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334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课程知识提要Word格式.docx

因此,二者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因为美学要研究种种审美对象,艺术则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是人类自觉的精神创造活动。

艺术既是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3)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开了心理学则会隔靴搔痒,难以取得任何理论上的进展;

(4)美学与伦理学息息相关,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善恶等价值判断,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4.美学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审美意识)、古典阶段(美学思想)、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和现代美学之路。

(1)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在于:

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

第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第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3)西方美学的发展:

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西方美学的开端;

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造的;

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

4)18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

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

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

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代表:

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

7)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美学,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8)20世纪,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

5.美学研究的对象: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6.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二,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第四,通过艺术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提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这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

“(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说明,虽然有美的事物,但当审美主体处在异化的状况下无法欣赏美的东西,审美依赖主体的条件、心境。

(异化:

外在客观事物本来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第五,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

8.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综合练习

一、判断题

1.美学就是关于研究美及其规律的科学。

(1)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广泛而复杂的。

(0)

3.由于作为学科的美学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因此,中国自古以来是没有自己的美学体系的,所谓中国美学无非是对西方美学的套用与照搬罢了。

4.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5.美学思想的前提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而美学思想的出现,就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真正建立。

(1)

二、填空题

1.美学作为学科的建立,是以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出版学术专著作为标志,因此,他被人们誉为“”。

2.一般认为,《国语》中楚国臣子伍举论美,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

3.西方最早提出“美与善相统一”的是苏格拉底。

4.最早提出“美本身”问题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

5.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己独立理论体系的美学家。

6.“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马克思的观点。

三、单项选择题

1.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专门讨论美的文章,是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

A.《会饮》B.《大希庇阿斯》C.《理想国》D.《斐德若》

2.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B.伦理关系C.实用关系D.精神关系

3.“里仁为美”是的观点。

A.庄子B.老子C.孔子D.孟子

4.作为美学的基础的学科是。

A.文学B.心理学C.哲学D.伦理学

5.与美学联系密切的学科为。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伦理学B.哲学、教育学、逻辑学、现象学

C.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D.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

四、多项选择题

1.美学发展经历的阶段有。

A.工具的制造和使用B.审美意识的产生C.美学思想的形成

D.美学专著的出版E.美学学科的建立

2.古希腊美学的代表人物有。

A.毕达哥拉斯B.黑格尔C.苏格拉底D.柏拉图E.亚里士多德

3.构成西方美学发展主线的两大思潮是。

A.神本主义B.人本主义C.科学主义D.马克思主义E.人道主义

4.下列属于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的美学家有。

A.康德B.席勒C.朗吉努斯D.黑格尔E.狄德罗

5.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艺术B.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C.美感经验D.审美范畴E.审美意识

五、简答题

1.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有何不同?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二讲美的本质

1.美(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之间的区别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论,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路径

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

一是在主体意识之外去寻求美的特性和根源,由此而有种种“客观美论”;

一是从主体意识去解释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由此而有所谓“主观美论”。

1)从客观的角度去探求美的本质(“客观美论”)

(1)“形式”说

如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从数的和谐与比例去说明美,这是从事物的形式得出的结论(“美在形式”),如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美在于均衡、对称、和谐、多样同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其后发展这一派观点的有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Cicero)、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提出美在完善、和谐、明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荷迦兹(著有《美的分析》,他提出了几个观点:

1)波状线比直线、圆弧线、有时直有时圆的线条更能创造美,成为“美的线条”,如花和各种装饰性形体;

2)蛇形线赋予美最大的魅力,如人体;

3)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

(2)“理念”(理式)说

这一派认为美在客观精神,可概括为“美是理念”。

最早提出者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后有古罗马的普罗提诺(Plotinus,又译作普洛丁)和德国的黑格尔。

如柏拉图认为客观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的美是先验地存在着的“美本身”加到事物上的结果,这个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美本身”就是“理念”,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

十九世纪初,德国的黑格尔则提出“美是理念(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的观点,认为美是经由人的心灵把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显现出来。

(3)“典型”说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观点,他认为美就是最普通的东西集合在一块所成的,比如美的眼睛就是大多数眼睛都像他那副模样。

(4)“完善”说

这主要是十八世纪德国的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等的观点,认为美就是事物的感性特征(如寓变化于整齐的形式特征等)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而达到“完善”,或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5)“感性特性”说

如十八世纪英国的博克认为,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的情感的性质,如小巧、光滑、有变化、柔和等。

(6)“关系”说

法国十八世纪的狄德罗认为事物的性质中唯一具有使事物美的能力和效力的,就是“关系”,美是由“关系”组成的,而所谓“关系”就是把秩序、安排、对称、适合与不适合等“关系”概念注入人的心灵并能唤醒这些“关系概念”的东西。

(7)“生活”说

俄国十九世纪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总之,“生活就是美的本质”。

2)从主观的角度去探求美的本质(“主观美论”)

(1)快感说(美在愉快)

英国十八世纪的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是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美并非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观赏者的主观心理感受,是对象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心灵所带来的愉快感,快感是美的真正本质所在,快感即美感。

休谟也主张“同情说”,认为同情是主体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同情,是设身处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被人假设为有的情感活动。

