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783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秀珍菇栽培完整版Word格式.docx

1978年,凤尾菇菌种经香港引起之后,广东、福建、山西、吉林等省都栽培成功。

福建三明真菌所经过几年来引种试验,发现凤尾菇无论在食用方面或栽培、产量等方面均比通常栽培的平菇有更多的优点。

且秀珍菇生长适应性强,适宜生长的基质广泛。

但生物学特性受环境影响较大,变种较多,因而其分类地位难以确定,从1821年(Fries)到1961年(Singer)共有25次定名。

秀珍菇的菌丝生活力极强,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可以在稻草、麦秸、废棉、木屑、茶叶渣、香蕉杆为主要原料的基质上生长,能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

二.生物学特性:

1.营养:

主要营养源来自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原材料。

诸如棉籽壳、甘蔗渣、杂木屑、玉米芯、豆秆等作为碳源,其中尤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材料时产量最高;

以麦麸、米糠、尿素和玉米粉等作为氮源;

过磷酸钙、磷酸二氮钾等作为无机盐。

碳氮比为20--30:

l为宜[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冯志勇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4],秀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组合是酵母粉和可溶性淀粉。

半乳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但长势较弱,因此半乳糖不宜做秀珍菇的碳源;

而以甘氨酸为氮源时,菌丝生长较快,但菌丝生长势较以酵母粉为氮源时弱,因此甘氨酸不是秀珍菇的最佳氮源。

2.温度:

秀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27℃时,菌丝日均生长速度最快,达7.22mm,但菌丝明显不如25℃时浓密;

低于20℃,菌丝呈气生状,生长极缓慢;

高于27℃,菌丝生长速度明显降低35℃或35℃以上菌丝死亡[4];

出菇温度范围10℃-30℃左右,原基形成和菇蕾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5-25℃,温度低于10℃,很少再产生原基。

低于15℃,子实体生长缓慢。

温度高于25℃,菇蕾生长快,成熟早,菌盖成熟时多呈漏斗状。

出菇阶段,如果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刺激,原基容易产生:

10℃以上的温差可有效地刺激子实体原基分化,但子实体发生后仍需保持恒温,保证产量和质量[5]。

3.水分(湿度):

秀珍菇原产于热带的雨林地区,对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培养料的含水量比较敏感。

木屑培养基的含水量60%,棉子壳含水量65%,稻草含水量70-72%时,秀珍菇菌丝均能正常生长,而子实体发生时对空气湿度的要求比菌丝生长期高得多。

空气湿度低于70%不易发生于实体,70~80%时,子实体生长较慢,85~95%时子实体生长正常,菌肉肥厚细嫩,菌柄粗壮[5]。

相对湿度超过95%时出现菌柄抽长,不长菇盖的畸形菇[2]。

更不宜在菇体上喷水,以免菇体发黄甚至死亡。

因此,湿度控制的好,不仅能提高秀珍菇的产量,还能提高其质量。

4、空气:

秀珍菇属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时期都需要新鲜空气。

但菌丝生长阶段对CO2浓度耐力较强,发菌室内CO2浓度调节在3000ppm以内。

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出菇室CO2浓度一般控制在1000ppm以内[3]。

5、光线:

秀珍菇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则需散射光刺激。

一般光照强度在300~500勒克斯为适。

如果菇房光强光过大,不易形成原基,或出现菇柄粗短,不易展盖[5]。

6、酸碱度(pH值):

秀珍菇菌丝在pH4一8范围内均可生长,在中性偏酸环境中生长最佳,最适pH为6.0,pH大于6.0时菌丝生长速度开始下降;

在pH4--5范围内,菌丝生长较细弱[4]。

三.菌种制作:

(-)母种转育培养:

1.培养基及制作

(1)PDA培养基十5%麸皮(煮汁)。

(2)PDA培养基十0.5%蛋白胨。

常规配制、分装、灭菌和制斜面。

2.转管培养将分离保藏母种或引进的母种,在无菌条件下,取菌丝体1小块移接入新制斜面上。

置25℃左右条件下培养,菌丝长满斜面备用。

(二)原种、栽培种制作培养:

