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9380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口市的周末一元剧场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2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文化事业费不足3元,更低于全国人均10.23元的标准。

文化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群众文化生活内容相对单一,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走进剧院观看演出的现实条件还不具备。

即使偶而有免费的文艺演出活动,也往往是为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举办,一年就那么几次,根本不“解渴”。

平时有“名角”、“大腕”参与的商业文艺演出,昂贵的票价是老百姓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普通群众只能望而兴叹。

一边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深厚,一边是群众文化生活单一贫乏。

对此,有专家戏言为“守着富矿过穷日子”。

 

思路:

打造一个低价位高享受的文化品牌

对于周口这个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较低的农业大市来说,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文化资源丰富而公共财政支持不足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戏难、进剧院贵的问题,引起了全市上下的深入思考。

围绕这一问题,周口市委宣传部组织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进行调研,采取走访、座谈等不同形式,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007年11月20日,周口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市直文化部门负责人、文艺工作者、新闻媒体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大家发言积极,氛围热烈。

部分文艺工作者针对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首先摆出一系列困难:

一是没有演出经费;

二是现有演员队伍散乱;

三是老百姓进不起剧院;

四是难以长久坚持。

在摆出四大困难后,与会者深入讨论,全面分析,列举了更多有利条件。

第一,周口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开展文化活动的“先天优势”;

第二,专业文艺创作、演职员队伍和民间文艺演出队伍庞大,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人才支持;

第三,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为社会化运作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四,群众文化消费日益旺盛,为文化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五,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解决困难的有力保障。

在讨论和分析中,大家初步形成了共识、廓清了思路。

首先,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打造一个公益文化活动平台,定期在剧场演出。

其次,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实行低价票,让老百姓进得起剧院,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三,不花财政一分钱,依靠社会力量,走社会化运作之路。

2008年初,根据国家和当地文化建设的有关会议精神,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梅宝菊提出了“积极扩大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使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益”的工作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对2007年调研形成的思路进一步加以完善。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周口市委宣传部决定由市文化局组织,以周口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社会化运作为手段,以解决群众看戏难、进剧院贵的难题为切入点,开办“周末一元剧场”,让人民群众只需花1元钱,每周末就能在优雅的剧院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

消息一传开,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署名“倦翁”的网民在当地门户网站“龙都论坛”发帖:

“启动‘周末一元剧场’的人真是太有才了!

我准备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我所有的好朋友!

让他们也来分享如此优惠的文化大餐!

行动:

四环联动摸索一条新路子

万事开头难。

“周末一元剧场”的可行性方案确定后,最重要的就是加快行动,把方案落到实处。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周口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节目的最高标准,以不断推进内容形式创新、增强文艺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努力方向,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从四个环节进行了筹划实施。

——摸“家底”、探“口味”,确定表演形式。

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化演出资源普查,对全市各级各类表演团体、节目形式、演艺人员、编创人员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文化活动节目库、群众文艺表演人才库、编创人才库,输入微机,系统管理。

只要打开电脑,艺术团体的特点、活动规律、节目特色、编创演人才优势等文化“家底”一目了然,为活动安排和人员调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组织调查队,分组分批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工地,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了解群众喜好,探寻百姓“口味”,把预设的演出形式、演出内容、节目策划讲给他们听,征求意见,搜集建议。

根据群众的“口味”要求,确定演出的主要形式。

——筛“大料”、定“本子”,策划演出节目。

“周末一元剧场”立足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戏曲、歌舞、曲艺、武术、杂技、民间艺术、绝活绝技表演为“大料”,同时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理包装,推陈出新,不断探索文化资源与文化消费相结合的路子。

节目突出《周口风情》、《演绎经典》、《名家风采》三大版式,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周口风情》以周口民俗、民风、民艺为主,周口人创作,周口人演出,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拉近剧场与群众的距离。

《演绎经典》主要演唱脍炙人口的时代经典曲目,融合行业、军营、校园文化,激扬舞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接受熏陶。

《名家风采》展示周口及省内艺术家风采,推出专场演出或经典节目,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群众文艺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增强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拉“艺人”、签“名家”,组建固定队伍。

为组建一支长年演出的优秀队伍,“周末一元剧场”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是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

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募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文化志愿者的条件和服务提出总体要求,赋予权力和义务。

意见出台后,当地许多文艺单位和个人踊跃报名参加,一些退休老艺人也纷纷积极响应……最让人感动的是,已退休多年的越调毛派传人高雪棠老人,听说“周末一元剧场”招募文化志愿者,主动要求参与,还不顾年迈体弱,专程到许昌市请她的老师——河南戏剧八大名旦之一、越调毛派大师毛爱莲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是实行签约制。

