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698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常识文档格式.docx

它沿地面只传播了30km;

这强大的声流又向空中传播,声音的射线不断弯工,恰又矿碰到了北方约80km处浓厚的云;

变反射到远隔160km的地区去。

这样,在30km和160km之间变出现了寂静区。

  在战争中,如果发生这种奇异现象,指挥员不容易听到寂静区背后的枪炮声,就会造成重大的伤亡

乘飞机时,乘务员为什么要发给乘客口香糖

当你乘飞机旅行时,乘务员总是要在飞机起飞前发给你口香糖,这是不是为了给你的旅行增加甜蜜的味道?

不是,而是为了减轻你在飞行中的不适。

我们知道大气层空气的密度是变化的,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虽然我们的大型民航客机的机舱是密封的,但是在飞机起飞、降落和航行中,机舱内空气的压强还是会有较大的变化。

人在地面时,地面的大气压强为1个大气压左右,人的耳咽管及内耳道内空气的压强也是一个大气压左右,当飞机升入高空之后,机舱内的空气压强降低,而内耳及耳咽管封闭着一个大气压的气体,造成鼓膜内外有个压强差,使鼓膜受到从内耳向外耳的压力作用,使人感到头晕、恶心,甚至于出现呕吐等不舒服的症状。

这时只要张开嘴,作咀嚼、吞咽动作,耳咽管就会开启与空气相通,使内耳中的空气压强与机舱内的气压相同,使加在鼓膜上的压强差消失。

为了帮助你能打开你的耳咽管减轻乃至消除由于气压变化给你带来的不适,乘务员发给你口香糖,是为了让你轻松地、甜蜜地渡过这个难关。

同学们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知道,当你周围环境的气压作较剧烈变化的时候,主动张嘴,使内、外耳压强保持一致,是保护耳朵的好办法之一。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

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

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

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

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

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

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

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

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

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

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

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

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

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

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

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

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

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

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走进“城市热岛效应”

适用范围:

适合初中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也符合现在中考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精神。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在城市里的时候,你会感到酷暑难当;

但是当我们来到乡村却能够感受到迎面吹来的习习凉风,顿时使你觉得清爽透骨,暑意尽消。

为什么城市和乡村会存在这样大的温差呢?

这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走进“城市热岛效应”。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

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

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

气温高于34度,并且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高温还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使大气中O3浓度上升,加剧大气污染,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那么,城市热岛是怎么形成的呢?

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城市热岛呢?

城市热岛的形成,显然是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比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怎么能不热呢?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第三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第四个原因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既然城市中人工构筑物的增加、自然下垫面的减少是引起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城市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然下垫面的比例,便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

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

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

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

园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公顷绿地,每天平均可以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

此外,园林植物能够滞留空气中的粉尘,每公顷绿地可以年滞留粉尘2.2吨,降低环境大气含尘量50%左右,进一步抑制大气升温。

研究表明:

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

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

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除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之外,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

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

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

风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

因此在城市建筑物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风向,不要把楼房全部建设成为东西走向的,要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模式;

同时,最好将一些单位的高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

同时,减少人为的热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变为液化气、天然气,集中供热也是一条重要的对策。

由于热岛效应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来减缓热岛效应。

如:

能做公交车出行,我们就不开私家车,短距离的出行最好骑自行车;

夏天,空调最好要调的高一点……。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起来,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夏天将不再酷热难当,我们的城市将越来越适宜居住

大气可分为哪几层

人类经过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对大气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科学家发现,在不同的高度上,大气的情况是在变化的,于是就人为地把大气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以便于更好地研究大气。

对流层这一个层次从地面向上,直到10千米左右的范围,是大气层的最底层。

在这个范围内,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

在这层里,大气活动异常激烈,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甚至还会翻滚。

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天气变化,风、云、雨、雪、雾、露、雷、雹也多发生在这个层次里,所以也有人称这层为气象层。

