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0112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机化主推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2.1.1秧盘规格

秧盘内腔长580mm、宽280mm、高23mm~25mm;

渗水孔直径3mm~4mm、间距25mm~35mm。

4.2.1.2秧盘质量

秧盘表面光滑、无扭曲、无残缺、无裂痕,盘沿与盘底应平行,边缘部位应无毛刺,色泽一致,底部渗水孔排列应整齐均匀。

4.2.2育秧地膜

每亩移栽大田准备宽2.0m~2.2m、厚0.012mm~0.014㎜的农用地膜长4.0m左右。

4.2.3拱棚材料

根据拱棚规格准备骨架材料。

4.2.4壮秧剂及农药

每亩移栽大田准备0.2kg~0.35kg壮秧剂及消毒灭菌、杀虫农药等。

4.3 育秧机具

根据育秧方式不同准备相应的育秧机具。

5 旱地育秧

5.1 工艺流程

5.2 选择苗床

选择水源较好、背风向阳、运秧方便、肥沃疏松的菜园地或耕作熟化的旱田作育秧苗床。

育秧苗床与移栽大田面积比例为1:

100~1:

80。

5.3 制作苗床

按宽1.8m~2.0m开厢整地,做成凹式苗床,苗床厢面净宽1.4m~1.5m,厢边走道宽0.4m~0.5m,深0.15m~0.2m。

苗床应无杂物、杂草,床面平整一致。

苗床四周开围沟,确保排水畅通。

5.4 播种用土

5.4.1培肥营养土

选择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熟化的旱地壤土制作营养土。

于播种40天前,根据土壤肥沃状况,按100kg土与腐熟的畜禽粪水8kg~10kg、过磷酸钙0.5kg~1.0kg进行均匀拌合,堆沤熟化培肥。

5.4.2制作营养土

每亩移栽大田准备培肥熟化、过筛,粒径应小于5mm的营养土100kg~120kg。

对pH值高于6的营养土,在播种前15天~20天加入适量硫磺粉等调酸剂进行调酸处理,控制营养土pH值在5~6之间。

5.4.3制作壮秧剂拌和土

每亩移栽大田用10kg~15kg过筛营养土,加入经粉碎过筛的旱育秧型壮秧剂0.2kg~0.35kg拌匀。

5.4.4制作盖种细土

每亩移栽大田备25kg左右过筛盖种细土。

盖种细土不得添加壮秧剂,过筛后细土粒径应小于5mm。

5.5 播种育苗

5.5.1播种期

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安全齐穗期及茬口确定播期。

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旱育秧播种。

注意水稻播种期间寒潮的频繁侵袭,即使抓住冷尾暖头播种,防超龄移栽。

5.5.2铺秧盘

在铺盘前应浇足苗床底水,并提浆刮平苗床。

在做好的苗床上整齐铺放秧盘,秧盘之间应相互对齐靠紧,盘底紧贴苗床,尽量保证平直,软盘飞边重叠,四周盘边空隙处用泥土填实,防止秧盘变形影响秧块尺寸。

5.5.3装营养底土

秧盘内装填营养土,土层厚20mm~22mm,浇足底水,刮平盘面。

5.5.4撒拌和土

在秧盘营养底土上均匀撒入拌和壮秧剂细土。