制定了《参与公益演出服务约定书》,规定了签约单位和个人应享受的文化优惠政策和荣誉待遇,同时明确了签约单位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先后与河南省越调剧团、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市豫剧团等70多家单位,国家一级编剧韩枫、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申小梅等120多名文艺工作者签订约定书。

党的十七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党玉倩因事未能参加签约仪式,特意打电话请人代签,表示接受约定要求,履行演出义务。

——搭“平台”、筹“本钱”,坚持社会运作。

“周末一元剧场”一场演出需支出的基本费用1万多元,而门票全部售出只能收入1000多元,如何在财政不投入的情况下,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是一个非常现实又棘手的问题,也是许多公益活动中途“夭折”的通病。

为筹集“本钱”,主办单位坚持“政府协调、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确保质量”的运行原则,不花财政一分钱,面向市场找出路。

一是文化和税务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事宜的通知》,为向社会筹措资金提供了政策保障,有效地拓展了投融资渠道。

二是积极寻求和争取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采取冠名、联办、专场等形式,让参与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借助“周末一元剧场”展示形象。

中国移动周口分公司听说开办的是公益文化活动,立即决定出资20万元签订一年的冠名权。

三是在售票方式上采取定点售票和流动售票相结合的办法,除剧院窗口售票外,还积极与商场、超市联合开展购物奖票活动,有效拓展了售票空间。

经过主承办单位的精心筹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08年4月11日晚,“周末一元剧场”首场演出在周口人民会堂正式拉开帷幕。

能容纳1300多人的剧院座无虚席,整场演出参与文化志愿者多达100余名,节目个个精彩,现场掌声如潮。

坐在前排的戏迷张大爷激动地说:

“这些名家,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今天在这儿见了真人,看了表演,还同他们握握手,我做梦都没想到。

”楼上的观众王大妈说:

“去年过生日,儿子在戏楼给我点戏,一小会儿就花了两百多块钱,可今天只花一块钱,就见到这么多‘名角’,这个节目好啊,办到咱老百姓心窝里喽!

”第二场、第三场……场场节目精彩,场场观众爆满。

“周末一元剧场”彻底点燃了当地群众久违的文化激情,往往还没到周末,本周门票就被抢购一空。

2008年7月4日晚,天空飘着细雨,但观众的热情丝毫没受影响,整个剧院依然爆满。

节目开演好久了,剧院门前台阶上,几位等待退票的老人坐在马扎上,仍迟迟不肯离去。

剧院负责人被他们的痴迷所感动,把他们请进剧院。

“小马扎搬进大剧场”,一时成为周口的新闻。

变化:

文化春风让周口气象更新

截止到2009年12月底,“周末一元剧场”已连续成功演出90场,演出节目3600多个,内容涉及戏曲、小品、相声、歌舞、杂技、民间艺术等10多个种类,参加演员3000多人次,汇聚当地和河南省部分知名文艺家120多人,受益群众10万多人。

如今,漫步周口街头,要问一元钱能买到什么?

路人肯定会兴奋地告诉你:

“一元钱能到人民会堂看演出”。

每周星期五,人们只需花上一元钱,就能走进有空调、有座位的剧院,欣赏一场高品位高质量、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节目。

“周末一元剧场”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新去处,每个周末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新期盼,群众生活悄然发生了不少新变化。

家住市区八一路的市民刘先生说:

“对门邻居小王以前周末不是出去喝酒,就是在外打牌,小两口经常斗架,自从有了‘周末一元剧场’,他们每场都去看,整个楼道也安生啦!

“5·

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周末一元剧场”临时“改调”。

经过3天的紧张准备和排练,推出一场气势宏大的《情系灾区》赈灾义演,几十位文艺工作者连夜创作的诗朗诵《牵挂》打动了每一位观众,演出现场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30多万元,这是目前所知地震发生后全国第一场大规模赈灾义演,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达了1100万当地人民心系灾区、支援灾区的拳拳之情。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周末一元剧场”分别围绕主题,举办了多项专场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节庆文化氛围。

“周末一元剧场”开办以来,一部部文艺精品从这里走出中原、走向全国,一批批文艺新人从这里展露“尖尖角”、登上大舞台。

在2008年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中,周口市从“周末一元剧场”精品节目库中选送的《都市长虹》、《云锦人家》双双荣获大赛最高奖----文华奖,《都市长虹》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又作为河南代表剧目之一进京汇报演出。

在2009年河南省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和第十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的金奖作品中,民间舞蹈《担经挑》、唢呐演奏《黄土情》、小品《卖玫瑰花的老人》、小戏《洞房》等11部作品均是“周末一元剧场”的常演剧目。

去年以来,“周末一元剧场”演员穆瑞、李明、赵艳琳等8位文化志愿者相继登上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舞台,其中青年演员穆瑞还走进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表演技能赢得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喝彩。

