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9463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钱穆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对无权,权只在中央

 

A.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首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D.提高了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答案】A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李治安、钱穆都强调了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由此可知,元代行省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故A正确;

B项错在“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错误;

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的首创,故C错误;

材料不是强调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故D错误。

4.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

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这表明军机处

A.参与国家的机要事务B.机构十分简单

C.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直接统领六部

【详解】材料“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说明军机处参与国家重要机密事务,A正确;

材料并没有说明军机处的机构简单,B错误;

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错误;

军机处并不是直接统领六部,D错误。

【点睛】军机处最大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办事效率高。

5.雅典城邦规定,凡年满十八岁且登记注册的公民,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

这一规定

A.排斥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表明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C.使雅典民主成为全民民主D.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有利于扩大平民参政,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故答案为D项;

扩大平民参政并不意味着排斥精英人物参政,排除A项;

扩大平民参政能更好地发挥公民大会的作用,排除B项;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全民民主,排除C项。

6.对如图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促使平民保民官出现B.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转型

C.有利于成文法的产生D.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

【详解】随着罗马

对外扩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形成了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即罗马帝国的扩张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故答案为D项;

平民保民官和成文法均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已经出现,A、C与史实不符,排除;

罗马帝国时期政治基本定型,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排除B项。

【点睛】罗马帝国建立后,疆域辽阔,其统治下的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表明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在此背景下,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7.1832年,英国《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院的提名权。

1911年的议会改革在首相阿斯奎斯的斗争下,上院被迫作出了让步,通过法律确立了下院的财政立法权。

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

这反映出英国

A.贵族退出政治舞台B.民主的和平渐变性特点

C.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D.平民院控制了国家大权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英国议会下院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贵族院权力在不断缩小。

这反映出英国民主制度的和平渐变性特点,故B正确;

贵族权力在缩小,但不是退出政治舞台,故A错误;

18世纪中叶,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故C错误;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平民院控制了国家大权,故D错误。

8.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开国先辈们对民主展开讨论,他们希望建立一种直接表达大多数人意愿的政府体制,途径可以采用类似于古代城邦小区域内能实现的民众集会。

可见,美国开国先辈们

A.主张建立联邦体制B.忽视雅典民主制

弊端

C.倡导民主平等原则D.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美国开国先辈们借鉴了古希腊的直接民主,这说明他们注重借鉴历史经验,即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故D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建立联邦体制的信息,故A错误;

材料信息未涉及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故B错误;

材料和民主平等原则无关,故C错误。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这主要取决于德意志帝国

A.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B.宰相铁腕手段治国

C.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小

D.统一历程极度艰辛

【详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说明德意志帝国的民主政治是不完善的民主制,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小,故C正确;

ABD与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无关,排除。

10.林则徐在禁烟时除请求外商呈交现存鸦片外,还要具结保证。

英商务监视查理义律起初愿意具结保证,但其提出关于违法人员,不能就地处决,必须经过公开审讯,才能够定罪,遭到林则徐回绝。

这一事例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清朝官员(  )

A.贪污腐化严重B.积极应对侵略

C.固执锁国政策D.法制意识淡薄

【详解】由材料“关于违法人员,不能就地处决,必须经过公开审讯,才能够定罪,遭到林则徐回绝”侧面说明清朝当时存在不经审讯而定罪的情况,故D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官员的贪腐情况,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无关清朝官员积极应对侵略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的对外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资政新篇》主张学习欧美各国富强之道,仿效资本主义制度,“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

这说明《资政新篇》

A.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表现B.学习西方的内容脱离现实

C.弥补了洋务运动的理论缺陷D.在很大程度上付诸了实践

【详解】从材料中的“因时制宜,度势行法”等信息可以看出,《资政新篇》的很多规定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故答案为B项;

颁布《资政新篇》时中国国内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排除A项;

《资政新篇》提出的时候还没有洋务运动,排除C项;

《资政新篇》并没有付诸实践,排除D项。

12.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如图是1911年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则广告。

该广告折射出

A.革命党人通过广告宣传发动武昌起义

B.辛亥革命的胜利激发了民众的觉醒

C.民国初期商人积极参与中国政治变革

D.民主共和成为中国社会的时代潮流

【详解】由图中信息“专制与共和之过渡”可知,“人造自来血”的广告折射出民主共和成为中国社会的时代潮流,故D正确;

武昌起义发动是在1911年10月10日,故A误;

图片信息体现不出民众的觉醒,故B错误;

中华民国建立是在1912年1月1日,故C错误。

13.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同时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在加入国民党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清醒把握了自身的阶级属性B.决定接受国民党的领导

C.指出了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D.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

【详解】中共三大在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时,明确强调“共产党员在加入国民党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把握了自身的阶级属性,故A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中共决定接受国民党的领导,故B错误;

中共二大指出了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故CD错误。

14.七月事件之后,莫斯科大资产阶级的机关报《俄罗斯早报》直截了当地说:

“专政这个词没什么可怕的,它是必需的!

