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252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文档格式.docx

中熟,株高110-120厘米。

穗纺缍形,长芒,穗长约8-9厘米。

子粒白色,千粒重26克左右,软质。

分蘖力中等,抗倒伏能力中等。

口松紧适中,耐寒,耐旱,抗晚霜能力较弱。

抗条锈能力较强,易感染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秆黑粉病。

抗吸浆虫能力特别强。

适宜在中水肥地种植。

播种期,河南北半部一般以10月上旬为宜,南部以10月中旬较好。

播种量每亩10-12斤。

白玉皮

本品种原产于美国,原名Quality。

春性,中熟。

芽鞘绿色,幼苗直立,淡绿色。

株高110厘米左右。

穗纺缍形,穗长7-8厘米。

子粒白色,长卵形,粒硬质,品质很好,千粒重35-40克,粗蛋白质含量12.19%,赖氨酸含量0.42%。

分蘖力中等偏弱。

茎秆粗硬,弹性大,耐肥,抗倒伏力强。

对土壤肥力反应较敏感,在肥地增产显著,在瘠薄地则生长不良。

成熟时遇阴雨时间较长,易在穗上发芽。

耐寒力弱,耐旱,耐春霜能力较强。

感染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赤霉病、黑胚病。

高抗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秆黑粉病。

特别是抗腥黑穗病性能突出,不抗吸浆虫

南大2419

本品种原产意大利,原名Mentana。

春性,中早熟。

芽鞘淡绿色。

幼苗直立,株高110厘米左右。

穗纺缍形,长芒,有锐利锯齿,穗长7-8厘米。

子粒白色,长圆形,两端较尖,腹沟较深。

品质中等,质软,千粒重35克。

分蘖力较弱,抗寒能力较差。

茎秆强度中等,一般肥力下不易倒伏。

口紧不易落粒,对吸浆虫有高度抵抗力。

适于在河南省南部地区种植,应注意适当晚播,一般应比半冬性或冬性品种晚播10-15天。

在信阳、南阳地区一般以10月下旬为播种适期。

播种量16斤左右。

应注意及时收获。

阿夫

原产意大利,原名Funo。

偏春性,中晚熟。

芽鞘淡绿色,幼苗近直立,苗叶青绿色。

株高100厘米左右。

穗长方形,长芒,穗长8-9厘米。

子粒红色,椭圆形,大小中等,软质,腹沟较深。

千粒重32-34克,胚较大。

粗蛋白含量11.9%。

抗寒力和分蘖力中等,但成穗率较高。

秆硬,抗倒伏。

抗干热风。

高抗条锈病,轻感秆锈病和白粉病,抗散黑穗病。

易感细菌性黄叶枯病,耐旱性较差,口松紧适中。

适合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中高肥水地种植。

适宜播期,在河南省中部以10月中旬为宜,北部稍早,南部稍迟。

播种量每亩15-20斤。

可根据播期早晚和肥力水平适当调整。

田间管理应注意及时追肥灌水。

在旱地和沙碱薄地,高寒山区不宜推广。

阿勃

原产意大利,原名Abbondanza。

春性,晚熟。

芽鞘淡紫色,幼苗近直立,苗叶深绿。

株高100-105厘米。

茎色黄紫。

穗纺缍形,穗长9-10厘米。

子粒红色,软质,千粒重37克左右。

粗蛋白含量11.0%、赖氨酸含量0.36%。

抗寒力较差,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度中等。

耐水肥,较抗倒伏。

易感叶锈、轻感秆锈,感染条中19、22、24、25号生理小中。

高抗散黑穗病。

口较松,成熟时易落粒。

耐渍性、抗旱性较崐差。

适合上中等水肥地种植,不宜在稻田和旱薄地种植。