“周末一元剧场”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局面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被河南文化界称为“周口文化现象”。

进入2009年,周口市在总结“周末一元剧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节目质量不降低、演出时间不缩短,探索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把原来只适合剧院演出的高雅文艺节目搬上露天舞台,走进基层,走进百姓,让更多的群众就近享受免费“文化大餐”。

9月19日下午,当“周末一元剧场”在现代城小区演出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雨。

住在小区的居民纷纷回家拿来雨伞继续观看,而离家较远的市民和在附近施工的建筑工人们冒雨观看。

导演被观众的热情感动了,原定“遇雨停演”的方案临时改变,演员们冒雨继续露天演出,每一名演员的表演激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演出结束时,一位老人拉着导演的手说: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听大戏,更没想到能下着雨演出,你们可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呀!

”各县市区纷纷效仿“周末一元剧场”的做法,竞相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项城市、扶沟县积极探索县级文化部门举办“周末一元剧场”的新模式。

商水县本着“乡土文化进城来,城里文化下乡去”的原则,举办的“快乐周末”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城乡互动,实现文化共享。

鹿邑县举办了以“弘扬老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周末广场文化活动。

借助“周末一元剧场”的平台,第一家出资赞助、冠名承办的中国移动周口分公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经营业务量节节攀升,成为名副其实的赢家之一。

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

“赞助公益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对企业形象的一次大提升,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花这点钱,值!

”目前, 

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分行、一峰超市、万顺达百货等一些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的当地企事业单位,纷纷选择“周末一元剧场”展示形象、宣传产品,“周末一元剧场”成为社会各界争抢的“绩优股”和“香饽饽”。

反响:

社会各界赞誉有加好评如潮

台上精彩纷呈,台下好评如潮。

“没想到政府能为我们老百姓办‘一元剧场’,没想到‘一元剧场’节目质量这么高,没想到‘一元剧场’能坚持下来……”在主办方收到的一封群众的来信中,一位普通市民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口师范学院的一位学生观看了“周末一元剧场”演出后,有感而作:

“穿越历史的时空/站在这感恩的土地上/有许多愿望涌动在心里/让一元文化舞台把三川风景染绿/让公益文化事业把爱心凝聚/让老人孩子都有精神的依靠/让工作的人们都有舞台展示才艺/让贫困、愚昧离我们渐渐远去/让心灵都洒满灿烂的晨曦”。

诗作不仅表现了大学生的喜悦心情,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周末一元剧场”美好期望。

“周末一元剧场”不仅在周口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河南省内外也产生了很大反响,成为一个群众“喜闻乐看”、声誉远近闻名的公益文化品牌。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2009年9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会上明确指出:

“周口市把人民会堂腾出来,开办‘周末一元剧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各地都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子。

”周口市委书记毛超峰连用四个“好”字给予一元剧场充分肯定:

“这个活动好!

立意好,创意好,要创造条件坚持下去,办得更好。

”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制片人、总导演蒋愈红评价说:

“周末一元剧场”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舞台。

中宣部《舆情摘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文化部网、《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周末一元剧场”的发展及成效。

河北、山东等省10多个地市前来学习经验、借鉴做法。

启示与思考

文化资源多、经济欠发达的河南省周口市,依托资源优势,采用市场机制,创办“周末一元剧场”公益文化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看戏贵、看戏难的难题,探索出一条公益文化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子,对各地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解决文化民生问题是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任务。

地处中原腹地的周口市未因经济的欠发达而忽视文化建设,相反,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指导性下,宣传文化部门立足于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从类似于“周末一元剧场”这样的“小事”做起,就近就便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让群众享受得了、消费得起,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

实践证明,解决文化民生问题不能仅靠公共财政,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就能破解难题,“小事”做好也可取得实效

二是要立足资源,突出特色。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区域有一定区域的特色。

文化资源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文化产品开发的“富矿”。

周口市在创办“周末一元剧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并通过挖掘整理、整合创新,使古的新起来,静的动起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度,增强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实践证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立足资源特色,挖掘群众耳熟能详的“草根”文化,展示当地专业大赛的获奖精品,做到雅俗共赏、喜闻乐看。

三是要多方参与,互利共赢。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体系,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可支配的文化建设资源有限,调动各方参与对于形成文化建设持久动力和强大合力意义更加重大。

周口市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姻,与文艺团体、艺术院校、专业人才签约以及志愿者招募,建立起了专业与业余、老人与新人相结合的演出队伍。

“周末一元剧场”开演一年多来,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文艺工作者拥有了展示平台,宣传文化部门的公信力明显提升,联姻企业和商家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高。

实践证明,只有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互利多赢的运作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