(1)小麦95%,杂木屑4%,石膏粉1%。

(2)棉籽壳83%,麸皮10%,石灰3%,石膏粉2%,过磷酸钙2%。

(3)杂木屑74%,麸皮20%,玉米粉5%,石膏粉1%。

2.制种时将棉壳先用水充分预湿,再加麸皮、石膏、石灰等辅料,充分拌匀,培养料含水量掌握在60%一70%,装人原种瓶或17cmx38cm塑料袋中,在土蒸锅内常压灭菌,100℃保持8h,待冷却后接入菌种。

3.接种后,置于已消毒后的菇房床架上培养,保持培菌室温度22--25℃左右,空气湿度60%一70%。

经25一30天,菌丝长到底的3天后即可使用。

(三)菌种保藏: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冯志勇等人对秀珍菇的菌种保藏进行了研究[4],冰箱和液氮保藏后进行的结实性试验结果表明,菌种的保藏方法直接影响秀珍菇的产量。

冰箱保藏一年需进行4次转管,在转管过程中,可能诱发某种退化机制的启动。

在规模栽培中发现,母种连续地无性扩繁,会造成单产下降,因而每年需进行一次提纯复壮,以确保菌株的优良睦状不退化。

液氮保藏效果较好,但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在放人液氮罐前需利用程序冰箱进行逐级降温,取出后需进行1--2次活化才能使用。

四.目前国内栽培技术现状:

1.栽培季节的选择:

根据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江南地区的气象条件,基本可以确定秀珍菇的制种和栽培时间,江南地区大棚栽培秀珍菇,除了在l、2、7、8、12月份不能正常出菇以外,其他季节都可以出菇,而在l、2月份可以进行秀珍菇的菌包生产,因此,一年可以有9个月用于秀珍菇的栽培生产。

如果辅助以一定的加温设施,在温度较低的月份里也可以进行秀珍菇的出菇,基本上做到周年栽培。

2.培养料的选择及配方:

秀珍菇栽培可分别采用木屑、稻草、棉籽壳等基本原料,栽培试验表明,应用香菇培养料配方虽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栽培的周期较长,秋季栽培需要跨越低温的冬天,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以稻草、棉籽壳等等部分代替可以获得同样的生物学效率,且栽培周期缩短,在大规模的生产中建议使用。

几种常见的配方如下:

(1)木屑60%,棉籽壳15%,稻草15%,麸皮10%;

(2)木屑80%,麸皮18%,石膏1%,蔗糖1%;

(3)木屑59%,棉籽壳30%,麸皮10%,石膏1%;

(4)木屑30%,棉籽壳30%,稻草30%,麸皮10%。

原料发酵处理:

杂木屑过2一4目筛,去杂物;

建堆,堆底宽5一8m,高1.8一2m,长度不限,呈龟背形;

木屑表面洒少量生石灰粉,喷水均匀、自然发酵。

5一6天后料堆内温度升至60℃左右,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力求内外、上下木屑位置对调,以达到发酵均匀;

然后相隔6一5一4天再复堆发酵3次。

整个木屑发酵处理需25天左右,木屑呈深褐色,具有一定香味方可使用[6];

稻草利用专门的机器切成1寸长,置于pH11的石灰水中浸泡48小时,捞出,用水冲洗使之pH值在7左右,然后沥干多余的水分。

棉子壳和麸皮最好在日光下暴晒一天,备用。

配方(4)的C/N比较低,接种时的无菌要求较高。

根据福建罗源县科技局食用菌研究所王增术的袋栽秀珍菇培养料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杂木屑49%,棉子壳49%,轻质碳酸钙1%,蔗糖1%这一配方不仅产量较高,且成本相对低些,值得在广大农村推广[6]。

3.装袋、灭菌、接种:

用17×

33cm的塑料袋装料,含水量约为60-66%(配方不同,含水率有差异:

棉籽壳为主要材料的配方同原种培养基,含水量63%一66%;