在河南省中部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播种量以每亩15-20斤较好。

内乡5号

本品种系我省内乡县农民育种家龚文生1953年用南大2419作母本,白火麦、白玉麦、白芒麦混合花粉作父本进行杂交,经5年定向选育而成。

偏春性,中早熟。

芽鞘绿色,幼苗直立,叶片宽大稍挺、绿色。

株高120-130厘米。

穗长方形,长10-12厘米。

子粒白色,粒大,千粒重50克左右。

半硬质,常有黑胚现象。

粗蛋白含量13.6%,赖氨酸含量0.39%。

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

适应性较广,如果肥水过高,易引起倒伏。

结实性较好,口较松,成熟时遇阴雨易发芽。

较耐旱,抗寒性弱,较抗干热风。

高度至中度抗条锈病,中抗叶秆锈病、白粉病较轻。

本品种适宜种植在中等水肥地和旱地。

单产450斤以上有倒伏的危险。

播种不宜过早,在我省中部以10月20日前后播种为宜,每亩播量18-20斤。

信阳、南阳地区可延迟到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播种。

应注意及时收获脱粒、贮藏。

内乡36号

本品种系河南省内乡县农民育种家龚文生1955年在当地百火麦中选出的变异单株,经过几年选育,1958年育成,原编号为36号。

偏春性,早熟。

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绿色。

株高100-110厘米。

穗纺锤形,穗长8-9厘米。

子粒白色,卵圆形,腹沟深,半硬质,千粒重30-35克。

分蘖力稍弱,成穗率较高。

抗倒伏能力较好。

口松、易落粒。

收获期遇阴雨易在穗上发芽。

冬季抗寒能力较好,但春季抗寒能力较差。

中抗条锈病,感染白粉病,轻感叶锈病,秆锈病及散黑穗病。

适宜于中等肥地种植,在豫南适宜播期10月15-20日,豫北为10月上旬。

每亩播种量15斤左右。

北京8号

本品种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和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合作,用碧码4号作母本,早洋麦作父本杂交育成。

冬性,中早熟。

芽鞘淡绿色,幼苗近匍匐,苗叶绿色。

株高110-115厘米,生长健壮,成熟时落黄好。

穗纺锤形。

长芒,白壳,白粒,品质良好,子粒较大,千粒重36-38克。

苗期生长较快,分蘖力中等,耐涝性较差,不易落粒。

抗倒能力中等。

高抗条中1号小种,中感叶锈病,不抗秆锈和秆黑粉病。

适应性较广,一般亩产300-500斤的水旱地均可种植。

在秆黑粉病严重的地区不宜推广。

在中、北部地区适宜播期在9月底至10月初,不宜过晚。

播种量以每亩12-15斤为宜。

拔节前后应控制肥水,防止倒伏。

7023

本品种系国营博爱农场良种站1967年从阿夫中选出的优异单穗,经三年系统选育,1970年育成,原称B-7023。

偏春性,中熟。

芽鞘淡绿色,幼苗近直立,苗叶深绿。

株高100-110厘米,生长健壮。

穗长方形,一般长8-9厘米,长芒。

子粒红色,卵圆形,软质,千粒重40克左右。

粗蛋白含量12.4%,赖氨酸含量0.37%。

春季返青起身较早,分蘖力较弱,但抽穗整齐,成穗率较高。

抗寒力中等,较耐干旱,较抗倒伏,抗干热风,落黄好,后期耐低温,较抗白粉病,感染叶锈病、叶枯病、高感土传花叶病,成熟时上部茎秆易折,易落粒。

适宜于中上等水肥地种植,在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或丘陵肥力种植时,如能注意保墒,施足底肥,加强田间管理,也可获得高产。