5.5.5精量播种

用播种机具按进行精量播种,可人工分次撒播、细播、匀播,保证播种均匀。

5.5.6撒盖种细土

播种后,匀撒盖种细土,以盖住种子为宜。

5.5.7消毒灭菌

盖土后,均匀喷施消毒灭菌剂。

5.6 拱棚盖膜

消毒灭菌后用拱棚材料在秧厢埂上,搭建均匀一致的拱棚,拱棚骨架间距0.4m~0.6m,拱棚顶高0.4m~0.6m,拱棚四周农膜用土压实。

尽量采取双膜覆盖保湿和保温(内膜平铺,外膜盖拱)。

5.7 苗期管理

5.7.1温度湿度控制

播种至出苗期以保温保湿为主,棚内适宜温度为28℃~30℃,当棚内温度超过35℃时应揭拱棚端头农膜通风降温,立针后有内膜的应揭去内膜。

出苗后至1叶1心期以调温控湿为主,促根下扎,棚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

1叶1心至2叶1心期逐步通风炼苗降湿,棚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

5.7.2揭膜炼苗

在第一完全叶抽出8mm~10mm时逐步揭膜通风炼苗。

揭膜当天补足一次水,以后若床土干燥发白,或秧苗开始卷叶时,应于早晚及时补足水。

2叶1心期后加强炼苗,晴天白天揭膜,晚上盖膜,雨天不揭膜。

揭膜炼苗应遵循先揭两头、次揭一边、最后全部打开棚膜的顺序。

5.7.3追肥

秧苗2叶1心时,按每亩秧田用2.5kg~3kg尿素,兑沼液或腐熟清粪水500kg泼施“断奶肥”,再喷清水洗苗。

移栽前5天~7天,按每亩秧田用750kg沼液或腐熟清粪水加6kg~8kg尿素泼洒施“送嫁肥”。

5.7.4防病害

秧苗1叶1心时,喷施立枯净或敌克松等药剂防治立枯病。

栽插前1~2天,喷施三环唑等药剂防治稻瘟病。

6 水田湿润育秧

6.1 工艺流程

6.2 秧田准备

宜选择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秧苗生长无障碍、运秧方便的轻壤土田块作秧田。

在播种前30天,视秧田土壤肥力情况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和磷肥培肥秧田。

在播种前5天~7天,进行浅水旋耕至糊状待其沉淀备用。

备用的秧田应耕整到烂、熟、平,尽量不含杂质。

按育秧苗床与移栽大田比例为1:

80准备秧田。

6.3 制作苗床

播前3天~5天在耕整好的秧田苗床内精做秧厢。

按有效秧厢宽1.4m~1.5m进行开厢,每厢之间留厢沟宽0.5m~0.6m,厢沟深0.2m~0.25m,并在苗床四周开围沟,确保水系畅通。

苗床厢面应平整光滑,高低一致,无凸凹,无杂物,做到“实、平、光、直”,同时灌半沟水晾晒苗床,使床面板结。

6.4 播种

6.4.1播种期

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安全齐穗期及适宜移栽期反推确定播期。

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2℃时开始播种育秧。

6.4.2铺秧盘

铺盘时厢面湿润、沉实,在秧厢上纵向整齐横铺秧盘,使秧盘与秧盘之间相互对齐靠紧,软盘飞边重叠,盘底紧贴厢面泥面,尽量保证平直,空隙处用泥土填实,防止秧盘变形影响秧块尺寸。