木屑为主要材料的含水量60%一62%。

),每袋装干料250一350克或湿重为500一600克。

袋口采用塑料套环塞棉或用纱线扎口均可。

装袋后及时上灶灭菌。

高压灭菌要求0.103兆帕,蒸汽温度121℃,保持1.5--2小时。

常压灭菌温度新菇区100℃后,保持10--12小时,老菇区16--20小时,达标后卸袋散热,待袋内料温降至28℃以下时,选择夜间或清早,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接种。

套环塞棉口的,拔出棉塞,接入菌种后回塞袋口;

扎绳口的可在袋头边侧打一个2厘米宽的接种穴,然后接入菌种,穴口胶布贴封。

每瓶秀珍菇菌种可接40一50袋。

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室内发菌培养,头3天温度掌握24--26℃,促进菌种萌发定植,第4天之后随着菌丝新陈代射加快,袋内体温上升,此时应调至22--23℃,一直到菌丝长满菌袋并能达到生理成熟(一般接种后35天菌丝长满袋)。

但不同原料的培养料菌丝生长速度差异及其显著,而菌株的不同,菌丝生长速度也有明显差异。

4.出菇管理:

(1)第一潮菇的出菇管理:

  秀珍菇子实体的形成发育与温度、湿度、光照、通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形成较为整齐的原基,需要至少8℃的低温温差刺激。

尤其以第一潮菇菌丝的养分积累最为集中,所以将来的产量也是所有潮次中最高的。

出菇管理方法为:

开袋时沿着颈圈将塑料袋割掉,刮去原先老的菌种或肥大的原基。

此时保持菇房的相对湿度达90%(可通过在菇房中悬挂无纺布喷湿来实现,有加湿器则最好),连续保持3-5天,房间温度保持在23-25℃,每天给予一定的漫射光,此时菇房应该勤加喷水,在喷水的时候给予通风。

此阶段对通风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使CO2浓度控制在1000ppm以下即可。

3-5天后可见料面上原基已经开始分化,并形成行大量的菇蕾,此时应该将无纺布收起来,增强通风和光照时间,或全天通风,但湿度一定要保持在85-90%,此时菇蕾分化很快,等菇柄伸长达3-4cm,菌盖直径达2cm即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微的喷雾器勤加喷雾,雾点可直接喷在菇体上,要细喷和勤喷,尤其在晴天干燥的天气条件下;

菌盖的颜色不仅受菌株特性的影响,还受光照的影响,光照强度大,菌盖颜色深;

二氧化碳的浓度决定秀珍菇菌柄的长短,为达到市场对较长菌柄的品质要求,需要适当减少通气,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条件合适一天后即可采菇,采菇后,去除料面的老根和一些没有分化的原基,可直刮至新鲜的培养料,刮完后不可直接向料面喷水。

如果菇房中出菇不太整齐,则需将新采完的菌包转移,以方便其它菌包的出菇管理。

一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能全部刮净(刮去表面老根与枯死的幼菇及菇蕾,这些地方最容易受双翅目害虫的危害而烂包),此时菇房的湿度只要维持在70-80%即可,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培养料表面干燥一点,这样可以防止霉病的大量发生及防止部分虫卵的孵化(太干燥时每天可用喷雾器稍稍喷一点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7-10天。

秀珍菇要获得明显的潮次,必须对栽培菌包进行低温处理,栽培基质的配方对秀珍菇的产量和质量要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秀珍菇的生长,决定秀珍菇的栽培成本。

(2)第二潮菇的管理:

  第二潮菇出菇前需对菌包进行浸水处理(处理措施是用刀刮去表面稍干的培养料,这样处理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去除表面可能携带的一些虫卵与病斑;

另一个是增加菌包在短时间内的吸水性,一般一天的浸水可使菌包增水30-50克,这就为出好下一潮菇提供了水份的保证),此时有霉病的最好能分开处理,以防交叉感染,然后放入4℃的冷库中24小时给予低温刺激,同时给杂菌以抑制处理。