播种期在我省中部以10月中旬为宜,南部可稍迟。

播种量以每亩18斤左右为宜。

前期和早春的田间管理要及时跟上。

成熟时要及时收获。

在稻麦轮作地区尽量少种,已种的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以防治土传花叶病。

郑引1号

原产意大利,引进名为st1472/506。

芽鞘淡绿色,幼苗直立,叶色正绿,株高90-100厘米。

叶片宽大。

穗较大,长方形,长8-9厘米,长芒。

子粒红色,椭圆形,软质,千粒重35-38克左右。

粗蛋白含量10.95%,赖氨酸含量0.36%。

春季返青较早,分蘖力及成穗率中等。

抗寒力较差,高抗倒伏,但不抗干旱和干热风,对条锈抗性有所下降,轻感秆锈病,严重感染叶锈病、白粉病和土传花叶病。

宜在亩产600-900斤的高水肥地种植,不宜早播,在我省中部地区以10月中旬播种为宜,北部稍早,南部可稍迟。

播种量每亩16-18斤为宜。

应注意在开花至成熟阶段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或在开花灌浆期根外喷磷钾肥。

郑州761

本品种系河南农科院1970年用西北农学院一个高代品系65(41)1

作母本,st.2422/464×

郑州17杂种第三代的一个株系6729-0-3作父本进行杂交育成。

系编号为7036-8-6-1-3。

弱冬性,成熟期中晚。

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绿,拔节后叶片短宽上举,株型紧凑。

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7-8厘米,长芒。

子粒白色,短圆形,腹沟浅,千粒重38-40克,半硬质。

粗蛋白含量12.7%,赖氨酸含量为0.40%。

分蘖力强,抽穗整齐,在豫北地区耐寒性尚好,茎叶落黄比较正常,不易落粒。

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高感白粉病,特别是在氮肥较多的情况下感病更重。

在我省许昌到新乡、洛阳到开封的中部地区,在亩产800斤以上肥力水平,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可适当提早播种。

10月5日前后播种,基本苗以每亩8-9万比较适宜。

在800斤肥力以下,以及播种偏晚时,基本苗可增加到12万。

一般播种量每亩8-10斤。

底肥要求施足,追肥重点在冬前,土壤肥沃,肥力达到要求时,返青期一定要控制追肥。

最高分蘖一般以不超过100万为宜。

应合理控制群体和施肥,提早深锄等措施来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百泉41

本品种系河南新乡地区农科所从西北农学院65(41)1品系中,经单株选择育成。

冬性,偏晚熟。

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中部叶片较窄而直立,旗叶较短上举,叶片无茸毛,后期有生理病斑。

株高76-85厘米,穗呈长方形,长8-9厘米,勾曲芒。

子粒黄白色,椭圆形,粒硬质,千粒重35-38克,粗蛋白含量12.9%,赖氨酸含量为0.41%。

秆较矮,有韧性,耐肥水、高抗倒伏。

在肥水不足或群体过大时,穗部不实,小穗增多。

分蘖力强,成穗数较多,口紧,脱粒较难,耐寒性强。

轻感叶锈病和秆锈病,感染白粉病,对赤霉病与黄矮病表现感染较重。

本品种适宜高肥水地种植,部分中肥水地也可种植,在高肥水地种植时,每亩基本苗10万左右。

在我省中、北部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并注意控制群体,冬前分蘖以60-80万为宜。

管理上注意促控结合,以每亩有效穗40万左右为宜。

在中等肥水地种植,要适当增加播量,适当早播。

小偃4号

本品种系西北植物研究所1967年以丰产1号作母本,小偃759作父本,杂交后经过系统选择培育而成。

父本小偃759是从长穗偃麦草与西农6028、中农28、阿尔巴尼亚丰收等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出的一个异附加系。

半冬性,中熟。

幼苗粗壮,较平匍。

株高约90厘米,株型紧凑。

穗纺缍形,长芒。

白壳、白粒、品质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37-40克。

粗蛋白含量11.03%,赖氨酸含崐量0.36%,分蘖力较弱,丰产性能好。

易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

有一定抗倒伏能崐力,耐旱性较好,但抗干热风能力较差。

光照不足年份,可能出现穗部顶部小穗不育现崐象。

适于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种植,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和磷肥,不要过多施用氮肥。

