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049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docx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48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1.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理解其原因。

2.学会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提高景观图片和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观。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成因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形成基础:

热量。

3.分布规律: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分布地区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

水分。

3.分布: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思考

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答案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广阔,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所以自然带分异表现得很明显。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

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

水热状况差异。

3.分异规律

(1)山麓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2)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

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五、非地带性规律

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思考

1.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何不是热带雨林带而是热带草原带?

答案 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

2.为什么离赤道较远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也有热带雨林带分布?

答案 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

3.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答案 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探究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①为热带雨林带,⑦为荒漠草原带。

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2.图中⑤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①→②→③→④自然带干燥指数差别不大,即水分条件相似,热量条件差别极大,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③→⑥→⑦→⑧自然带的热量条件基本没有差别,水分条件差别极大,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根据材料中信息,⑤自然带热量收入较高,干燥指数中等,最可能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探究点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

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下图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3)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4)为何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答案 

(1)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基带。

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3)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雪线低。

(4)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

1.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如下图表示北半球。

(南坡S为阳坡,北坡N为阴坡)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

如上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①比较不同山体所在的热量带判断山体纬度高低。

②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

(1)热量(气温):

热量条件好(气温高),雪线高。

(2)纬度:

纬度低,雪线高,但雪线最高的不是赤道地区而是副热带地区(原因是赤道地区降水多,副热带地区降水少)。

(3)降水:

降水多,雪线低。

(4)光照:

光照多,雪线高。

(5)坡向:

向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6)坡度:

坡度大,雪线高。

下图为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

读图回答3~4题。

3.该山峰可能位于(  )

A.阴山山脉B.安第斯山脉南段

C.天山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

4.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该山分南北坡,安第斯山脉南段山地走向为南北,分东西坡,故B错;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阴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基带不是荒漠,只有新疆天山山脉基带为荒漠,C对。

第4题,针叶林需要一定水分条件,天山北坡冬季降水较多。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中的自然带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自然带P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低于西岸地区,原因是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而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

(2016·黄冈高一检测)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和①处自然带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山脉迎风坡B.大气环流

C.暖流D.寒流

4.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图中①自然带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东南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地形影响下抬升作用显著,降水多;加上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使得该地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第4题,自然带①→②→③的变化,是由森林向草原、荒漠的变化,是降水减少引起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图1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图2为“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________________。

(2)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________(低、中、高)纬度地区。

(3)比较乙、丙两地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4)分析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非洲大陆

(2)中

(3)丙地纬度较低。

理由:

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

乙地位于我国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纬度较丙地高。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解析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2)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中纬度地区。

(3)读图,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

乙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乙地纬度较丙地高。

(4)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降水。

气温高,雪线高;降水多,雪线低。

根据材料,甲地位于我国,山麓地带是荒漠带,说明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

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课时作业

(2016·河北唐山高一月考)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澳大利亚大陆B.亚欧大陆

C.非洲大陆D.南美大陆

2.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