低温刺激一天,这个时间可以对菇房进行清洁处理,也可以用杀虫剂控制一下虫口密度。

将菌包从冷库中搬出后,尤其要注意保湿处理,可以重新搭上无纺布随时喷水保湿,并增加菇房的光照时间和频次。

待菇蕾再次显现后,管理同第一潮,此时通风与保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潮、第四潮及五六潮等的管理同二潮类似,关键是一个养菌与增水的处理上要合适。

(3)末潮菇的处理:

 

可将菌包的尾部开部分袋面,出最后一批菇。

基本管理模式同上面两潮。

用木屑作为主要的栽培基质,可出5潮的秀珍菇,前3潮次之间至少要养菌12天,3潮菇以后,养菌时间要在7天以上,在栽培后期,菌包失水较为严重,需通过注水或浸包的方法对菌包补充水分。

在出菇阶段,需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

5.采摘及后处理:

采收鲜菇是食用菌栽培的最后环节,也是保鲜和加工的最初环节。

采收时要做到适时无损、轻拿、轻放、轻装。

同时,采收前2天应停止喷水或少喷水,利于鲜菇的保鲜和加工。

采收后要及时整理鲜菇,清除菌柄上的杂物,并按商品要求剪去部分菌柄,检出破损菇和病虫害侵染的子实体。

新采摘的食用菌子实体,如不采取必要的保鲜、加工措施,较之其它蔬菜,更加容易腐烂变质,使之商品价值下降,风味变劣,甚至完全失去食用价值。

采摘的鲜菇,如长时间暴露在气候干燥的环境里,因水份散失,会使菇体强烈收缩、起皱,质地变得很韧;

保鲜的一个最根本要素就是采收,采收时的成熟度、温度、湿度、机械损伤,以及微生物的感染等也都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保鲜时间。

食用菌保鲜可以借鉴果蔬保鲜技术,采用简易包装、冷藏、低温气调贮藏等方方法储存。

其中简易包装主要利用塑料食品盒、有孔小纸箱等进行包装,简便易行、成本较低。

此方法适用于短期保鲜的需要,结合于冷藏保存,一般可以保10天不变质,外观形态也基本无变化。

五.秀珍菇菌株遗传差异性的研究: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郭力刚、冯志勇、谭琦等分析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栽培的8个秀珍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获得秀珍菇菌株RAPD的DNA指纹图谱,并构建其树状遗传聚类图。

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相差较大。

在菇形、菇质、子实体色泽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表现出与之对应的差异[7]。

六.目前国内栽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由于秀珍菇属于中低温型品种,高温季节栽培,污染率高且整齐催蕾、出菇难,给市场供应带来困难,因此夏季价格更好,但栽培技术上,一直没有完善。

针对此问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陈君琛,沈恒胜,汤葆莎等进行了深入的栽培试验。

其试验结果认为,在福建省的夏季,要使秀珍菇正常出菇,应在菌丝完成营养生长并转向生殖生长时,对菌袋采用低温(2一4℃)冷刺激(10一12h),然后将菇筒搬回菇房,利用温差促进原基分化,使其正常长菇。

实践证明,冷刺激营养生长后期的菌丝是一项反季节生产秀珍菇切实可行的栽培技术。

利用福建省农科院选育的谷秆两用水稻201稻草粉替代培养料中的部分麦数,可以提高栽培袋制作的成品率(达98%以上),降低栽培料成本,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还略有增加。

同时节省了麦麸和木屑,解决“菌牧、菌木”矛盾,有利于发展畜牧业,保持生态平衡。

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氮素主要来源于麦麸,而麦麸同时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物质(单双糖等),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可利用的较好碳源,尤其在夏季利用麦麸做食用菌栽培料,极易受到耐高温微生物的污染。

因此,在秀珍菇的反季节生产中,由于生长适温的差异,秀珍菇对杂菌特别敏感,菌丝培养过程中污染率高,菌袋污染比较严重。

与麦麸不同的是,谷秆两用水稻稻草粉的可溶性物质含量较低,多为结构蛋白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形式的氮/碳营养成分,所以高温灭菌后,不易受到耐高温微生物污染。