6.4.3装盘泥

从厢沟中取淤泥,以装到盘沿为止。

装入育秧软盘的淤泥应剔除石子、植物根茎等硬物杂质,然后用工具刮平。

6.4.4撒拌合土

按每亩移栽大田准备已拌和0.4kg~0.5kg水育型壮秧剂的细土10kg~15kg,并均匀撒入秧盘中。

6.4.5精量播种

秧盘内无明水后,用播种器按每盘50g~60g稻种精量播种,也可人工分次撒播、细播、匀播,保证播种均匀。

6.4.6踏谷入泥

播种后对露出泥面的种子用平板轻压盘面、踏谷入泥1/3~1/2。

6.4.7消毒灭菌

踏谷入泥后,均匀撒布消毒灭菌剂。

6.5 拱棚盖膜

稻种踏谷入泥后,用骨架材料在秧厢上搭建均匀一致的拱棚。

骨架材料距盘边50mm以上,间距0.4m~0.6m,拱棚边高0.15m,顶高0.4m~0.6m,拱棚四周农膜用泥土压实。

可根据需要采取双膜覆盖保温(内膜平铺,外膜起拱)。

拱棚搭建完毕,整理两厢之间排水沟和苗床四周围沟,确保水系畅通。

6.6 苗期管理

6.6.1温度湿度及水分控制

播种至出苗期以保温控湿为主,棚内适宜温度为28℃~30℃,并排干箱沟积水,实行旱管。

当棚内温度超过35℃时应揭秧厢端农膜通风降温。

立针后有内膜的应揭去内膜。

出苗至1叶1心期以调温控湿为主,促根下扎,膜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

1叶1心至2叶1心期逐步通风炼苗降湿,膜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

湿润秧田育秧应在播种后排出厢面积水,促进发芽扎根。

播种后至秧苗1叶1心期间厢沟保持半沟水,在秧苗1叶1心~3叶期间保持厢面薄水(水深1cm),在3叶后放干厢沟积水,实行水育旱管,促进盘根。

如遇倒春寒,灌“拦腰水”护苗,气温正常后排水透气。

移栽前3天~5天灌半沟水控湿炼苗,增加秧块拉力,便于卷秧与机插。

机械栽插前遇雨,应盖膜遮雨。

6.6.2揭膜炼苗

晴天白天揭膜,晚上盖膜保温,雨天不揭膜。

揭膜炼苗应遵循先揭开两头、次揭一边、最后全部打开棚膜的顺序。

6.6.3追肥

秧苗2叶1心施“断奶肥”,每亩秧田用沼液(腐熟清粪水)500kg加2.5~3kg尿素拌匀泼洒。

移栽前5~7天施“送嫁肥”,每亩秧田用沼液(腐熟清粪水)750kg加8~10kg尿素拌匀泼洒。

6.6.4防病害

在秧苗生长到1叶1心时,用立枯净或敌克松等药剂均匀喷施防治立枯病。

栽插前1~2天,用三环唑药剂喷苗,预防稻瘟病。

7工厂化育秧

7.1常规营养土工厂化育秧工艺流程图

7.2专用基质工厂化育秧工艺流程图

 

1、“掺土拌匀”适用于有土的专用基质;

2、“兑水浸涨”适用于压制成型的基质,“饱和洒水”适用于压制成型或含水较低的基质。

7.3育秧设施建设

应根据水稻工厂化育秧生产工艺要求、生产管理水平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配置配套设备,符合NY/T1534—2007的规定。

育秧设施应考虑周年生产需要。

7.4环境控制

工厂化集中育秧应当对温度、湿度、光照全程跟踪,并通过设施手段严格控制。

7.4.1温度(℃)

浸种池采用循环水浴32℃浸种16h,浸种过程中不断补充氧气。

萌发期间温度需保证36℃~38℃,催芽过程保持35℃,保湿催芽8~10h,待90%种子完全露白(破胸)后停止催芽,种子破胸后,一般控制温度在22℃~30℃,不得超过35℃,以防止烧苗;

炼苗期间需保证温度控制在20℃~25℃,不得超过30℃。

7.4.2湿度(%)

催芽期湿度为85%,播种保证底土水分饱和,出芽期湿度为90%~95%,出苗期湿度为85%~95%,炼苗期湿度为75%~85%。

7.4.3光照(lux)

出苗~炼苗期间,光照度应保持≥200,光照覆盖全部秧苗。

7.5温室炼苗

三叶一心开始炼苗,少喷水,以促进根部生长,增加秧块拉力,利于机插,炼苗3~5天,即可插秧。

7.6病虫害防治

育秧期间,加强立枯病、绵腐病、稻瘟病、青枯病、苗床地下害虫等病虫害防治的观察分析和处理,确保育秧安全。

7 秧块质量

7.1 秧苗个体指标

7.1.1叶龄

3.5叶~4.5叶。

7.1.2苗高

植株矮壮,苗高120mm~150mm。

7.1.3茎

茎基粗扁,宽度2mm以上。

7.1.4叶

叶片挺拔,色泽翠绿。

7.1.5根

根系发达,根多色白,单株白根10条以上。

7.2 秧苗群体指标

7.2.1秧苗质量

秧苗群体质量均衡,无明显弱苗、病株和虫害。

7.2.2秧苗分布

秧苗分布均匀,每平方厘米成苗1株~1.5株。

7.2.3盘根状况

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薄一致,秧苗韧性强、弹性好,秧块柔软能卷成筒,提起不断、不散、底面布满白根,形如毯状。

