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9547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慢快固体、液体和气体

(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_______

地下2900千米处

______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

【答案】明显增加完全消失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界面:

上图中C为,D为。

(2)圈层:

图中C、D之间为,C以上为,D以内为(由E和F组成)。

【答案】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地幔地壳地核外核内核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

【答案】上地幔顶部

【温馨提示】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由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和。

2.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

3.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答案】气体和悬浮物氮氧

连续但不规则

生存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3.A 

【解析】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答案】4.D 

【解析】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

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

【答案】5.D

【解析】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设置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问题思考答案】

1.合理。

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

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

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

蛋黄为地核。

2.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平均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3.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2010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第下列问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啊、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啊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2010年3月以来的冰岛火山灰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

(1)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案B.

(2)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

(1)B

(2)A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归纳总结】

1.不连续面: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一是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一是古登堡界面,它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结构: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②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组成特点

【典题探究】

【例1】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

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1)C 

(2)B

【例2】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

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井”的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打出5000米深的科研井。

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地区B.山东诸城地区

C.江苏东海地区D.安徽盘龙地区

【解析】本题结合时事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主要涉及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厚薄问题。

打井地点要选择在地壳最薄的地方。

【答案】C

【变式精练】

1.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答案】D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2-3题。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km处B.17km处

C.33km处D.2900km处

3.该地可能位于(  )

A.40°

N,116°

EB.39°

N,90°

E

C.南极点D.纬度0°

,经度180°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地震波在5km处,速度加快,出现不连续面。

第3题,从地壳的厚度看,该处为海洋。

【答案】2.A3.D

4.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

(1)~(3)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和B是_______,A和B+C是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

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

D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考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归纳总结】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一般把2000~3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人类发射的许多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的轨道高度在此范围内。

大气的成分如下表所示:

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氧和氮是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化碳

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植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固、液、气三相的相互转变产生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2.水圈

概念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了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即水圈

构成

空间分布

按照各种水体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质

淡水

淡水仅占3%,其中又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冰川中,大气层中也有一小部分水,基本上以水汽形态存在

咸水

意义

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水溶解岩石、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

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动力:

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交换大气,而且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了地球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生物圈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地理环境。

其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图所示: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圏层和外部圈层,其关系图如下:

【例3】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不包括岩石圈。

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三圈层共同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人们生活的地表与外部空间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联系,是一个开放的、不均一的系统。

【例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1)D

(2)B(3)D

5.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由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多种水体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并非是简单的字面理解为只有各种气体。

水圈中的水有多种形式,按其空间位置属性,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大气水、生物水、地下水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和,还包括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内部圈层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特别是同岩石圈的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B

6.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本题通过冰岛火山喷发这一新闻事件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气圈中迁移,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进入岩石圈,由此可确定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