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9909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

A.农商并重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无为而治

6.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

A.改革取士之法 

B.改变土地所有制

C.重视农业生产 

D.限制旧贵族权力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者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8.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9.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任用汉族地主②推行三长制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10.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为此孝文帝实行了(  )

A.宗主督护制 

B.俸禄制度 

C.均田制 

D.汉化政策

11.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12.孝文帝说: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这表明孝文帝(  )

A.据守黄河流域 

B.执意改变风俗习惯

C.治理中原地区 

D.决心迁都洛阳

13.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15.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 

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

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 

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

16.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

“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青苗法保甲法 

B.均输法保甲法

C.市易法将兵法 

D.免役法保马法

17.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18.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整顿太学⑤将兵法

C.③④⑤ 

D.①②⑤

19.下列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最确切的表述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依靠儒家思想家托古改制

20.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取得一定成效,而戊戌变法的措施却难以实施,造成这一不同的直接原因在于戊戌变法() 

A.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B.缺乏坚强有力的领核心

C.不符合中国国情 

D.缺乏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21.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他评价的是(  )

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22.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

材料主要表明(  )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23.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24.“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  )

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

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B.①②④ 

D.②③④

2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

”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A.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群众基础

26.沙皇政府与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的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这一规定(  )

①反映了农奴的社会地位②说明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④表明农奴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27.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是(  )

①模仿西方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②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与劳动力

③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愿望④自上而下用改良方式推动变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28.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认为:

“我们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这里所说的“斗争”是(  )

A.农奴起义 

B.克里米亚战争C.农奴制改革 

D.十二月党人起义

29.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B.整体经济落后

C.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D.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

30.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他最终选择了改革,而没有采取革命方式变革社会。

根本原因在于(  )

A.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B.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C.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D.亚历山大二世不是革命派的代表

2、材料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

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4分)

32.(10分)候外庐认为“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

……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

……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

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

……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

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王安石没有解决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是从想当然出发,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

这就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加剧了与农民的对立和冲突。

——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

(1)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的实质及其影响,并例举出与其相似的一个措施。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结合所学,指出当时社会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什么认识?

(3分)

33.(10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材料一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

…一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

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

……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

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东西。

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

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材料二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

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

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

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

……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为什么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

(2分)

34(10分)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一图二图三

图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

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

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5分)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材料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

(1)条件:

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2分)

目的:

巩固北魏统治。

(1分)

(2)特点:

自觉汉化;

全面汉化;

汇通南北。

(3)不同:

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

评价者的立场;

研究的方法、角度;

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任写两点得2分)

32、

(1)实质:

国家用金融手段调控经济。

影响:

限制自由竞争,危害百姓。

举例:

市易法(均输法)(1分)

(2)认识:

忽视人的问题;

急于求成;

轻开战争,聚敛财富。

(3)问题:

三冗二积(或积贫积弱、土地兼并、边疆危机。

)(1分)

认识: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改革不能与民争利、要关注民生。

33、

(1)原因:

社会矛盾激化;

维护统治。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近代化进程;

改变阶级关系,推动工人运动兴起。

(2)因素:

方案具有妥协性;

政府自上而下推行。

措施: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农奴赎买份地。

(3)说明:

农民遭受沉重剥削;

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

保留沙皇专制统治。

(2分,任答二点2分)

34、

(1)悲剧: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事件:

“公车上书”。

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理由:

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分)

原因: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

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