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737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专题部分文言文阅读2文档格式.docx

(微言大义微:

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

由“追”可知“亡”是“逃亡”;

“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

“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③故久立与其客语。

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

解析:

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⑥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

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5、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①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③“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6、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

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

“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如“信”通“伸”。

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

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

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六、虚词的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

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

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

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

“我”是宾语;

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精题精炼】

1.(2015·

全国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

“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

“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或劝脱脱曰:

“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

王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

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

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

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

效仿。

答案:

B。

“宠”在高中语文中是没有“重用”的意思的。

而且将该义项回归原文,就会发现根本就说不通,因为该句的意思是“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爽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弄明白题意,不知道要求选择什么样的内容。

“非凡胆识”的意思是“超过一般胆量和见识,不寻常胆识卓绝”,依据这样的理解来看选项,就可以明白选择的标准。

然后再观察选项,就可以发现可以采用少数来决定答案。

①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就可以说的是他看到元朝朝政衰颓凋敝而做的事情,表现了他的见识,显然符合题义的要求,据此就可以淘汰CD两项。

⑥句在文中是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说的话,他没有求饶而是义正词严的警告对方,表现了他的胆识,应该选。

所以决定了答案是B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

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

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

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C。

和原文相符的内容是“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它的意思是:

“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

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

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对照就明白C项的答案是与原文不符合。

四、(23分)(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文言文翻译是学生丢分比较严重的题,原因很简单,除了基础知识没有落实之外,不明白高考阅卷的基本要求,高考翻译考查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按点采分,而采分点往往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知识,往往是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教师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必须训练学生能够在考试时尽快识别发现采分点,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限。

(1)译文参考:

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

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采分点主要是:

会、危言,以也应该在考虑的范围内。

(2)译文参考:

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

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证争明!

既、讫、馀烬

第一题中,大意基本通顺得3分,两个采分点每个1分。

第二题,大意基本通顺得2分,三个采分点每点1分。

附:

文言文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

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

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

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

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

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

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

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

太祖很高兴,说:

“江南又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

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

”太祖创立了礼贤馆,李文忠推荐了王祎及许元、王天锡,于是被召置礼贤馆。

不久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

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

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

由于不合上意而获罪,出为漳州府通判。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

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

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

”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

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

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

不久,奉命出使吐蕃,还没到,就被召回。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

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

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

几天后,又诏谕说:

“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

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天朝骁勇的将领率领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

”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

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

“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

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

”有人劝脱脱说:

“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

”脱脱手一摆说道:

“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

”王祎回头说道:

“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

”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

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

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

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2.(2015·

山东高考)三、(12分,每小题3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为童子时,常系鼠媐1于途。

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

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

“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

”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

“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

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

既败,京师震恐。

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

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媐(xī):

嬉戏。

②瘗(yì

):

埋葬 

③窭(jǜ):

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

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

寄居

C.遽薄京师 

薄:

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

步兵

【标准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标准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

介词,因为。

D代词,他,代指申甫;

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

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

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

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标准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