因此,用谷秆两用稻草粉的氮/碳营养源来调节秀珍菇与不同生长适温杂菌的生长竞争,使菌袋培养期间能逐渐提供秀珍菇菌丝生长的营养需要[8],因而在炎热的夏天能获得较高产量,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近年来,随着生产的扩大,秀珍菇栽培过程中黄菇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轻者减产欠收,重者只菇无收,严重挫伤了菇农的栽培积极性。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郭倩,周昌艳,谭琦等根据多年指导菇农栽培秀珍菇的实践经验,对其发病原因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对秀珍菇黄菇病的发生及防治办法浅析如下[11]:

1、病害症状

黄菇病又叫黄褐斑病、褐斑病、锈斑病或斑点病,是由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spp.)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该病发生是菌袋表面有粘液状病原菌出现,菌丝有泛黄症状,有时该病菌也会直接侵害菇体,使受害菇生出病斑,病菇清理后对后面的菇潮没有影响。

该病多从菌盖表面开始发生,特别是菇盖的下凹出及下垂部位开始,开始是只侵害表面细胞,不深入菌肉危害,从幼菇期到成熟期都有可能发病,被染菌后菇盖或菌柄局部呈黄色,严重是菇体全部呈焦黄色,导致浅色菇变成黄色菇,菇体生长缓慢,逐渐僵化直至菇体整株干巴收缩,菌褶常扭曲,属典型的干腐病;

另一种受害菇体出现局部出现淡黄色斑点,多从菌盖边缘向内蔓延扩散扩散,发病部位有粘湿感,并产生腐烂,病情严重后,病菇全部呈淡黄色水渍状腐烂,并有粘稠状分泌物,散发出恶臭,为典型的湿腐病。

2、侵害途径与发生条件

病原菌可以通过水、病菇、昆虫、空气、人工操作、土壤、培养料等途径传播危害,喷水、病菇以及操作工特别采菇工可能是病原菌的主要传播途径。

正常生长的培养料表面和子实体上常有这种病原菌存在,但一般在高湿的条件下才会引发致病。

秀珍菇出菇时,当外界气温高于18摄氏度,由于菇棚内菌包墙式密集排放,倚赖自然通风为主,常常通风不良,同时,出菇管理阶段用水频繁,菇体表面常常积有游离水,菇体长时间呈湿漉状态,在出菇密集时,菇表多余水分不能很好散发时,常常引发黄菇病的爆发,该病病情恶化快,菇体一旦染病,通常数小时内便出现明显病斑和发黄症状,1-2天就能殃及其他健康菇,严重时减产30%-50%以上;

据调查:

①该病常常在头潮菇发生的比例较高;

②温度偏高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③菇棚通气差,湿度大,用水频繁时,该病较为常见;

④栽培时用浅色秀珍菇品种或出菇密集型的品种,一般较易感病,这也说明了品种之间的抗病力有差异;

⑤此外,栽培管理用水的水质洁净度差,也会造成该病频繁发生。

3、防治措施

⑴提高秀珍菇菌包自身的抵抗力。

培养秀珍菇菌丝生长健康的菌包,不断能增强其抗病的能力,而且能减轻秀珍菇子实体黄菇病的发生,笔者曾用高浓度的假单孢杆菌悬浮液喷在幼嫩秀珍菇菇体表面,并为引发秀珍菇黄菇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提高菌种的纯度,特别是栽培种的纯度。

使用纯度高的栽培种可以从一开始防止菌包带有呈休眠状态的杂菌孢子,这些杂菌在秀珍菇菌丝生长健康旺盛时不会产生危害,但随着菌包出菇后菌丝抵抗力下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这些潜伏的杂菌将对菌包产生较大的危害;