追肥要早施,一般在拔节前施完,后期不要追施氮肥。

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不宜过早。

播种量水肥地每亩10斤左右,坡旱地或10月中旬播种的水浇地每亩约15斤。

每亩成穗数可控制在35万左右。

该品种适合间作套种。

应注意浇好麦黄水和喷撒磷酸二氢钾,以防干热风危害。

百农3217

本品种系百泉农专1968年用阿夫/内乡5号F1//咸农39F2/3/西农64(4)43选系2/偃大24F1复合杂交,1975年育成,原系谱号7132-1-7-2-4。

弱冬性,中早熟。

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

叶色淡绿,抽穗后旗叶纵卷直立。

株高75-85厘米,在高肥水地株高可达9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8.5-9.5厘米,长芒。

子粒白色,长圆形,大小不匀,腹沟较深,品质较差,千粒重30-40克,粗蛋白含量10.8%,赖氨酸含量0.36%。

分蘖力较强,穗层较整齐,成穗率较高。

秆粗中等,一般亩产800斤左右的肥水地不易发生倒伏,若群体过大和后期肥水措施不当,也可造成倒伏,成熟时不易落粒,遇阴雨天气,种子易在穗上发芽。

对条锈病表现中抗至感染。

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现,后期抗干热风力强,落黄不好。

3适应性与栽培要点:

宜在高肥和中肥水地种植,应适期早播,豫北地区以10月上旬播种,增产显著,豫南可适当延迟。

在高肥水地每亩播种量8-10斤,中等肥力地每亩12斤左右,有效穗控制在38-40万。

高水肥地宜适当放宽行距,以利通风透光,壮苗壮株。

在田间管理上要多施底肥,少施追肥。

返青、拔节期间要深中耕,控制过多分蘖,蹲实茎节,以防倒伏,并要提早浇灌浆水,提高抗干热风能力,防止青干,促使子粒饱满。

偃师4号

本品种系偃师县农科所,1972年从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引进(st.2422/464)/郑州17//6609F2材料中,经四年系统选育而成。

春性,早熟。

芽鞘浅绿色,幼苗直立,苗叶浅绿色。

株高80厘米左右,叶片成熟时色泽略显粉红,落黄欠佳。

穗为大穗型,长方形,长9-10厘米,长芒。

白壳,无茸毛。

子粒长圆形,白色,半硬质,千粒重40-45克,高的可达50克,粗蛋白含量为13.3%,赖氨酸含量为0.43%。

在中部表现耐寒力中等,分蘖力较弱,抽穗整齐,成穗率较高。

一般为45-50%。

抗逆性较强,较抗条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

耐旱力较弱,成熟时穗轴易折断,口松易落粒。

适宜高水肥地区和稻麦轮作地区及晚茬种植,表现高产稳产,适宜基本苗10-13万。

冬前分蘖每亩不超过60万,春季分蘖70-80万,有效穗35-40万。

在我省北、中部10月15日左右播种为好。

应注意:

春季管理要提前进行,后期要特别重视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促使子粒饱满。

宛7107

系南阳地区农科所1966年从阿夫变异穗中选出。

芽鞘黄绿色,幼苗直立,苗叶黄绿色,株高80厘米左右,叶片宽大,旗叶下垂,成熟期落黄较好,属短穗型,穗呈棍棒形,长5厘米左右,长芒,红壳,无茸毛。

子粒短椭圆形,红色,软质,千粒重33-35克,粗蛋白含量13.0%,赖氨酸含量0.40%。

耐寒力较差,返青起身早,分蘖力较弱,成穗率高,约50以上。

抗逆性较强,抗倒伏,避干旱风,高抗条锈病,轻感叶锈病及白粉病,高感土传花叶病。

较易脱粒,种子休眠期较长,收获应在成熟后期,以保证品质。

本品种对肥力、土质选择不严格,适应性较广泛,高、中肥地力皆增产,即可单作又可间作套种及晚茬利用,播量不宜过大,高中肥地每亩播量7-8斤,一般地每亩播10-13斤,播期以10月20日至10月25日较好,可晚播乃至11月上旬。