诸如愉快感、平衡感、对称感等美感的产生,就是源于主体借助想象来满足自己同情心的结果。

(2)判断说

十八世纪德国的康德认为美并不系于事物的存在,“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

”美决定于人的审美判断。

美是人对纯形式的愉快感受,是对象的纯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所引起的快感,这种快感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而是想象力、知解力的自由活动的和谐心境,总之,美是主观世界的产物。

(3)美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与升华

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氏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是人的无意识部分,无意识的本我总是受制于自我和超我的压抑,从而要转向其他途径寻求无害的间接满足,而艺术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满足形式;

通过艺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满足与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

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人欲望才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和源泉。

其最重要的文论和美学作品是《作家与白日梦》,将艺术创作类比于白日梦,认为此乃艺术家童年游戏的继续与替代。

后来弗氏的追随者阿德勒和荣格修正了弗氏的理论,阿德勒用权力欲望来取代性本能欲望,荣格用集体无意识来取代个体无意识。

3.为何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首先,这个命题的内涵在于: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

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

把美既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人的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在于:

①生活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有美也有丑,不能说凡是生活都美,从而不能简单说美是生活。

②“美是生活”的讲法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

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

③他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

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因此,他虽然正确的从客观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入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生理学相混杂的境地。

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4.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几个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5.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在感知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美”界定为令人愉悦的形象。

在学理上,我们把“美”界定为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密切相关,美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体,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对人的价值的积极肯定、确证与维护,是人在对世界认识与改造这样一种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令人愉快而和谐的对象性体现。

它以其自由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新颖性等特性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领域里,因而,美总是以其对象上的情感性、感染性与形象性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使我们陶醉,使我们迷恋。

一、判断题

1.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

(0)

2.美是生活,生活中是没有丑的。

3.美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体,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以其自由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新颖性等特性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领域里。

4.因为“美是难的”,因此,美是不能认识清楚的,人们也无法给美下一个定义。

(1)

5.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西方美学家史上,从主观角度去探讨美的本质的观点有。

A.“理念”说B.快感说C.“感性特性”说D.判断说

E.美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

2.在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中,从客观角度去探讨美的本质的观点。

A.“理念”说B.“形式”说C.“感性特性”说D.判断说E.“关系”说

3.从客观事物的属性中探求美的代表人物有。

A.毕达哥拉斯B.亚里士多德C.托马斯·

阿奎那D.荷迦兹E.费希纳

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代表人物有。

A.康德B.黑格尔C.休谟D.弗洛伊德E.车尔尼雪夫斯基

三、简答题

1.美与美的东西之间有何区别?

2.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路径有哪些?

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美是生活”这一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第三讲美的形态

1.形式美(狭义性质上的)是指构成事物外部形式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形、色、声)的有规律的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与事物的具体内容分离开来,是相对抽象独立的形式的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形式美并不依附于具体的美的载体,却能广泛地运用于各个美的领域,带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规范性,具有法则意义(从无数具体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

形式美不同于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是一种广义的形式美,是具体事物在外观形式上体现出来的美,是具体事物中美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和美的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两者可以理解为一般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形式美具有抽象性、意味性和装饰性的特点。

2.构成形式美的因素主要眼睛和耳朵所能感受到的物质的形状、色彩和声音三种自然属性。

形、色、声所包含的意味,所具有的表现力是构成形式美的基础,但还不等于就是形式美。

一定的形式,只有当它所包含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的形式。

这“一定的方式”我们通常称之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和组合规律。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主要有整齐一律(单纯齐一)、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以及多样统一。

3.自然美是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指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并被人发现的美)。

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自然美的生成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自然美是相对人而言的一种价值,自然美的产生同人类生产劳动相关联。

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来看,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实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4.自然美的特点

(1)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具有客观性)。

适应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形体、色泽、声音、线条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和谐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在现实世界中,丰富复杂多样的自然天性,呈现出千般动人的景象。

自然美是现实美当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品种最繁的一种美,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其它一切美无法比拟。

(2)自然美具有象征性、易变性和多面性。

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之所以令人感到美,就因为从它的形式外观上,人们常常可以发现某种人的品格、情操、精神和理想的象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养。

而同社会美、艺术美相比,自然美从总体上看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但从特定的时空关系来看,自然美又时时处处发生着或强或弱,时隐时现的变化。

自然美有着远近、方位、季节、朝暮、阴晴等转换,因而,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在主体感受方面会产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变化。

由于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自然属性是多方面的,其与人的关系及关系性质也有所不同,因而在主体审美感受层面上,自然美便具有了某种多面性。

(3)自然美侧重形式。

自然物或现象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人们才能明确体会到它们的社会意义,而在直观过程中,它们只是以自身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活动相和谐,使人获得适心随意、或悦耳悦目的审美享受。

5.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人类实践创造的体现社会事物发展规律和丰富性,合乎人的实践意愿、审美理想的社会事物的美),即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包括人自身的美、日常生活的美、人文环境的美、劳动及劳动产品的美、科学和技术美等诸多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体现出来的美。

6.社会美的特征

(1)与社会直接联系(以内容取胜)

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总是体现出哪一些语言、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

(2)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直接现实性)

美是一种价值。

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

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

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3)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直接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因为社会美的内容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

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必须受制于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社会美必然具有它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特色。

7.人既是唯一的审美主体,自身也是最美的审美对象。

人的美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统一,即人的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个体美与综合美的统一。

人的外在美包括形体(人体)美、仪表美、语言美和行为美;

人的内在美包括知识(智慧)美、意志(道德)美和情感美。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