在华东地区,秀珍菇栽培一般采用熟料,因而,培养料的消毒灭菌一关一定要严格把握,防止灭菌不彻底。

⑵不要盲目提早出菇期,提高菌包的成熟度。

菇农为了提高收入,常常会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在菌包发菌未达到充分成熟时就匆忙强行进行冷刺激出菇处理,由于菌包内营养积累不够,而冷刺激后原基较多,菌包内的营养供给不上子实体的生长,造成子实体对外界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菇棚内,特别子实体表面游离水存在,又不能及时吹干的情况下,容易引发黄菇病;

同时,在菌包成熟度的情况下,要么出菇不整齐,严重影响产量;

要么出菇整齐,在一夜之间,即使没有病虫害的侵害,也会因为外界环境的细小波动,造成毁灭性的小菇萎焉,颗粒无收。

因此,建议在头潮菇,应在菌包发满后,在20-25摄氏度的环境条件下,后熟20-25天,温度低时,还要适当延长,保证头潮菇的产量,经验说明,头潮菇能生长正常出菇的,以后几潮菇也相对容易管理。

⑶频繁的有规律的使用低浓度的氯制品或漂白粉液有利于控制病情。

由于菇棚内菌包的密集排放以及菌包菌丝活力较高,产生的生物热较多,菌包开包后,培养料表面直接裸露在空气中,表面水分散失严重,易干,菇农常常陷入少喷水,大通风,造成菌包表面干掉,无菇可出,而小通风,多喷水,又出现黄菇病爆发的两难境地,最终菇农会选择后者。

频繁喷水和相对限制通风已成为秀珍菇栽培管理的常用手段。

笔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发现,在每次喷水时加入250mg-500mg/kg的漂白粉液或相当的氯制品液,同时结合喷水后的15-30min大通风,有利于缓解病情的发生,在菇棚内使用自动喷雾装置控制单次的喷水量,防止菇体表面积水,结合多通风有利于控制黄菇病的爆发。

⑷选用抗病性品种。

调查发现浅色菇种的黄菇病发生频率较高,而深色菇的发生频率低且危害轻,因此,建议在黄菇病发生频繁的菇场因根据自身的情况,筛选出适合自己菇场的抗病性品种。

⑸及时治理受害菌包和病菇。

一旦发现病菇,应派专人进行清理,防止病害的传播。

同时也应及时适时的采收,降低菌包表面子实体的密度,特别对于出菇密集的菌包,要提倡早采,分批采,以调节菇群之间小范围的湿度。

4.小结

秀珍菇细菌性引发的黄菇病要从多方面采取预防措施,综合防治。

首先是选用抗病力强的深色品种;

提高栽培种的纯度和尽量降低菌包杂菌基数,提高菌包的健康活力;

保证菌包的成熟度,菌包发满后,应后熟20-25天:

在黄菇病多发的菇场,应把使用低浓度的漂白粉水进行喷水形成制度;

同时也应加强菇棚内的湿度和通风管理,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

(三)秀珍菇作为一种新开发的食用菌品种,目前还没有一套严格完善标准的生产工艺,众多的生产商只能借鉴其它类似品种的种植方法来进行操作,由于管理失当,使秀珍菇菌包在出菇过程中的霉变问题相当突出造成惨重的损失。

今春上海市周边地区大的菇场,遭致青霉、菇蝇等病虫为害烂袋的霉包甚多。

上海九发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的郁正中,李振国在近几年的大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教训。

现将其原因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

造成烂袋.包的主要原因①培养料的pH值偏低,尤其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pH值下降快,易使料变酸,适宜青霉菌抱子的萌发和生长。

②培养料含水量偏高,造成菌包内缺氧,延长了培养时间。

③出菇后,死菇和断残菇脚清理不及时,尤其是菌包表面搔菌过甚的菌包,既推迟了转潮时间,使下潮菇发生于袋壁,而夹在袋壁的菇脚难以清理,腐烂在袋中,滋生青霉。

④清理搔菌过重的袋头在包面菌丝自身修复阶段pH值下降快极易遭到病虫传染。

⑤菌包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中,通风又不好,使厌氧菌一青霉在丰富的营养基质上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