由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组成,他们互相连通。

图8骨迷路

(1)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不规则的近椭圆形的腔隙。

其前端较窄,有一孔连通耳蜗;后端较宽有5个小孔与3个骨半规管相连。

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上有前庭窗,此处与镫骨底相连接。

前庭的内侧壁为内耳道底,有前庭蜗神经通过。

在内侧壁上有前庭嵴,前庭嵴的后上方有椭圆囊隐窝,前下方有球囊隐窝,分别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前庭嵴的末端分开,在分叉处内有一小的凹面为蜗管隐窝,容纳蜗管的前庭盲端。

在椭圆囊隐窝靠近总骨角开口处的前方有一前庭水管内口,前庭水管由此向后下至内耳门后外侧的前庭水管外口。

内淋巴经此管进入内淋巴囊,内淋巴囊位于前庭水管外口的硬脑膜内。

(2)骨半规管为三个半环形的骨管,分别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面内。

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一个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膨大部称壶腹嵴;另一个骨脚细小称单骨脚。

因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故骨半规管共有五个口连于前庭的后上壁。

(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似蜗牛壳,尖端朝向前外侧,称窝顶;底朝向后内侧的内耳道底,称蜗底。

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

蜗轴为耳蜗的中央骨质,由蜗底至蜗顶,呈圆锥形,由蜗轴伸出骨螺旋板。

螺旋板的基部有蜗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穿过。

蜗轴螺旋管是由骨密质围成的骨管,围绕蜗轴盘曲约两圈半,管腔底端通向前庭,顶端以盲管终于蜗顶。

骨螺旋板由蜗轴突向蜗轴螺旋管内,此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外侧壁,其空缺由膜迷路的蜗管填补封闭。

因此蜗轴螺旋管的管腔可分为三部分,即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鼓阶在蜗螺旋管起始处的外侧壁上有蜗窗,为第二鼓膜所封闭。

前庭阶和鼓阶内均含外淋巴,在蜗顶处借蜗孔彼此相通。

2、膜迷路(图9)是套在骨迷路内膜性的管和囊,有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三部分构成。

他们之间相通连,其内充满着内淋巴。

图9膜迷路

(1)椭圆囊和球囊位于骨迷路的前庭部。

椭圆囊位于椭圆囊隐窝,其后壁上有5个开口,与三个膜半规管相通连,前壁借椭圆球囊管连接球囊和内淋巴管。

球囊位于椭圆囊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向下借联合管与蜗管相连。

椭圆囊和球囊上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为位觉感受器。

(2)膜半规管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位于同名骨半规管中。

在各骨半规管壶腹内,膜半规管也有对应膨大的膜壶腹,膜壶腹壁上的隆起为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

(3)蜗管位于蜗螺旋管内,绕蜗轴盘绕约两圈半,其前庭端借联合管与球囊相连通,为一盲管。

蜗管的水平断面呈三角形,有上壁、外侧壁和下壁。

其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

其外侧壁为蜗螺旋管内表面骨膜增厚的部分,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该处上皮的深面富有血管,称血管纹,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

蜗管的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又称基底膜)组成。

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3、内耳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1)内耳的血管(图10)

图10内耳的血管

1)动脉来自迷路动脉,多发自小脑下前动脉和基底动脉,少数发自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的颅内段。

迷路动脉进入内耳门后分为前庭支和蜗支,前庭支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蜗支共十多支,经蜗轴内的小管分布于蜗螺旋管。

此外,由耳后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尚分布到部分半规管。

2)静脉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

(2)内耳的神经(图11)

内耳的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前庭神经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和壶腹嵴;蜗神经分布于螺旋器。

图11内耳的神经

(3)内耳的淋巴膜迷路内的内淋巴经内淋巴管引流至内淋巴囊,再经内淋巴囊进入周围的静脉丛中。

前庭水管起于前庭的内侧壁,向后下走行,开口于前庭水管外口。

内淋巴管和部分内淋巴囊位于前庭水管,前庭水管外口位于颞骨岩部的后面,常被一骨嵴覆盖。

4、内耳道(图12)位于颞骨岩部内,内耳门与内耳道底之间。

内耳道底邻接骨迷路的内侧壁,上有很多孔,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路动脉由此穿行。

内耳道底有一横位的骨嵴称横嵴,把内耳道底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孔,有面神经通过。

下部的前份为蜗区,可见螺旋孔,有蜗神经通过。

上、下部的后份分别为前庭上区和前庭下区、单孔,前庭神经的三个分支分别通过前庭上区、下区和单孔。

图12内耳道底

三、在骨标本上内外耳门有以下通路。

(一)由外耳门向内经外耳道进入鼓室,从鼓室可向前、向后、向内三个方向与内耳门相通。

1、由鼓室向前经鼓室前壁的鼓膜张肌半管管口和咽鼓管鼓室口通到颅外。

(1)从颅外经卵圆孔和棘孔直接进入颅中窝可与颅后窝的内耳门相通。

(2)从颅外经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孔和枕骨大孔通到颅后窝与内耳门相通。

(3)从颅外经翼腭窝与内耳相通。

1)翼腭窝向外通颞下窝,颞下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2)翼腭窝向前借眶下裂通眶,经眶上裂和视神经管进入颅中窝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3)翼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

①经鼻腔顶部的筛孔通颅前窝,可与颅后窝的内耳门相通。

②经鼻泪管入眶继而与内耳门相通(见下述)。

4)翼腭窝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4)从颅外经鼻后孔入鼻腔遂与内耳门相通(见上述)。

(5)从腭骨上的切牙孔经切牙管进入鼻腔遂与内耳门相通(见上述);从腭大孔经腭大管和翼管进入颅中窝从而与内耳门相通。

(6)从颅外经眶(图13)可由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进颅与内耳门相通。

图13

2、由鼓室向后通过面神经及其分支的走行与内耳门相通。

(1)沿岩大神经、鼓索后小管走行开口于颞骨岩部的岩大神经裂和岩鼓裂处,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2)由鼓室沿镫骨肌神经逆行到面神经可穿内耳道底经内耳道与内耳门相通。

(3)由鼓室沿鼓室丛逆行到颅底外面,可经不同途径进入颅内(见上述)。

3、由鼓室向内经前庭窗和蜗窗进入内耳,沿内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的走行可与内耳门相通。

(1)沿前庭蜗神经和迷路动脉走行可穿内耳道底经内耳道与内耳门相通。

(2)由内耳沿前庭水管走行开口于颞骨岩部,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3)由内耳沿内淋巴管走行通到颅后窝,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4)由内耳沿蜗水管走行开口于颈静脉窝内侧,经颈静脉孔进入颅后窝与内耳门相通。

(5)由内耳沿迷路静脉走行可通到颅内,继而与内耳门相通。

(二)由外耳门向外与内耳门相通。

从外耳门向外可经颅底各孔进入颅中窝、颅后窝,经翼腭窝、鼻腔、口腔和眶通到颅内与内耳门相通(见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