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006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docx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李海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诗歌的朗读能力。

3.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2.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3.积累经典:

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4.宣扬文化:

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师:

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

(生齐读)

2,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两个第三声的字挨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

再读一遍。

3,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

师提示:

“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

4,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

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

(指名说)“巧”字什么意思?

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再齐读课题。

5、(出示课件)(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大声读一读,要求:

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课件出示:

宵——霄

“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

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

你怎么记住它们?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

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全诗。

四、二读——读出节奏,韵味

1、师:

读诗,光把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顺畅还不行。

老师来跟你们合作一起读,好吗?

2、你们读第一行,我读第二行;你们读第三行,我读第四行;题目和作者我先来读。

3、师:

《乞巧》作者唐,林杰,生:

七夕今宵看碧霄……

4、合作后,师问:

有没有发现老师读得跟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5、师:

那么我们换一下,那么读二,四行;我读一,三行。

6、连起来读一次,看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滋味。

五、三读——入情入境

(一)1.师:

读通读顺读出点味道了,我们一起再到《乞巧》这首诗中去好好感受感受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意境美,好吗。

什么是“乞巧呢?

师:

你知道“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吗?

(对月穿针…..)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2.师:

第一二句谁读懂了?

里面藏着哪个民间故事吗?

(牛郎织女)

生答后,师拿出自己的资料请学生读一读。

3.师:

听完后你们知道她们多久相会一次吗?

(一年。

4.师:

当你了解到这个的时候,你想说什么?

5.师:

一年呀,365个日日夜夜呀,可是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你该怎么读一二行呢?

生读完后事点评

6.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浩瀚的星空,(出示课件:

牛郎织女想会图)想象,品读: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

7.诗词剪辑: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

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

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11、师:

自己轻声读一下,我稍后请几位同学读出你最喜欢那句。

(二)、学习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间的人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

透过这两句诗,透过哪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让4—5位学生畅言。

师: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咱们再轻声读: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边读边想象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师读,你们闭上眼睛,再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想象

师:

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分别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

(2)、师:

一根红丝代表她们的一个美好心愿,所以,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

(3)、师引导学生想象:

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在乞求也能有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

(4)、师说织女。

(5)、师:

古代女子针线活做得好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知道为什么吗?

生畅所欲言:

可以嫁个好老公;可以自己做衣服;可以挣很多钱,别人会夸奖心灵手巧………(师适宜点评)

2、图结合诗句,放飞想象

师:

哦,那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七夕的夜晚中,姑娘,你好!

你姓—— ……….

师: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

这正是诗中写道的,来打架一起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4、师: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指名读,齐读)

师:

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

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

(出示课件):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

(指名说)

师:

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自己的父母                          。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

月光下,                      ,在乞求                        。

 师:

让我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这两行。

(生读)

5、师:

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美满幸福的生活)

(配乐)师小结:

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

七夕——乞巧节,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来把你的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指名、小组、全班读——

六、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

……仰望清朗的夜空——         生:

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

……茫茫的银河——             生:

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

……仰起了头——               生:

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

……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

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交流:

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

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一岁除:

一年过去了。

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杜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寒食》(唐)韩翃;《元日》(宋)王安石

(3)音乐起-----师总结;并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七夕作业点心

1、诵读经典:

读读、背背、抄抄古诗,注意“乞、巧、渡、霄”的书写。

2、积累经典:

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3、宣扬文化:

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

附:

板书

乞巧(唐)林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