这层的顶叫对流层顶。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附近。

在这个范围里,温度不再像对流层里那样不断下降了,它开始几乎不发生变化,然后随高度增加又增加,到平流层顶温度可达-3~17℃。

这里空气成分几乎不变,水汽与尘埃几乎不存在,所以这里经常是晴空万里,能见度高。

平流层中臭氧比较集中,在25千米高处臭氧最多,形成了所谓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地吸收紫外线,它对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

中层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5千米到80千米这个范围被命名为中层大气,简称中层。

在这里,温度随高度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

热层从中层大气向上,也就是从80千米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围,这里温度随高度迅速上升,可达到1000~2000℃。

所以称为热层。

在这里空气高度稀薄,而且多处在高度电离状态。

逃逸层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气层,这一层顶也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

在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再加上空气又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就像一颗颗微小的导弹一样高速地飞来飞去,一旦向上飞去,就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区域,最后它将告别地球进入星际空间,所以外大气层被称为逃逸层。

但总的说来,逃逸掉的大气是很少的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层温度极高,但近于等温。

这里的空气也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电离层除了以上的分层外,科学家根据大气电离状态,又将6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电离层在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线电波借助于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的多次反射而传播,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

人们形容电离层为“一面反射电波的镜子”.

不过,电离层反射的只是普通的无线电广播采用的波段,对于波长较短的无线电波则起不到反射作用。

电视机采用的恰恰是彼长较短的无线电波,这就是电视机为什么收看不到远处电视台节目的原因。

为了能收看到大洋彼岸的电视节目,科学家利用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高度的静止地球卫星来传播电视信号,使生动的电视画面越过大洋或大陆,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中。

磁层在大气科学中有时还将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称为磁层。

因为在这里,地球磁场对大气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磁层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

向着太阳的一面被压缩了,而在背着太阳的一面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慧星一样的长尾巴——磁尾。

向着太阳的一端距地心约十几个地球半径,即70000一80000千米,它的尾长(背着太阳一端〕约100个地球半径,即600多万千米。

太阳风与磁层之间的边界即为磁层顶,顶以外即为星际空间。

因此也有人认为磁层顶才是大气圈的顶。

磁层尽管离地球表面很高,但对人类确实能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没有磁层,威力巨大的太阳风会把臭氧层吹掉,甚至还会把整个大气层统统吹走。

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

电冰箱的冷冻室与冷藏室的倒置

问题:

有的电冰箱的冷冻室在最上面,有的在最底层,注意时发现好像像抽屉式的电冰箱的冷冻室都在最底层,这涉及到什么原理吗?

解答:

电冰箱的冷冻室为什么在顶部?

答:

因为空气热的轻,冷的重。

在冰箱里,轻的热空气上升,就能被冷冻室冷却,又往下沉,使冰箱里充满冷气。

如果冷冻室放在底部,被它冷却的冷空气将永远停留在底部,放在上面几层的食物也就冷却不到了。

通常家用电冰箱的冷冻室、冷藏室的设置是冷冻室在上,冷藏室置下。

但近期市场上却出现了一种倒置形式的家用电冰箱,即将传统形式的家用电冰箱上下倒置,将冷冻室置下,冷藏室移上,据说是为了减少用户弯腰和下蹲的次数,而减少消费者的“劳动强度”,不能说不诱人。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将冷藏室、冷冻室一倒置,有些问题也就给倒了出来。

  无论直冷式,还是间冷式的倒置式家用电冰箱,现在大多喜将下置的冷冻室设计成抽屉形式的。

有明抽屉型的,也有打开箱门才能看见的暗抽屉型的。

这种设计据说是为了便于冷冻食物的分隔存放和存取冷冻食物时因只需暴露部分冷冻空间而避免大量冷气的外逸(更有把此一特点宣传成能省电的)。

但这种设计对消费者而言,有一个难以察觉的问题,那就是有效冷冻空间会有所损失。

抽屉型冷冻室的标称容积和消费者实际能使用到的有效容积之间将无可避免地会存有一个差额。

目前来看,这个差额大的已不低于冷冻室总有效容积的10%。

作为家用电冰箱的生产厂家,不愿标小有效冷冻空间,因为这将会影响家用电冰箱的销售定价。

事实上,只要不违反家用电冰箱的现行国家标准,哪个家用电冰箱的厂家不想用足政策?

