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295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5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项题型突破 5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A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

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考向 以某些物质的来源或迁移顺序考查地球圈层的结构及特点

1.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答案 D

解析 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气圈中迁移,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进入岩石圈。

考点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

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综合思维

沉积岩的特征:

①有层理构造;

②可能含有化石。

2.地质循环示意图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方法技巧

 三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

(1)岩层上下关系。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3)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层。

考向一 地质循环过程判断

(2018·

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解析 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C正确。

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A错误。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

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B错误。

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

D错误。

2.(2015·

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

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C项正确。

考向二 以地貌特点推断岩石特点

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 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D正确。

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

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

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

C错误。

考点三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黑龙江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如下图。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拓展延伸

 主要板块边界及地貌

地震带

板块位置

形成的地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

非洲板块内部

东非大裂谷

非洲断裂带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考向一 结合湖泊等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内力作用的结果

全国文综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

故选A。

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

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

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

考向二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3.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考点四 常见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褶皱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A)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B)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A)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B)

2.断层

(1)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和地貌

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典例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新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地理实践力

 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及规范表述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注意:

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成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的拱形,结构稳固

考向一 结合地质地貌景观图或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7·

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1题。

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

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

故本题选B。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B.石炭系

C.二叠系D.第四系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

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

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第3题,一般情况下,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

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依次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

考向二 结合地质地貌剖面图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成因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第4题。

4.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

向斜槽部受挤压比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山地,B选项错误;

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D选项错误;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考点五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读甲、乙、丙三幅图,回忆下列知识。

(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图乙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图丙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图乙所示的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

图丙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2.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出现“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该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③高山、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冰蚀湖、峡湾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

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沙尘暴,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型沙丘)等。

考向一 结合地形地质剖面图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

T0>

T2>

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 1.A 2.A 3.D

解析 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

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

A正确。

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这三处沉积。

B、C、D错误。

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

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

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

第3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

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4~5题。

4.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5.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

第5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

考向二 结合区域地形图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6~8题。

6.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7.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答案 6.C 7.B 8.B

解析 第6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

贺兰山东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

第7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

第8题,贺兰山东坡南段地势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山麓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泥沙较少,土层较薄,可耕地面积较小。

下面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侵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岩石产生打磨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河流冲积扇(洪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河道变宽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

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因受到阻挡等作用,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堆积于某地,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终碛垄等

1.读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解析 图1中甲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根据图2分析,冰期时,西侧由于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2.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说出甲区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 洪(冲)积扇。

 山区地势起伏大,洪水期河流流速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流出山口时,因地形突然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前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

解析 甲地位于山前,结合地形和河流流速变化引起的地貌生消过程,说明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