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853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16.新石器时代: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17.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18.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19.羲和敬顺昊天:

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20.敬授民时:

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21.“二里头文化”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

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22.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23.二王之后:

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24.西域:

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25.清谈:

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

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

26.般若学:

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27.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来到中国时正值十六国的后秦时期。

政府在长安为他专门设立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和讲解。

28.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

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29.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

30.“荫子”制度:

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31.租庸调制:

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

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

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32.两税法:

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3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堤,刘禹锡,白居易等人。

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34.农业文明:

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35.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36.农耕自然经济:

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37.民俗文化: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38.仰韶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也叫彩陶文化。

39.《农耕图谱》:

元代王帧桢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

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

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40.新石器时期:

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

41.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

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

42.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43.政绩观:

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44.勤农观:

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相制订11变劝勉农事的治国方方略。

45.《四时纂要》:

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46.市:

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

47.商业:

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48.墟:

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49.集:

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

50.会:

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51.农商兼营:

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

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

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

52.行商经营:

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

到需地销售。

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

历史上的徽商;

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及遍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

53.坐商经营:

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

54.市声:

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

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

55.商幌:

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是商幌。

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

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

56.牌匾:

大都以木料制成的为书写商店名称或营销物品的横长。

方形或竖条形,挂在门头之上或门两侧校上的商幌。

57.字号:

字号是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

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

大商店,老字号都很讲究字号牌匾的制作,这是无形资产。

58.工匠集团:

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59.行会组织:

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也叫同业公会。

60.采食经济:

依赖大自然自生自长之物,采集起来以生存。

61.民居:

民居是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

62.烹饪:

简单说就是熟食制作。

即把自然状态下尚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可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

63.仪式饮食:

仪式饮食就是在传统信仰仪式活动中,既供奉饮食又唱诵经词,又称信仰饮食。

64.阶层饮食:

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

古称上层阶级为“肉食者”,把庶民百姓称“菜食者”此即饮食的阶层性。

65.民间组织饮食:

民间组织饮食是指办庙会或过善会时的饮食。

这种饮食活动大都带有神圣信仰性质和民间习惯性<

解决家庭,村落间的矛盾或协商,议事)性质。

66.待客饮食:

待客饮食就是亲友间交往活动中的饮食。

67.馈赠饮食:

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人们交往活动中赠送食品以表心意的谓之馈赠饮食。

68.服饰的仪礼标志:

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这四次重大仪礼要进行换装仪式。

幼儿生下后着装,挂锁,以示长命无恙。

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

婚礼是建立夫妻关系的仪礼,服饰,装饰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以示血亲关系之相传。

丧札表达了中国人的较祖观念。

丧服的种类较复杂,有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硫的丧葬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之丧服有五种(称五服),这五种丧服以麻布的粗细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69.服饰的政治标志:

服饰还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

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上至帝王后纪,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条款十分详细。

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

70.服饰的职业标志:

社会分工促进了职业的发展,职业服饰依从职业的便利并随之复杂化。

工,商;

宗教等之服装有别。

文臣武将,学生士兵服饰之不同早就有所区分。

近来服饰的职业标志在某些行业渐趋淡化,如运动服成了休闲服,猎装也成了时装等。

72.服饰的审美标志:

我国农业社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如古朴美,稚拙美,单纯美,自然美等等。

上层审美观与下层审美观有对立成分,也有交叉成分。

但服饰不可能是纯审美,纯装饰性的,它脱离不了自然与人文的影响。

73.区域社会:

区域社会是指个人与群体取得社会化资格的文化认同单位。

74.家族: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7.血缘九族制:

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

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

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75.血亲五服制:

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76.字辈谱:

字辈谱是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的记忆性文化链。

77.家谱:

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维护家庭文化的经典。

78.家风:

家风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

79.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

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80.血缘凝聚力:

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

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

81.地线凝聚力:

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

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82.传统科技: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83.中国传统天文学:

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84.历法:

历法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王种。

85.阴历: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86.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乎年365天,闰年366天。

87.阴阳历:

阴阳历(亦称阴阳合历,夏历)以且球统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润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88.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

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

89.本草之学:

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

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63.传统算学:

我国传统算学是计算知识,研究轻重,长短,形体,多少等以及记数方法和算术,代数等知识。

90.七巧板:

七巧板是汉族民间智力玩具,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

是将一正方形板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板的块状玩具,可以拼接成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桥船等形状,可以阐明若干几何原理。

100.制度文化:

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101.宗法制:

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102.君主专制制度:

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103.三公九卿:

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104.三省六部制:

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105.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106.科举制: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儿深远的影响。

107.察举制: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

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108.九品中正制:

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

向吏部举荐。

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9.明经科:

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

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10.诗赋取士:

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

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111.行卷:

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

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112.法律制度:

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113.《法经》:

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14.《唐律疏议》:

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

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115.“春秋决狱”:

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116.五礼:

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

吉礼,祭祀之礼;

凶礼,死丧,凶荒之礼;

宾礼,朝见之礼;

军礼,出征,田猎等礼;

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117.“五服”:

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

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

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

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118.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

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19.中国古代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120.中国古代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121.天人合一:

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二、简答论述

1.玄学对当时文化方面的影想?

答:

(1)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

亲玄从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而志天地自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

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计歌功颂德是对峙的两件事。

(玄学诗)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沿的产物,此外严寒有不可不提出的书法。

(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生像王曦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大的关系的。

2.佛教职工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

(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

(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

(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

(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

在中国立足(7)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

3,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

(1)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

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

(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不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

(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

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

(4)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

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

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

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4,两种说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3)重在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了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5.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1)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6.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

第二,调整好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