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9113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2届高考地理重难点专项练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石灰岩B.大理岩

C.板岩D.玄武岩

6.①②③④岩层中,生成最早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下图为南半球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甲处属于(  )

A.背斜山B.背斜谷

C.向斜山D.向斜谷

8.乙侧河岸(  )

A.形成冲积扇B.适合建设港口

C.流速较慢D.多位于河流上游

(2016浙江台州联考)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沿MOQ一线还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地貌景观图

地质构造示意图

9.字母所示区域,属于向斜山的是(  )

A.MB.O

C.PD.Q

10.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  )

A.花岗岩层广布并且出露地表

B.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不强烈

C.大部分地层有整体抬升过程

D.内、外力作用均比较明显

(2016浙江金华十校期末)图甲为某地貌景观图。

为解释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如图乙的演示。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该景观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A.地堑B.地垒

C.断层D.褶皱

12.教师演示了(  )

A.板块挤压碰撞B.岩块断裂上升

C.岩层水平挤压D.外力侵蚀搬运

(2017浙江嵊州联考)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乙地的海拔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14.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D.三地风力侵蚀,均易形成风蚀蘑菇

(2017浙江嵊州月考)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貌。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甲)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乙)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

据此完成第15~16题。

图甲

图乙

15.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很多仅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16.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2017浙江重点中学联考)河南省的嵖岈山风景区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区。

读嵖岈山“石猴”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第17~18题。

17.形成“石猴”的岩石类型是图乙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18.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活动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 ④固结成岩 ⑤风化、侵蚀作用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

读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9~20题。

19.甲处地貌类型为(  )

A.背斜成山B.背斜成谷

C.向斜成山D.向斜成谷

20.乙处(  )

A.侵蚀作用明显

B.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和甲地地势差异主要是内力形成

D.是李家庄良好的引水源头

(2018届浙江嵊州联考)读浙江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第21~23题。

21.因修筑高速公路形成了两侧的陡崖,对崖壁高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处陡崖崖壁高于b处

B.a处陡崖崖壁高度一定在40米以上

C.b处陡崖崖壁高度在30米至60米之间

D.b处陡崖崖壁高度一定在60米以上

22.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该地(  )

A.位于山脊,地势较高B.位于山谷,工程量小

C.岩层脆弱,易于开挖D.位于鞍部,地势较低

23.为了防止断面处山体滑坡,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B.修筑梯田

C.禁止放牧D.整修加固裸露岩体

24.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

(3)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坝,其水坝的坝顶海拔为500米,水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

(4)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说明甲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主要原因。

25.读某区域的位置与局部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乙中c河谷地海拔约325~800米,远低于两侧地形区,谷地沉积层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

试用内外力作用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2)分析图乙所示区域的水文、水系特征对下游河段产生的影响。

(3)为了确保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请分别说出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①②地(图甲中)土地资源的措施。

26.(2016浙江余姚月考)读40°

N附近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处地质构造是    ,试分析其形成山岭的原因。

(2)图中②板块是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该海洋中海沟形成的原因。

(3)考古学家在图中沉积岩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判断在岩层④⑤⑥中,岩层    可能发现恐龙化石。

(4)图中AB为河流,分别说出A、B两地所受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7.红地球葡萄穗大、粒大、色泽艳红、果肉脆硬、含糖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些年来渭北黄土高原区形成了红地球葡萄专业产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渭河南北向剖面图

渭北红地球葡萄产区气象资料

(1)从内外力作用简述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其发展耕作业的不利条件。

(2)简析渭北高原地区红地球葡萄种植的有利地形和气候条件。

(3)渭北高原地形破碎,起伏大,分析过度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含煤岩层属于沉积岩,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图中②、⑤表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C。

2.D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E为背斜,容易发生瓦斯爆炸;

F为向斜,容易出现透水事故。

3.B 图Ⅰ中乙地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受外力侵蚀形成山谷。

4.C 根据示意图可判断出甲为背斜、乙为向斜,褶皱的形成是岩层水平挤压的结果,为内力作用;

野外寻找地下水一般在向斜处,乙为向斜,可以找到水源;

丙为断层,地下水通过岩层的裂隙到达地表,因此丙处也能找到水源;

根据发生较晚的地质活动会破坏发生较早的地质活动,断层活动被岩浆侵入活动所破坏了,断层不再完整连续,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

隧道一般建设在背斜处,向斜不利于隧道建设。

5.B 石灰岩由于受到高温高压的岩浆作用,受热变质成大理岩。

6.D 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岩层中,生成最早的是位于最下层的④砂岩。

7.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而其地表比两侧低,为谷地。

8.C 乙侧河岸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流速较慢,堆积作用明显,不适合建设港口,多位于河流下游;

