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092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生物进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D正确。

【答案】C

3.下图表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杀虫剂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施用该杀虫剂,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且此选择作用应属自然选择,而不是“人工选择”

【解析】②类个体是在未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的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

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

【答案】B

4.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

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

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

D.不变,不变;

不变,增大

【解析】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

(1-16%-36%)=40%,a基因频率为60%。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不变。

16%AA

16%AA;

48%Aa

48%(1/4AA∶1/2Aa∶1/4aa),即12%AA∶24%Aa∶12%aa;

因此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频率=16%+12%=28%,A基因频率=28%+(1/2)×

24%=40%。

5.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连续4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B.没有形成新物种

C.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基因库没有变化

【解析】该种群开始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因此A、a的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自交4次后,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因此A的频率=15/32+(1/16)×

(1/2)=1/2,a的频率=1/2,自交前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生物没有发生进化,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

6.达尔文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昆虫。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风导致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其生存和繁殖后代机会多

B.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形成

D.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变异是本身就存在的,大风没有诱导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A错误;

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正确;

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多样性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定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

【解析】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形成共同进化的关系,因此捕食关系不会降低物种多样性,A错误。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

若一个种群和另一个种群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则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对方的基因频率,C错误。

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可见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D正确。

8.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

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渐变式和爆发式地形成新物种,都需要d环节

【解析】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

b过程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表示自然选择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

d为生殖隔离,渐变式和爆发式地形成新物种,都需要d环节,D正确。

9.人长期食用污染土壤上的稻米后会引起骨头针扎般剧痛,被称为“痛痛病”。

研究人员发现某锌——镉电池厂旁被镉污染的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

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经过9代繁衍,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被镉污染的淤泥中的蠕虫对镉的抵抗力强,这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关

B.清除镉前蠕虫对镉有抵抗力与镉诱导基因定向突变有关

C.清除镉后,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

D.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蠕虫发生了进化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在被镉污染的淤泥中的蠕虫对镉的抵抗力强,这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关,A正确、B错误;

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又经过了9代繁衍,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基因频率也发生了改变,所以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C、D正确。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精明的捕食者”策略给人类以启示,要适度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需氧型

C.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青霉素起选择作用

【解析】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吃掉,会留下一定量的种群让其发展,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A正确;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厌氧型,B错误;

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C错误;

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而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D错误。

【答案】A

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有的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诊断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的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

C.转录、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差错能导致基因突变

D.种群基因库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

【解析】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有的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诊断,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正确;

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的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

基因结构的改变才是基因突变,复制错误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转录、翻译过程中出现差错时基因结构不变,C错误;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D正确。

12.切叶蚁中体型较大的蚂蚁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交给体型较小的蚂蚁咬成小片,后者再给体型更小的蚂蚁咬成更小的片,依次进行直至叶片被咀嚼为糊状,然后切叶蚁将叶糊平铺在巢穴中养殖真菌,真菌可以分解叶片中坚韧的组织,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

切叶蚁体表覆盖一层链霉菌,该菌可抑制本巢穴真菌寄生物的大量繁殖。

由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

A.“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B.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共同进化

C.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之间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真菌将植物的组织分解,得到有机物用于生长,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A错误;

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存在“社会”分工的不同,是同一个种群,B错误;

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物质循环,C错误;

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3.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

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和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两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解析】据题意可知,B的基因频率=0.5,b的基因频率=0.5,由于羊群是随机交配多代,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则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为=0.5×

0.5=0.25,则B_的基因型频率=1-0.75=0.25,即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占75%,白色个体数量占25%,二者数量不相等,A错误;

淘汰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杂合子(Bb)所占比例=2×

0.5×

0.5=0.5,纯合子占1-0.5=0.5=50%,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淘汰前,不管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始终为50%,B错误;

没有淘汰前,B的基因频率=1/2,b的基因频率=1/2,可知该群体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

(1/2)=1/4,Bb的基因型频率=2×

(1/2)×

(1/2)=1/2,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

(1/2)=1/4。

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1/3,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

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

(2/3)=4/9,Bb的基因型频率为2×

(2/3)×

(1/3)=4/9,bb的基因型频率=(1/3)×

(1/3)=1/9,淘汰白色个体可求出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3/4,b的基因频率=1/4。

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3/4)×

(3/4)=9/16,Bb的基因型频率2×

(3/4)×

(1/4)=6/16,bb的基因型频率为1/16,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2/5,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4/5。

综上所述,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B基因频率的变化为1/2→2/3→3/4→4/5,即B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b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为1/2→2/3→1/2→2/5,即Bb的基因型频率不是逐代增加的,C错误;

由对C选项的分析可知,白色羊至少要淘汰两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D正确。

14.“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处,发现了新物种——盲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有显著差异,一定不能相互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低氧、高压的生存环境

D.即使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中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解析】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属于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其表现形式为不能自由交配或者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

盲鱼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

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漆黑、低氧、高压的生存环境起选择作用,C错误;

即使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中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正确。

15.下图表示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因素的合理解释依次是(  )。

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

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

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

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改变

【解析】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机制1属于地理隔离引起;

机制2属于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引起;

机制3为突变引起,B正确。

1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B.ATP中的“A”表示腺嘌呤核苷

C.细菌代谢速率极快,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为其提供了结构基础

D.蓝藻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二者含有的光合色素相同

【解析】酶作为催化剂,可以反复使用,A错误;

ATP中的“A”表示腺苷,即腺嘌呤核苷,B正确;

