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1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
12.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青少年时期)
个体学习交际语言、基本生活技能,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并初步形成自我个性的特质。
A.基本特征:
个体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B.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家庭学校。
(2)发展社会化(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为满足自我需要和适应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同时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更新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A.主要特征:
被动接受与主动创造相结合。
职业环境
再社会化(特殊形式的社会化)
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就是在某些方面对人的重新社会化。
A.基本形式:
主动再社会化;
强制性再社会化。
B.主要特征:
社会化过程更集中、更紧张。
C.主要社会化场所:
新的社会环境。
(4)反社会化(不完全社会化)
进步的反社会化;
倒退的反社会化。
B.基本特征:
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文化。
(5)反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
这是一种受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反哺现象”。
主要特征:
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化达到成熟程度,并开始发挥扩散效应。
主要社会化场所:
代际之间。
第四章
13.社会互动的含义(名词解释)
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
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14.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1)合作指社会互动中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益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成功合作的条件:
目标一致贡献能力动作配合相互信任
(2)竞争指互动双方(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竞争发生具备的条件
①对于同一目标的争夺。
争夺的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②争夺的目标必须是较稀少和难得的,一方夺取或达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另一方失去达标的机会;
③竞争者之间互相排斥但不是敌对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达到目标而不是消灭方;
④竞争是有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的。
(3)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特征:
第一、冲突的直接目的是要击败对方;
第二、各方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第三、冲突往往突破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4)顺应它指互动各方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
种类:
1.妥协,即冲突双方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相互让步,以避免冲突进一步激化。
2.和解,即互动双方放弃成见,由仇视转变为友好。
3.容忍,指互动双方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作根本改变的一种自我克制。
4.调解,由第三方对双方的矛盾加以调停。
5.仲裁,由第三方的裁决来解决双方矛盾。
(5)同化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例如通婚、移居、入侵(儒家文化的同化力)、传播。
15.冲突的正功能
(1)它可以成为一种使对方紧密团结的力量。
(2)迫使双方坐下来谈判,直面问题。
(3)可以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
(4)冲突时时处处存在,否则社会将是毫无生机的。
16.集体行为
概念:
集体行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
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激动”。
(1)群体性
(2)非组织性(3)突发性
17.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布鲁默全面、系统地论证了符号互动论,总结了它的基本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们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其所采取的行动。
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
第三,人们在应付他所遇到事物时通过内部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18.社会角色(重点)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
综合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表征。
社会角色是一套行为模式,角色不同其行为方式、行为模式也不同。
这种行为方式、行为模式也不同。
这种行为方式、行为模式是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或位置相联系的。
角色是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
19.社会角色的类型(会辨别举例)P8485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①先赋角色:
那种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成为先赋角色。
或者说,当一个人的角色不是由于自身的努力,而是由出生这一先天因素所决定时,它就属于先赋角色,即先天赋予的角色。
②自致角色:
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
①规定角色:
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
②开放角色:
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①理想角色:
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为理想角色。
②实际角色:
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
20.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1.角色混淆2.角色紧张3.角色冲突4.角色失败
21.角色混淆(重点)
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常表现为人们并非故意地使用了不该运用的行为规范来处理与他人的互动。
第五章
22.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学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称为社会群体。
如果考虑社会群体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3.区分偶遇群体、统计群体、社会群体
偶遇群体:
临时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
例:
剧场中的观众,同一车厢中的旅游者。
统计群体:
指一群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
婚姻状况,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
24.社会群体的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25.社会群体的类型(区分)
(1)按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2)按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程度
①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非正式团体)
又叫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群体成员有面对面互动为条件,以情感为基础而结成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②次级群体(如各类正式组织)
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群体成员为某一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并按既定的角色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
(4)按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①血缘群体(家庭、家族、部族、部落等)
是由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②地缘群体(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
是由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体。
③业缘群体(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
是由劳动或职业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26.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
群体与成员的亲密感情、群体对其成员需要的过分满足都可能造成个人对初级群体(主要是家庭)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他在社会中的发展。
另外,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如狭窄的“家庭本位主义”、“小集体主义”。
第六章
2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确定的目标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物质基础
28.区分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
是主要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关系模式
非正式结构:
并非工作关系的非正式关系,从而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造就了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各种非正式关系的总和。
一种是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另一种是正式的工作中衍生出来的。
29.组织目标的含义
组织目标是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其所希望的未来状态。
30.组织目标的功能
(1)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
(2)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3)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
(4)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31.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了解)P133
(1)概念:
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理想组织的特征:
①组织内部有清楚的分工②职位分等③行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④行管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⑤行管人员的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⑥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
(2)正功能: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即它可以实现组织运转的高效率。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一种合理化的管理方式,他在保证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的管理方式。