而冲积扇多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

9.B 结合两图可知,O处是向斜构造,地貌类型为山地。

10.D 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层冷凝形成的岩浆岩,该地岩石成层分布,A项错;

由图可知该地地壳水平运动强烈,B项错;

该地发生强烈褶皱,大部分地层以水平运动为主,C项错;

图示地区既受内力作用,又受外力作用,故D项正确。

11.D 由景观图可看出,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故为褶皱。

12.C 褶皱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而形成的。

13.D 由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不能判断甲地和乙地的植被覆盖率高低,也不能判断乙地和丙地的海拔差异;

沙尘在乙地最高,降落到丙地,说明乙地风速大于丙地;

沙尘由甲地流向乙地,说明风由甲地吹向乙地,所以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14.C 甲地为沙尘源地,推测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外力作用应该是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易形成戈壁,而流水侵蚀较弱,不易形成沟谷;

乙地风力搬运,不是风沙源地,不易形成戈壁;

丙地沙尘沉积,为风力沉积区,易形成沙丘,故C项正确。

15.C 根据材料及图示分析,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

而“腰身”也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形成只露“腰身”的现象。

故C项正确。

16.A “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应该是风化、风力侵蚀作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A项正确。

17.B 图乙中岩浆侵入形成侵入型岩浆岩②,从材料可知,嵖岈山石猴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18.A 岩浆活动形成了该地的花岗岩,在地壳运动下,地壳向上抬升,花岗岩露出地表,经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石猴”景观。

19.C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甲处是山峰。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看,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

所以地貌类型是向斜山。

20.A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乙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

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是山谷地貌。

背斜成谷,说明侵蚀作用强烈;

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

地势差异是外力作用形成;

李家庄地势较乙处高,从乙处引水不便。

21.C 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计算。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

(n-1)d≤H<

(n+1)d(n表示相交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a处陡崖相对高度15米≤H<

45米,b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米≤H<

60米。

22.D 高速公路位于两山峰之间的鞍部,地势相对较低,工程量小。

23.D 为了防止断面处山体滑坡,最为有效的措施应是采取工程措施。

24.

(1)图示区域属于盆地地形,高度变化较大;

地势四周高,中部低。

(2)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3)A方案:

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

淹没土地少;

工程量小;

人口迁移量小。

(或B方案:

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

淹没土地多;

工程量大;

人口迁移量大。

(4)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城镇供水充足。

解析:

(1)题,由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得出该地为盆地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部低。

(2)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根据这一原理可得出答案。

第(3)题,水库的选址主要考虑库区面积、工程量大小、淹没土地面积和需迁移人口量等因素。

第(4)题,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该地的地形、水资源、交通等有关。

25.

(1)内力作用使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或低地;

外力作用使黄土和泥沙不断堆积形成较厚的沉积层。

(2)含沙量大(多泥沙),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中游多支流,夏秋季洪水量增加,加剧下游洪水威胁。

(3)①地:

修建水库,打坝拦水,淤地固沟;

营造水土保持护坡林。

②地:

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

营造护田林网。

(1)题,渭河谷地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其海拔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形成较厚的沉积层。

(2)题,图乙为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支流多,夏季水量大,容易造成下游河流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多发。

第(3)题,①②分别为黄土高原的沟谷和塬面,可持续发展措施不同,沟谷要修建水库,打坝淤地,营造水土保持林;

塬面进行基本农田建设,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26.

(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3)⑤

(4)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口三角洲。

B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

(1)题,读图可知①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题,②板块是大洋板块,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板块穿插到大陆板块底部,这是由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向运动。

大洋板块水平位置低于大陆板块,故在运动过程中俯冲到大陆板块的下方,形成了海沟。

第(3)题,根据恐龙的生活与灭亡时期可以判定为⑤,即中生代。

第(4)题,读图可知,A靠近海洋,应为河流入海口,水流比较缓慢,以流水沉积为主,容易形成河口三角洲。

B位于河流上游,由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水流急,以流水侵蚀为主,容易形成峡谷。

27.

(1)形成过程:

岩层断裂下陷(地堑);

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

不利条件:

年降水量少;

冬季气温低;

旱涝灾害频繁。

(2)高原地形,多向阳坡地;

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葡萄生长期长)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

(3)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

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肥力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

旱涝灾害加剧。

(1)题,渭河平原主要是由于岩层发生断裂,岩体向下凹陷而成;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堆积,最后形成冲积平原。

由于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再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冬季气温低且旱涝灾害频繁,这些都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

(2)题,渭北高原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多向阳坡地,所以导致该地气候大陆性强,该地昼夜温差大、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等条件都有利于红地球葡萄的种植。

第(3)题,由于葡萄种植需水量大,如果过度扩大葡萄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

旱涝灾害加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