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器膜,C错误;

蓝藻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和藻蓝素,绿藻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二者含有的光合色素不完全相同,D错误。

17.下列关于遗传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

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B.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5个染色体组

C.一个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DNA分子数目为2n-2

D.一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可能是AaXb、Y、Y

【解析】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错误;

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一个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形成的DNA分子全部都含有32P,C错误。

18.细胞结构决定功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蛋白质和DNA的交换要依赖于核孔

B.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都有识别信号分子的功能

C.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都离不开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D.细胞中的核仁受损会影响翻译过程

【解析】通过核孔能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但是不存在DNA的交换,A错误;

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没有识别信号分子的功能,B错误;

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一定要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如植物的胞间连丝能进行信息传递,而且有一些受体在细胞内部,C错误;

核仁与某些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受损会影响翻译过程,D正确。

19.黑腹果蝇的第Ⅳ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正常眼(E)对无眼(e)为显性。

现有一子代是第Ⅳ号染色体三体的个体,基因型为EEe。

其父本的基因型为Ee,母本的基因型为ee。

假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那么该基因未发生正常分离的是(  )。

A.初级精母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D.次级卵母细胞

【解析】EEe来自正常的卵细胞(e)和异常的精子(EE),若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正常,则异常精子的出现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单体分离异常,产生了异常的EE的精子,C项正确。

20.假设某一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1+a)

B.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2

C.该地区女性个体中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c)2

D.该地区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2(2c-c2)

【解析】已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a,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a,因此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2×

(1-a)×

[2×

a+(1-a)(1-a)]=2a/(1+a),A正确;

已知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错误;

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c,因此该地区女性个体中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c)2,C正确;

该地区女性个体中,患有红绿色盲的概率为b2,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为1-(1-c)2=2c-c2,因此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b2(2c-c2),D正确。

21.研究人员发现甲、乙两种植物可进行种间杂交(不同种生物通过有性杂交产生子代),两种植物均含14条染色体,但是两种植物间的染色体互不同源。

两种植物的花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得到的大量杂种植株X研究后发现,植株X能开花,且A1,A2控制红色素的效果相同,并具有累加效应。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株X有三种表现型,其中粉红色个体占1/2,植株Y产生配子过程可形成7个四分体

B.植株X不可育的原因是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C.图中①处可采用的处理方法只有一种,即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X的幼苗,进而获得可育植株Y

D.用①处所用处理方式处理植株Z的幼苗,性成熟后自交,子代中只开白花的植株占1/6

【解析】植物A1a1与植物A2a2杂交产生的后代植株X基因型为A1A2,A1a2,A2a1和a1a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白色=1∶2∶1,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可育植株Y,植株Y的初级性母细胞中形成14个四分体。

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有:

用秋水素处理或低温诱导。

用①方式处理植株Z的幼苗,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基因型为A1A1a1a1。

性成熟后,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1A1∶A1a1∶a1a1=1∶4∶1。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6)×

(1/6)=1/36A1A1A1A1,(1/6)×

(4/6)+(1/6)×

(4/6)=8/36A1A1A1a1,(4/6)×

(1/6)+(1/6)×

(1/6)=18/36A1A1a1a1,(1/6)×

(4/6)=8/36A1a1a1a1,(1/6)×

(1/6)=(1/36)a1a1a1a1,因此,子代中只开白花的植株占1/36。

22.遗传瓶颈是指一个大的多样性群体在某种条件限制下,只有少部分个体可以通过某一时空到达新的繁殖地,并由这些个体进一步繁殖成一个多态性的小群体。

如某昆虫种群在不同季节数量差异很大,形成一个下图所示的瓶颈样的模式(

为抗药性个体)。

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某昆虫种群不同个体之间具有不同强度的抗药性,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

据图可知,该种群    (填“是”或“否”)在逐年进化,理由是                              。

 

(2)使用农药防治害虫,保留了突变出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其实质是依赖    的选择作用,提高该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

抗药性基因    (填“一定”或“不一定”)为有利变异,做出判断的依据是  

 。

当种群经过瓶颈后,种群所保留的基因库多样性   (填“下降”或“升高”)。

(3)物种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但是遗传多样性又远远超出物种多样性的范畴,原因是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的基因型可能有相同的    。

(4)“适应辐射”是趋异进化的结果,一个物种为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适应辐射”现象:

【解析】

(1)某昆虫种群不同个体之间具有不同强度的抗药性是由基因不同引起的,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是在逐年进化。

其实质是依赖农药的选择作用,提高该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

抗药性基因不一定为有利变异,因为在夏季施用农药时,抗药性变异为有利变异,在越冬时抗药性变异为不利变异。

当种群经过瓶颈后,种群所保留的基因库多样性下降。

(3)物种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但是遗传多样性又远远超出物种多样性的范畴。

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的基因型可能有相同的表现型。

不同的环境从不同的方向选择着生物的变异,使生物的变异朝着不同的方向积累,生物的性状逐渐产生分歧,最后形成多样性的物种。

【答案】

(1)遗传(或基因) 是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农药 不一定 在夏季施用农药时,抗药性变异为有利变异,在越冬时抗药性变异为不利变异(抗药性基因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下降

(3)表现型 (4)不同的环境从不同的方向选择着生物的变异,使生物的变异朝着不同的方向积累,生物的性状逐渐产生分歧,最后形成多样性的物种(含义正确即可)

23.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

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

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

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         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         ,模拟了高山上传粉者      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            ,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       (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