7.2.4秧块

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块,长580mm,宽280mm,厚20mm。

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

7.3 适时移栽

秧苗叶龄在3.5叶~4.5叶时,应及时起秧移栽。

8 插秧机选配

8.1 机型选择

应当选择行距300mm、株距可调、符合栽插毯状带土秧块宽度为280mm的水稻插秧机。

8.2 机具配置

根据机插秧田块的大小、道路通达条件及作业面积,合理配置插秧机。

9 机插秧作业条件和要求

9.1 大田耕整

耕深150mm~250mm。

大田耕整后,应表面平整,泥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细而不糊,残茬、秸秆和杂草等埋茬深度应在40mm以上。

9.1.1沉实控水

达到泥水分清,沉实不板结,水深不超过20mm。

9.1.2人员培训

插秧机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并能正确操作。

9.1.3插秧前准备

9.3.1检查插秧机

使用说明书维护、保养、调试插秧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9.3.2插秧机田间转移

应按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安全转移。

9.2 起秧

每亩大田移栽按14盘~16盘进行起秧,其它水稻品种按农艺要求准备。

起秧、运秧和栽插要衔接紧密,做到随起、随运、随插。

起秧及运秧应防止伤秧或秧块变形断裂。

9.3 装秧与秧苗补给

9.5.1装秧

首次装秧时,将秧箱移到插秧机的最左或最右侧后装秧。

秧块放置在秧箱上,应展平,秧块底部紧贴秧箱。

秧块放好后,将压苗器压下,达到秧苗能在秧箱上滑动。

9.5.2秧苗补给

秧苗在达到补给位置之前,应及时补给。

补给秧苗时,应注意余苗块端面与补给秧块端面对齐。

补给秧苗时,若秧块长度超出秧箱,应拉出秧箱延伸板,防止秧块往后弯曲断裂。

补给秧苗时若秧箱内都有秧苗,则不必移动秧箱至最左或最右侧。

9.5.3试插与调整

在田间试插15m~20m后,检查取秧量、株距和插深是否符合作业质量要求。

若不符合要求,应作相应调整,达到作业质量要求。

9.4 机插秧作业质量要求

9.6.1作业气象条件

应在晴天或阴天进行作业。

9.6.2亩穴数

行距300mm,株距120mm-200mm,亩大田移栽达到1.1万穴~1.5万穴,粳稻应加大亩穴数。

9.6.3穴株数

籼稻每穴1~3株,硬稻每穴4~6株。

9.6.4漏插率

应小于5%。

即:

穴株数为0的穴数不能超过总穴数的5%。

连续缺穴达3穴以上,则应人工补插。

9.6.5栽插深度

栽秧深度10mm~15mm,保证秧苗不漂浮。

9.6.6其他要求

伤秧率、均匀度合格率、漂倒率、作业覆盖面等应符合NY/T989要求。

9.5 作业中的故障排除

若插植臂停止工作并发出异响,应迅速切断主离合器,关闭发动机,检查故障原因并及时排除。

10 插秧机保养

10.1 日常保养

作业结束后,应清除行走轮等部件的杂物和泥土。

检查机器各工作部件,确保运转正常。

10.2 入库保养

机插秧结束后,按照插秧机使用说明书进行入库保养,并停放于平坦干燥的仓库中。

11 安全事项

11.1插秧机作业的操作安全应按NY/T1000的规定进行。

11.2插秧机在提升状态检查或保养时,应在确认液压装置有效、并采取有效的防降措施后才能进行。

11.3在室内起动运转发动机进行检查保养时,应注意开启门窗通风换气。

11.4插秧机作业中,禁止与作业无关人员靠近插秧机。

在起步运行或作业中,应注意插秧机周围情况。

11.5插秧机田间倒退,应将栽植部件置于提升状态,步进式插秧机倒退距离应较短,以防止由于田泥陷脚而造成人身伤害的危险。

11.6插秧机作业行走困难时,应断开插秧离合器手柄,采取有效措施驶离。

注意不能推拉导轨、秧箱

等薄弱部分,以免损伤插秧机。

11.7插秧机在道路行驶时,应收回划印杆,防止导轨左、右两侧碰撞折损。

11.8下坡行驶时,禁止空挡滑行。

(二)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

油菜是我国、我市的主要油料作物,对于保障市民食用植物油供给具有重要作用。

重庆是全国双低油菜主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约300多万亩。

目前油菜生产多用育苗移栽的传统农艺方式,用工量大,机械化水平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油菜生产的重要因素。