豫原1号

本品种系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南阳地区农科所、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李台原种场协作育成。

其组合为st.2422/464作母本,内乡5号作父本的杂交二代用钴60两种射线处理种子,在麦苗单棱期用0.3%二乙基磺酸盐处理植株,经多年连续选育而成。

芽鞘绿色,幼苗直立,叶窄小直立上举,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7厘米左右。

长芒,白壳,无茸毛。

口松紧适中,子粒白色,长椭圆形,半硬质,腹沟稍深,千粒重40克左右。

拔节快,分蘖中等。

单株分蘖2-3.5个,成穗率高,单株成穗1.6-2.7个。

对倒伏、干热风、干旱、盐碱有较强的抗御能力,开花早,灌浆期长。

轻感条锈、白粉、叶锈病。

适宜麦棉套作或麦棉连作,稻麦两熟晚茬利用,秆矮、耐肥水,可在亩产700-800斤水平种植。

在豫北、豫中地区,一般年份适宜播种期10月20日左右。

播种量每亩20斤左右,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

温麦6号

1品种来源:

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小麦原种公司1992年在温2540优系姊妹系8820中选出的变异单株,经优选而成。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高产新品系,株高80厘米左右,苗期长势壮,耐寒性能好,株型紧凑,分层采光,光能利用率高,光合性能强,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大分蘖多,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穗纺缍中穗型,长芒、白壳、白粒,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丰产性能好;

茎秆紧韧有弹性,高抗倒伏,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干热风,落黄好。

该品种虽然旗叶干尖,穗颈较短,但仍是一个很有增产潜力的小麦高产新品系。

3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

黄淮麦区中高水肥地种植。

底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播期10月3~13日,播量每亩5~7Kg,适宜基本苗应根据产量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每亩350~400公斤产量水平的地块,基本苗为13万左右。

500~600公斤的高产地块,适宜基本苗为10万左右,越冬期每亩头数在70万左右。

春季最高分蘖控制在85万左右。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根据苗情每亩适当追施复合肥6公斤左右。

后期注意早浇落黄水,搞好“一喷三防”,并注意穗蚜防治。

适当喷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专用肥微肥等,以利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提高千粒重。

豫麦54号(百农64)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小麦育种中心对复交后代采用均数平衡选择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新品种。

其组合是百农8717×

[(偃大72-629-52×

石82-5594)F1×

百农84-4046-1]F2,系谱号为88(90)-1-A-40。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种,幼苗丛生,分蘖多,叶色浓绿抗冻,春季生长迅速,起秆多而整齐。

每亩抽穗时株型紧凑,旗叶直立,长相清秀。

株高80~85厘米,基部节间短粗,壁厚,抗倒伏能力极强。

对条锈免疫,高抗叶锈,高抗白粉病,根系活力强,生长中后期耐湿、耐旱、耐高温。

穗层整齐,熟色黄色,子粒灌浆充分。

穗子长方形,长芒,成熟后穗头直立不弯,不炸芒,不落粒,抗穗发芽,适于机械收获。

子粒白色圆胖,半角质,千粒重稳定在38克以上,通常为40~42克,容重810~820克/升,容易碾磨,面粉洁白,食味好。

该品种对水肥要求不严,适于早播,在黄淮区域10月上、中旬播种,6月1~2日成熟,较豫麦2号早熟1~2天。

百农64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高产稳产,一般每亩成穗40~43万,穗粒数32~33粒(稀植群体每穗60~66粒),千粒重40~42克,每亩产量可达500~550公斤,最高可达600公斤。