”这说明当时

A.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彻底暴露B.革命仍保持和平过渡的可能

C.工兵代表苏维埃丧失实际权力D.沙皇专制统治出现复辟倾向

【详解】七月流血事件,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了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因此“专政这个词没什么可怕的,它是必需的”说明临时政府准备暴力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权,反动本质彻底暴露,故答案为A项;

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表明革命已无和平过渡的可能,排除B项;

工兵代表苏维埃仍然掌握武装,得到民众的拥护,排除C项;

沙皇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没有出现复辟倾向,排除D项。

15.1908年3月,在纪念巴黎公社起义37周年国际大会上,列宁指出巴黎公社的失误在于:

是没有“剥夺剥夺者”,二是对敌人过于宽大。

据此,列宁认为()

A.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B.巴黎公社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应对资产阶级采取专制手段D.巴黎公社颁布的措施极为不合理

【详解】材料中“没有‘剥夺剥夺者””指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对资产阶级实行专制手段,给他们反扑的机会,C正确;

材料并不是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条件不成熟,A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并不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B错误;

材料不是从巴黎公社措施的角度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D错误。

16.如图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

据此可知,我国

A.直接民主政治初步形成B.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D.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详解】由图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来看,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和农民、其他人员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据此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故D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故A错误;

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故B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依法治国理念,故C错误。

17.“下表为2018年4月2日,台湾发布的“20年来(1998~2017年)台湾人均GDP与新加坡、韩国、香港之比较”(单位:

美元)。

表中香港人均GDP领先台湾可以佐证

时间

台湾

新加坡

韩国

香港

1998年

18598

35032

13272

23819

2017年

49827

90531

39387

61016

A.“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B.香港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C.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D.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详解】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材料表格中2017年和1998年相比,人均总产值大幅度超越台湾,说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A正确;

表格的信息不能佐证香港产业结构的合理性,B错误;

材料的现象主要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结果,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C错误;

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不能佐证材料现象的原因,D错误。

18.1972年后,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还存在许多障碍,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增长缓慢,截至1978年底,双方的贸易额还不足10亿美元。

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B.中美两国长期相互敌视

C.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僵化D.中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详解】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D正确;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是建国初期,A错误;

B项的“长期相互敌视”不符合事实,1972年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B错误;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不是导致中美贸易额增长缓慢的原因,C错误。

19.某学者发表评论:

“1953年8月,苏联政府宣布说它也掌握了制造氢弹的秘密。

矛盾的是,这一声明却加强了和解的势头……(美国)除了狂热的冷战斗士,人们都感觉到战争不再是国家政策的可行性工具。

”该学者意在说明

A.核军备是维护和平的必要条件B.美苏冷战加剧了核军备竞赛

C.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局面结束D.军力角逐深刻影响国际关系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苏联拥有氢弹后,苏美两国出现了势均力敌的态势,迫使美国做出了改变外交政策的意愿,故军力角逐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符合题意,故D正确;

维护和平的必要条件有好多,并不仅仅是核军备,还包括国家实力,领导人的政策,国际形势等,故A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出苏美冷战加剧,只说明了美国感受到苏联实力的增强,开始准备改变外交策略,没有体现加剧了核军备竞赛,故B错误;

两大阵营对抗结束的时间是1991年苏联解体,不是1953年,故C错误。

20.1966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美元,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

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1973年达到4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一现象

A.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大大下降

B.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提供了动力

C.说明世界两极格局受到日本冲击

D.促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详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越来越膨胀,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资本和动力,故B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能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为下降,当时美国的经济实力仍然最强大,故A错误;

题干反映了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题干并没有提到两极格局,因此与两极格局无关故,C错误;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但并没有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故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如秀才,“试方略策五道”,选拔经邦济世之才;

明经考帖文、经问大义等,选拔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

在宋朝,科举制度有进士科、明经科、童子科等。

其中,进士科起初兼试诗赋、策论、经义,后以经义为主;

明经科以贴经、墨义的方式考儒家经典;

童子科指君主对年龄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童子进行测试,通过者“赐殊进士出身”。

在此过程中,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

而且应试者可以来自多个阶层,官僚之后和农民之子可以同场竞技,官僚之后若不能通过考试,一般也难为官,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朝政府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地挑战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

戊戍变法之前,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多方联名向慈禧太后上奏《请废科举折》,以前所未有的急迫心理强烈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

“著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遂告废止。

”至此,在古代中国社会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结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陈小锦《浅议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及对高考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科目设置多样,以进士为主;

公开选拔,择优录取,打破考试人员的身份地位限制;

选拔方式主要是以考试取士;

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选拔标准以才识为主。

积极影响: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与传播;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2)原因:

列强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危机与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西学东渐的影响;

有识之士出于救亡图存的要求与推动;

科举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

【详解】

依据材料一“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如秀才”可知科目设置多样,以进士为主;

依据“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可以归纳出公开选拔,择优录取,依据“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可以归纳出打破考试人员的身份地位限制;

依据材料“进士科起初兼试诗赋、策论、经义,后以经义为主;

明经科以贴经、墨义的方式考儒家经典”从选拔方式和考试内容以及选拔标准归纳答案。

结合所学从科举制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促进儒学的发展与传播等回答。

依据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可知列强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依据“清朝政府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可知中华民族危机与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依据材料“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地挑战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可知西学东渐的影响;

依据“戊戍变法之前,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可知有识之士出于救亡图存的要求与推动;

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机制,仍被保留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取代《邦联条例》。

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因此这次会议便称为“制宪会议”。

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终于在1787年9月17日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准。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代议制确立的相同点。

(1)变化: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

封建贵族日渐衰落;

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

(2)特点:

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

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

制定过程争论激烈。

原因:

《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主要领导人的认识。

(3)相同点:

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

【详解】本题考查英美资产阶级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分析概括得出。

(2)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其制定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主要领导人的认识等方面来回答。

(3)英、美两国代议制确立的相同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等方面来回答。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通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其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筹划安排),必有收场”,并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摘编自袁村平《觉醒的国殇:

甲午战争120年祭》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抗日战争的结果与甲午战争截然不同的原因。

(1)原因:

甲午战前中国消极备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

“保船避战”贻误战机。

(2)主要表现:

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结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原因: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世界反法西同盟的有力支援;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通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其用心可以理解”得出:

由材料信息“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得出:

(2)“主要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统一战线;

军事上,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相互配合。

(3)“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