为充分利用重庆秋冬闲稻田资源和有效积温,市农委农机办于2012年开始探索“稻-油”连作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模式,并在十多个区县以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重点开展试验示范,已取得初步成效。

该项技术及生产模式已经成熟,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概述:

本技术适用于重庆海拔200-800米的浅丘平坝和中丘低山区,在前茬水稻稻田放水机收后,抢在9月20日-10月20日的阴晴天或者下雨前,采用免耕或者浅耕机械直播油菜种子,实现“稻-油”连作的机械化轻简生产,从而极大地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油菜生产效益。

该技术模式的核心是开沟排水、播种轻简、增窝加密、控氮增磷钾,早施苗肥,促苗压草,实现以数量换产量,以效率换效益的目标。

技术要点:

1、播前准备:

在前茬水稻散籽勾头时开沟排水,水稻机收时留茬桩高度小于20厘米为宜,并及时疏通厢沟背沟,保证稻田表土无积水;

同时,选择生育期较短、抗病抗裂角、株型紧凑、适合机械化作业要求的油菜种子,做好播种准备工作。

2、轻简播种:

在水稻机收后,抢在9月20日-10月20日的阴晴天或者下雨前,先每亩撒施缓释长效复合肥20-40公斤,再采用免耕或者浅耕后用油菜直播机或者机动电动撒播机播种,每亩播种量150-350克,播种应尽量均匀一致。

播种后,采用除草剂进行一次封闭式除草,待油菜出苗后4叶左右时,亩留株数控制在(2.5-4.0)万株。

在土质疏松肥沃和浅耕后墒情好的田块,因出苗条件较好,宜采用较小播种量;

在出苗条件较差及肥力不足或者播期较迟的田块,宜采用较大播种量。

、合理施肥:

其原则是控氮增磷钾,早施苗肥,促苗压草,培育矮壮苗。

即播种前施足底肥,亩用缓释长效复合肥20-40公斤撒施;

在油菜3~4叶定苗时亩用尿素3~5公斤进行撒施提苗(过密的可拔掉一些,保证2.5-4.0万株/亩);

对明显缺肥长势差的田块,可12月上中旬追施肥一次。

4、病虫防治:

油菜苗期主要防治蚜虫、菜青虫,在始花期按农艺要求喷施“一促四防”一包药肥,以促进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粒数和粒重。

可采用机动喷雾喷粉机、电动喷雾机、手动喷雾器或者无人植保飞行器等机具进行植保机械化作业。

5、机械收获:

直播油菜或株型紧凑适中的撒播油菜,在全田90-95%的荚果自然脱水、荚果外观颜色几乎全部呈黄色或褐色,应抓住晴天或者阴天抢时进行联合机收。

也可采用分段收获方式,即在全田75~90%油菜荚果外观颜色呈黄绿或淡黄,种皮由绿色转为红褐色时,采用割晒机或人工进行割晒作业,并将割倒的油菜就地晾晒后熟5~7天,趁晴天或阴天用配有捡拾器的收获机进行捡拾、脱粒及清选作业,亦可使用油菜脱粒机或者人工进行脱粒。

收获后应及时做好菜籽烘干处理与保存。

6、秸秆还田:

油菜收获后,应立即灌水,使用秸秆粉碎灭茬机将油菜秸秆粉碎并辅以施用秸秆腐熟剂再旋耕还田;

也可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复式机具(如双轴灭茬旋耕机)进行作业。

经耕整后,田块表面应无过量残茬,符合水稻机插秧大田整治标准。

如果前茬是高粱、红薯等干田旱地作物,应保持原有的排水沟通畅,干土等旱坡地可以不开沟排水,采用上述模式进行播种施肥管理,也能够实现油菜轻简生产,获得较好效益。

油菜播种机的代表机器有:

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的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