(3)负功能:
①官僚主义人格,把规则当目标。
②训练中未涉及的问题会束手无策。
③上下级之间沟通变得繁琐,耽误时机。
④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
第七章
3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爆发社会革命。
(5)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
33.社会阶层的含义
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存在着社会阶级,在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更小的层次。
在非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着基于各种标准的、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34.社会流动的类型(以课件为标准)
(1)按流动方向:
垂直流动、水平流动
①垂直流动:
又称为纵向流动,即个体或群体的流入层次高于或低于流出层次。
②水平流动:
指个体和群体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转移。
(2)按流动规模:
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流动
①结构性流动:
指社会变革或科技进步引发的较大规模群体在地位、职业或区域上的变动。
它将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②非结构流动:
指因个人特殊原因引起的少数人的流动,对社会结构影响不大。
(3)按流动主体:
代内流动、代际流动
①代内流动:
又称同代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参照点是个人的最初职业。
②代际流动:
又叫异代流动,指两代人之间职业、地位、财富的变化,参照点是上一代人。
它可以显示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3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性特点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4)家庭背景
(5)社会网络资源
第八章社区
1、新建小区为什么不是社区
小区具有社区的一些特征:
它是小区居民共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共同生活的人群,但仅有这些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区”。
小区居民要在密切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空间,产生共同的归属感、认同感。
因此,新建小区要经过培育、建设才能发展为“社区”。
2、城市化的含义
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一般来说,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3、城市发展的动力
1)工业化
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
工业化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复杂化,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必然要求。
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产生许多新的部门。
这些部门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员加入其中,这也是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的重要途径。
3)城乡差别
城市由于农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吸引着农村居民,当农村居民具有进入城市的能力时,城市的扩展就是必然的了。
4)城市的中心作用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国都特别注重城市的发展,并制定有利于城市发展得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4.城市化的几个发展模式
1)大城市优先论
认为大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容量大,规模效益好,而小城市规模小,效益差,资源浪费严重,为此,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发展大城市中。
2)小城镇重点论
认为小城镇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城乡结合,减轻大城市的就业与环境压力,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国力。
3)城市体系论
认为城市是一个体系,应发挥大城市的幅射作用,中等城市的卫星城作用,小城镇的城乡纽带作用。
4)多元模式论
认为在城市发展上不能强求一致,在东部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在中西部地区应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我国的城市发展应当采用什么战略?
P187-190
第九章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价值系统
指社会制度存在的意义系统,即某一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2、规则体系
指一定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起来的经验,并认为合理、合适的东西。
3、组织系统
指实施社会制度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机构。
4、设施系统
指社会制度得以运行的物质手段,它包括实用的物资设备和象征性的器物。
社会制度的分类和功能
分类:
正功能和负功能显功能和浅功能P198
功能:
1)满足人的需要
2)导向功能
3)整合与控制功能
4)文化传递功能
5)社会制度的负功能
制度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社会制度的主要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为社会成员提供规范的行为模式。
2)社会整合功能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使其成为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
3)社会调控功能控制社会冲突和越轨行为,保证社会有序运行。
4)社会制度的负功能表现在制度压制个性,阻碍社会变迁。
第十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认定社会问题的广度与热度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
(怎么样说明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2论述:
从社会角度分析某一问题具体见P214
社会病理学观点2.社会解组论
3.价值冲突论4.偏差行为论
5.标签论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
7.社会构建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3人口理论的内容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具体内容看P217)
2)适度人口论
3)人口过渡理论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含义
广义:
泛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来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
狭义:
特指对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教育、惩罚等一系列措施。
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突发危机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2.社会控制的功能
正功能:
1)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对一致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2)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3)促进社会发展
反功能: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1.社会保障的内容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
2)社会保险(主体层次)
3)社会优抚(特殊层次)
4)社会福利服务(最高层次)
选择填空: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3.第一个社会学系成立于芝加哥大学
4.1928年10月,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5.社会初级群体的本质特征:
靠情感维系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越轨行为
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就是社会越轨。
越轨行为的基本特性,是偏离甚至脱离了正常的社会轨道,打破了社会常规的完整性,危及社会规范的权威性,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心理或行为的负面影响。
3.文化失调论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4.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5.社会救助
是国家及社会对因自然灾害、失业或其他原因造成最低生活水平无法维持的社会成员进行的社会救济。
简答题
1.我国衡量贫困的三条线及其主要内容
1.生存线(绝对贫困)Absolutepoverty
满足最起码的生理需求的最低费用,低于此线则威胁生命;
2.温饱线(基本贫困)Primarypoverty
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最低费用,低于此线则不得温饱;
3.脱贫线(相对贫困)Relativepoverty
达到基本能自给有余的最低费用,高于此线则摆脱贫困。
2.商业保险存在哪些市场缺陷
利润导向——商业保险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判断另一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导致了不利于社会保障的选择。
如人寿保险中对投保人的选择。
市场分割——一个项目的受保人越多,人均管理费用就越低。
在市场竞争中,存在多个保险公司的竞争,从而造成市场的过度分割,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3.竞争发生需要的一些条件
1.对于同一目标的争夺。
2.争夺的目标必须是较稀少和难得的,一方夺取或达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另一方失去达标的机会;
3.竞争者之间互相排斥但不是敌对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达到目标而不是消灭对方;
4.竞争是有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的。
社会互动章节重点英文短语
社会互动:
socialinteraction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行为:
socialbehavior
集体行为:
groupbehavior
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动或集群行为。
是一种情绪冲动。
拟剧理论:
dramaturgicaltheory
指人们在互动中运用各种技巧,给他人创造自己想要达到的印象。
符号互动论:
symbolicinteractionism
人们借助一定的符号传播来表达互动中的意愿,符号包括声音、语言、文字、手势、姿态、表情、物品等。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exchangeTheory
人际交往的动机是一种社会需要。
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
竞争:
competition
指互动双方(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冲突:
conflict
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顺应:
accommodation
它指互动各方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
同化:
assimilation
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合作:
cooperation
指社会互动中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益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