百农64在河南北至安阳,南至信阳、南阳的广大区域及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区均可种植,高肥、中肥皆宜。

高产栽培要施足基肥,精细整地,中上等肥力地每亩施硝酸磷30公斤+尿素7.5公斤,或二铵25公斤+碳酸氢铵50公斤。

足墒下种,适期早播。

在河南北中部及山东西南部宜在10月1~20日播种,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以10月10~25日播种为宜。

每亩基本苗15~18万,加强年前管理,培育壮苗;

年后早促,提高分蘖成穗率;

后期注意防治蚜虫。

豫麦2号

豫麦2号是宝丰县农科所1972年以65(14)3作母本,抗辉红作父本进行杂交,于1978年育成,原名“宝丰7228”。

1983年省品审会第五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该品种属弱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

分蘖力强,成穗数多,耐寒性较好。

冬前长势较弱,起身拔节后长势转强。

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片宽短、挺直。

株高80-90厘米,较抗倒伏。

正常秋播时,6月初成熟,比百农3217晚2-3天。

落黄较好,子粒较饱满。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35克左右。

穗下部不孕小穗较多。

中感条锈,但发病较晚;

轻感叶锈、白粉、散黑穗病和赤霉病,在豫南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种子后熟期短,成熟时遇阴雨穗易发芽。

蛋白质(干基)10.5-12.3%。

产量三要素(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比较协调,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适宜在中部和北部高肥地区推广种植。

在中部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豫北可稍早,豫南可稍晚。

播量高水肥地每亩5-6公斤,中肥水地每亩8公斤左右。

该品种增产潜力较大,应重施底肥,氮磷配合,保证冬前壮苗。

因其冬前幼苗长势较弱,可于11月中、下旬进行一次肥水管理。

在散黑穗病区种植时,应进行药剂拌种。

成熟时要及时收获,以防遇雨穗发芽。

豫麦4号

豫麦4号是1976年从洛阳市郊角大队科研组用阿夫变异株经然60辐射育成的新品系70-4-92中选择株高为84厘米的单株,后经连续单株穗选培育而成的,原名洛7602。

1985年省品审会第六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该品种属偏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种。

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抗寒性较差。

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较差,抗倒性一般。

穗长方形,较大,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35克左右,品质较好,蛋白质(干基)含量10.1-14.2%。

正常秋播时,5月底成熟,全生育期227天左右,落黄好。

中抗条锈,轻感叶锈,中度感染白粉病。

豫南发现感染土传花叶病。

适宜中北就地区推广,在中等偏高肥水地种植。

适宜播期在10月10-15日,晚播可推迟到11月底。

在亩产300-400公斤的肥力水平,亩播量7.5-8.5公斤,300公斤以下亩播量7-10公斤。

晚播时间在10月20-30日,播量10公斤左右,在11月份播种,播量在11-13公斤,正常群体结构最高分蘖60-80万,最后成穗35-40万。

在高产条件下栽培要防止倒伏。

郑州7279

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72年以7019(毛阿夫×

郑州6号等四父)的第二代选株为母本,6609-0-32-5(丰产3号×

郑州5号)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原系谱号为7279-3-3-

(2),原名郑州7279。

1985年经省品审会第六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

适宜我省新灌区、旱肥地、旱原地、岗坡地和烟区种植,以亩产200-300公斤地块最为适宜。

其适宜播期:

豫北在寒露后,豫中在10月中旬,豫南在霜降前后播种为宜。

因子粒大,分蘖力弱,亩播量沙土地7.5-8.5公斤,粘土地9-10公斤,晚播条件下12.5公斤为宜。

本品种具有发育早、灌浆期长、成熟较晚的特点,需要施足底肥,增施磷肥(土杂肥3方左右,碳铵、过磷酸钙各25公斤)。

在底肥不足情况下,可在冬前或返青时早施少量追肥(尿素5-10公斤),拔节后不宜追肥,以防延迟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