配套拖拉机功率≥44kW、作业幅宽2000mm、播种/施肥行数6行、亩播种量150-300克、作业效率6.0-10.0亩/小时。

重庆市神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2BM-4型或者-6型油菜免耕播种机:

配套动力≥6.3kW、4行机作业幅宽1.2米、作业效率1.4亩/小时;

6行机作业幅宽1.8米、作业效率1.8亩/小时。

机动喷雾喷粉机改装的撒播机或者2FD-3-10型多功能电动撒肥机(播种机):

作业效率约10亩/小时左右。

(三)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

A.喷灌技术

技术概述:

喷灌技术是指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溉目的的技术。

喷灌适用于灌溉所有的旱作物,如谷物、蔬菜、果树等,既适用于平原也适用于丘陵山区;

除了灌溉作用,还可用于喷洒肥料与农药、防冻霜和防干热风等。

机械化喷灌技术地形适应性强,灌溉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尤其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

现阶段适合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有固定式、半固定式和机组移动式三种喷灌形式。

增产增效情况:

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灌水均匀度可达80%~90%,在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土壤上,节水效果更为明显,可达70%以上。

采用喷灌技术,与沟灌等简单灌溉方式相比,可使作物增产10%~30%。

(1)喷灌系统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地形、作物、经济及机械设备条件,考虑各种形式喷灌系统的优缺点,选定适当的喷灌系统形式。

在喷灌次数多,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或地形坡度大的丘陵山区可优先考虑采用固定形式;

大田作物喷灌次数少,则宜采用移动形式和半固定形式;

在有自然落差的地方,尽量选用自压式喷灌系统,以降低机械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2)确定喷洒方式和喷头组合形式。

喷头的喷洒方式有全圆喷洒和扇形喷洒两种。

喷头布置形式可选择正方形、正三角形、矩形和等腰三角形等4种。

(3)选择喷头首先要考虑喷头的水力性能是否适合喷灌作物和土壤特点,其次要根据农业要求、现有机械设备条件以及喷头型号综合考虑确定。

在山丘斜坡地,喷灌系统内的压力是随地形高低而变化的,在最高处压力最小,应选用低压喷头;

在中间,选用中压喷头;

在最低处压力最大,选用高压喷头。

如果压力过高,还需装置减压器,降低管内压力。

(4)管网布置也称管网规划,应根据实施喷灌的实际地形、水源等条件,提出几种可能规划的方案,然后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定。

管网布置应遵循六点原则:

一是管网布置应使管道总长度最短、管径小、造价低,有利于水管防护。

二是管网布置应考虑各用水单位的需要,方便管理,有利于组织轮灌和迅速分散流量。

三是支管一般应与作物种植方向一致,丘陵坡地的支管一般应沿等高线布置,在可能的条件下,宜使支管垂直主风向。

四是管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

五是支管上各喷头的工作压力要求接近一致,或在允许的差值范围内。

六是供水泵站应尽量布置在整个喷灌系统的中心地点,以减少输水的水头损失。

注意事项:

在风大情况下,喷洒会不均匀,蒸发损失增大。

为充分发挥喷灌的节水增产作用,应优先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且连片种植、集中管理的作物;

地形起伏大、土壤透水性强、采用地面灌溉困难的地方;

水源有足够自然落差适合修建自压喷灌的地方;

灌溉季节风小的地区。

适宜区域:

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以及南方季节性缺水地区。

B.微灌技术

1.滴灌技术

滴灌是一种通过安装在毛细管上的滴头,把水一滴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植物根区附近土壤的局部灌溉技术。

它能借助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使水分在土壤中渗入和扩散,供植物根系吸收和利用。

滴入作物根部附近的水,使作物主要根区的土壤经常保持最优含水状况,且透气性强,利于植物生长。

滴灌不仅具有较高的节水增产效果,而且可以结合施肥,能够提高肥效1倍以上,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可使水的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1)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灌溉保证率。

管理定额提高2~3倍;

水量一定,应用滴灌技术的灌溉面积是常规灌溉的1.5倍左右。

(2)提高肥料利用率。

运用滴灌随水施肥,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