但这对消费者来讲却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花钱买来的标称(即名义)冷冻空间和实际使用的冷冻有效空间本不相符。

  冷冻室下置的另一个问题在家用间冷式电冰箱上尤为突出。

为了达到一定的冷风循环量,间冷式电冰箱风扇电机的运转速度就得比一般传统形式的家用间冷式电冰箱冷冻室上置的风扇电机转速提高约10%。

电机转速一高,噪声势必增大,加上较长的风道设计,还会产生许多令用户心烦意乱的共鸣噪声。

  倒置式间冷式家用电冰箱又一个易被忽视的使用问题是:

当市网电压波动时,所有的家用电冰箱上部的冷藏室会显得不够冷(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时)。

因为间冷式电冰箱箱内强制输送冷风循环的电机,采用的是一种单相罩极式电机,这种电机对市网电压的波动较为敏感。

当市网电压下降10%时,其转速亦会相应下降10%左右,这就易造成箱内冷风循环量明显不够而导致冷藏室箱内温度偏高。

  传统形式的家用电冰箱看上去或许有些俗不可耐,但它毕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所遇到过的问题大都也已解决了,超凡脱俗地创新本身不是件坏事,但首先不应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其次,不应增加使用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看来这种倒置的冰箱并不合理多少

雾凇和雨凇是怎样形成的

在自然界里,地面物体上形成的冰晶和水滴并不都是霜和露。

有一些貌似霜、露的现象,却是由其他气象条件造成的。

  例如,某地区原来温度较低,各种地面物体的温度也就较低。

遇到天气急遽变暖(例如温度急升10癈),有些大而重的物体却不能一下子变得和周围的空气一样暖,这样,在空气和这些物体之间便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温差。

如果这时温度在0癈以下,便会在物体上形成冰晶,它叫做"

硬凇"

如果温度在0癈以上,便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水滴,叫做"

水凇"

冬天玻璃窗上的"

窗霜"

和"

呵水"

的形成就与此相似。

  硬凇和水凇与霜、露都是由于空气和地面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而形成的。

但是,形成硬凇和水凇的温度差是由天气变暖而引起的,形成霜、露的温度差却是由于地面物体辐射冷却所引起的。

所以,它们所反映的天气条件不同,附着的物体也不尽一样,它们是不同的天气现象。

  初冬或冬末,有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

从空中掉下来的液态雨滴落在树枝、电线或其它物体上时,会突然冻成一层外表光滑晶莹剔透的冰层,这就是"

雨淞"

这种滴雨成冰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这里的雨滴不是一般的雨滴,而是过冷雨滴。

这种情形并不常见,多在冷暖空气交锋,而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这是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而其上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则是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云层,从这里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由于这些雨滴的直径很小,温度虽然降到摄氏冷度以下,但还来不及冻结便掉了下来,当其接触到地面冷的物体时,就立即冻结,变成了我们所说的"

  另外,在有过冷却雾的时候,特别有利于冰晶在地面物体上增长。

这时在电线上、树枝上形成了白色的冰花,叫做"

雾凇"

在有雾而温度又高于0癈的时候,雾滴沾附、汇聚在树叶或其他物体上,叫做"

雾凝"

,这在森林中最常见。

它们也都不是霜和露,因为形成的原因不同。

什么是雪崩

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指大量积雪从高处突然崩塌下落。

雪崩在有人居住或滑雪场等地是一种严重的灾害,常会造成房倒屋塌和人员伤亡。

雪崩都发生在山地,常见的雪崩发生在雪已经聚积了很多的时候,也有的是在特大暴雪中产生。

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

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升华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

雪崩发生的诱因很多,通常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基底为春雨所松动,温暖干燥的风,声音的震响等都能使积雪开始动运,崩塌就开始了。

雪崩一旦发生,其势不可阻挡。

成千上万吨的积雪夹杂着岩石碎块,以极高的速度从高处呼啸而下,所过之处将一切扫荡净尽。

有些雪崩中还夹带大量空气,这样的雪崩流动性更大,有时甚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