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9579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灭亡和瓜分中国

C.镇压义和团运动

D.抢劫北京的财物

6.[2015·

呼和浩特]中国近代化起步的主要标志是(  )

A.鸦片战争的发生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洋务运动的

开展

D.新文化运动兴起

7.[2014·

呼和浩特]下列对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背景因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人民反抗的威胁

B.列强侵略的逼迫

C.清朝统治的危机

D.资产阶级的斗争

 

中考考向预测

|命题角度一| 洋务运动

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有识之士以“师夷长技”为指导思想,引进西方设备和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  )

A.推翻清王朝统治 

B.自强和求富 

C.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能够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

下列事件与其背景搭配相符的是(  )

背景

 19世纪60年代清政

府急需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为了广泛宣传三民主义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3.“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

A.背景B.目的

C.性质D.作用

|命题角度二| 甲午中日战争

4.《马关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

A.开设工厂B.割占土地

C.增辟通商口岸D.获得赔款

5.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的野蛮罪行发生在(  )

A.南京B.旅顺

C.大连D.威海卫

6.“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

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命题角度三| 瓜分中国狂潮

7.关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叙述正确的是(  )

A.抵制日本单独控制中国

B.承认帝国主义既得利益

C.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D.维护中国主权

8.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它反映的历史现实与哪一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是的(  )

A.山东

B.福建

C.两广和云南

D.长城以北和新疆

|命题角度四|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0.关于公车上书叙述正确的是(  )

A.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B.康有为、梁启超上书给慈禧太后

C.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D.取得成功

11.以下报刊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是

(  )

A       B

C        D

|命题角度

五| 百日维新

12.下列戊戌变法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方面 

B.兴办私人企业方面

C.训练新式军队方面 

D.开办新式学堂方面

13.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说:

“戊戌变法作为一个运动,其核心内容便是‘开官智、开绅智、开民智’。

”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命题角度六| 抗击八国联军

14.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00年—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

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三民主义、民国、孙中山、共和

C.新文化、北洋军阀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16.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命题角度七| 《辛丑条约》的签订

17.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看到西方帝国主义并没有把战争罪行加在她身上,她“感激涕零”地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方针,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这表明清政府(  )

A.希望与西方发展友好关系 

B.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暂时欺骗了西方列强 

D.下决心管好自己的人民,治理好国家

18.20世纪来临时,西方列强的侵略活动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9.下列关于《辛丑条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签订于农历庚子年

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课时提分训练

(建议时间:

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与以下内容描述相符的是(  )

①内因:

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外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目的:

富国强兵 ④影响:

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

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B.洋务运动没有一点积极影响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发展资本主义

D.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丰岛海战、平壤之战,乃至大东沟海战,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但清军却总是无一战不一触即溃。

”这些言论议论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4.《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割地B.开放通商口岸

C.赔款D.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

5.[2017·

泰安]有学者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

而宣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6.[2018·

滨州]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

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  )

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7.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8.“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也。

”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  )

A.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9.下列戊戌变法法令中,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方面

C.训练新式军队方面

10.[2018·

河南]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

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

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1.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驻兵是由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瑷珲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2018·

苏州]“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

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

”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题

13.19世纪60年代,面对各自出现的困境,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

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

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

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

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

的年代》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一次改革?

其中“外患”和“内乱”分别指什么?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14.“中国梦”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材料三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做一场“中国梦”。

在各色的梦里,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运动倡导者的梦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他们为梦想所做的努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梁启超为实现19世纪末的政治梦想的实践是什么?

结果如何?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三、简答题

15.清朝统治晚期,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地主阶级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洋务派进行“自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洋务运动发生时期,中国社会“新”和“旧”的表现分别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中考真题在线】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经过的了解。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强学会是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康、梁逃亡国外,继续宣传变法。

故B项正确。

2.D [解析]本题跨度较大,考查知识点涉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袁世凯称帝。

其中,《南京条约》是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

《马关条约》是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日等十一国签订的;

“二十一条”则是袁世凯为取得日本的支持与日本签署的。

故D项正确。

3.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问题。

学生需识别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后顺序,如能联想到最先学习西方技术的是洋务运动,学习内容局限于器物层面,本题便迎刃而解了,故选C。

4.B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主要集中在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方面。

从时间看虎门销烟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前;

义和团运动和五四运动也发生在相关条约签订之前;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举人上书光绪帝。

D项干扰性较大,学生不能忽略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便是“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故选B。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原因的识记。

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者,为维护在华利益,八国联军出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

故选C。

6.C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学生需要了解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这方面的实践活动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

7.D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洋务运动,属于逆向类选择题。

洋务运动于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统治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掀起,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虽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此,D项符合题意。

【中考考向预测】

1.B [解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因此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创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

2.A [解析]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是为了宣传民主和科学;

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3.D

4.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以看出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B

6.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东方的小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是跟日本签订的条约。

所以这一条约是《马关条约》。

7.

8.C [解析]《时局图》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

潮。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签订《

马关条约》有关。

9.A

10.C [解析]公车上书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公车上书是康有为、梁启超上书给光绪帝;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

11.C [解析]《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2.A 

13.D [解析]从材料中的“其核心内容便是‘开官智、开绅智、开民智’”可知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4.C

15.A 

16.C

17.B

18.D

19.B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于农历辛丑年。

【课时提分训练】

1.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

2.D 

3.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丰岛海战”“平壤之战”“大东沟海战”可以判定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4.D [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了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6.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近代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

故本题选D。

7.D [解析]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8.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9.B

10.C [解析]依据时间和内容描述可知反映的是1900年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

11.D

12.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八国兵”“拳民”“又换奴颜事洋鬼”结合所学可知涉及事件为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

13.

(1)洋务运动。

外患:

西方列强的侵略;

内乱:

国内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2)中国:

学习西方技术;

日本:

即学习西方技术又学习西方制度。

14.

(1)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实践:

领导戊戌变法。

结果:

失败。

(3)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5.背景:

性质: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根本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新”的表现:

统治阶层开始转变思想,中国从闭关锁国到被迫打开国门;

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传入;

清政府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

面临新的外交事务。

“旧”的表现:

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性质没有改变;

清政府仍是腐败无能;

封建统治思想、封建社会观念仍然落后并存在。

(任意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