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066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前奏近代前期的世界Word格式.docx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C [根据材料“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和“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故选C项;

材料主要是绘画和技法的变化不是题材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此时仍旧是宗教题材,排除A项;

材料“自然景物”说明不是日常生活场景,排除B项;

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是印象画派,排除D项。

4.命题点:

16—18世纪的奴隶贸易

全国卷Ⅱ)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A [奴隶贸易是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

由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奴隶贸易对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奴隶贸易达到极盛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佛罗伦萨13世纪后半期的社会现状

(2017·

全国卷Ⅱ)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A [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反映了当时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及其影响力的增强,A项正确。

6.命题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

(2015·

全国卷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

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

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

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情境设置

沙龙聚会,一个信息交流、思想交锋、集体批判、讨论学术的场所。

以此创设情境,更易让考生置身其中去思考问题

角度转换

题目考查的是思想传播的氛围,而非传统的“启蒙思想的内容、影响”等

第2题

文史色彩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从神学角度解读古罗马史诗

论从史出

从材料神学解读可判断文艺复兴与宗教的关系

第4题

形式灵活

以柱状图作为命题的材料依托,信息直观、清晰

第5题

角度新颖

不是考查文艺复兴的成就,而是文艺复兴的背景

第6题

转换思维

以茶叶在英国消费的变化,分析判判世界市场的形成

■深化认知——核心突破 精准备考·

一、14—17世纪“发现”的时代

1.“人的发现”:

文艺复兴

(1)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提倡现世的享乐,反对来世和禁欲主义。

(2)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扼杀人性,主张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3)中世纪前后的社会: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征是禁欲苦行、神权至上、愚昧迷信、禁锢思想。

文艺复兴主张顺从人性、人性至上、追求科学、解放思想。

2.“世界的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促进世界各地的交往与文明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4)揭开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

3.“信仰的发现”:

宗教改革(16世纪)

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4.“科学的发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二、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经济上

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并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总的来说,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发展壮大,而封建阶级逐渐衰落

在政治上

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或掌握政权。

资产阶级、新贵族因为掌握大量财富,开始要求政治权利,以便更大规模赚取利润,革命和改革反过来又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外交上

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

欧洲国家逐步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整个世界开始以欧洲为中心

在科学文化上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地理学革命、天文学发展,也推动文艺复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在美洲等地发现大批新的物种,也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角下的欧洲社会转型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迈出了欧洲社会格局重组和西方世界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最初始的一步,成为推动欧洲走向复兴的强劲引擎,在决定性意义上标示了欧洲社会的前景走向,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制度架构,奠定了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基础,导向深远,意义炳然。

1.经济基础夯筑

从鄙薄财富到逐利合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源性地解放和肯定了人们对追求财富积累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从而形塑了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价值取向。

2.政治格局重构

从神学专制到摆脱封建,近代政治形态和价值形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权斗争和新文化创造,人文主义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哲学理念和政治文化思潮,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西方世界由此奠定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并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政治形态和社会秩序。

3.文艺传统开先

从禁欲枷锁到人文主义,文化事业复兴繁荣。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对现世幸福的积极追逐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成为个人价值的工具性尺度,开启了理性与科学的先河。

文艺复兴带来了文学艺术领域的空前繁荣。

4.信仰世界改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它们对西方人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构。

把信仰从外在仪式变成内心的自觉要求,在精神自由和善良意志的基础上实现了信仰重建。

■新题速递——仿真模拟 权威预测·

1.(2019·

河南适应性考试)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认为这是“一个在上帝看来可恶可厌的罪恶”。

但到了16世纪,人们已经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

人们观念的改变源于(  )

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宗教改革的影响

C.地理大发现的推动D.商业革命的需要

A [从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行为到16世纪人们接受高利贷行为,这种改变的原因在于当时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观念开始变化,故选A项;

宗教改革是16世纪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材料未体现这方面内容,排除B项;

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

商业革命的需要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2.(2019·

重庆九校联盟联考)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

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B [B项表述与题目中“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

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相符,故选B项;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题目中并未体现推动新旧大陆的发展问题,排除C项;

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3.(2019·

深圳一模)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

C.掀起了文化复古浪潮

D.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D [根据材料“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可以得出文艺复兴促进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即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故选D项。

4.(2019·

赣州摸底)15世纪,意大利的宗教纪念活动中,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

这一现象说明(  )

A.新教在意大利取得主导地位

B.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影响

C.罗马天主教会生活奢侈腐化

D.宗教生活已被世俗生活完全取代

B [题干中提及15世纪的宗教纪念活动中,教士认同世俗生活,再结合文艺复兴的影响可知文艺复兴让社会更多地关注人及世界,故选B项。

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

隐性时空

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文学三杰、实验科学、宗教改革、信仰得救

英国的宗教改革

全国卷Ⅲ)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

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C [英国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在教会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强化了国王在宗教和现实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强化了国王的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为了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并非为了促进信仰自由,A项错误;

君主立宪制在当时尚未建立,故排除B项;

《权利法案》提出于1689年,故D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全国卷Ⅱ)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

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D [材料表明,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

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极力宣扬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国大革命势不可挡,促使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这是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等不可比拟的,故D项正确。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016·

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 [题干反映的是安妮女王对议会的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B项正确;

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排除A、D两项;

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故排除C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

“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

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18世纪中叶在宪法规定上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实际上是国王作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D项。

A、B、C三项不符合18世纪中叶英国的国情,排除。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北京卷)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

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

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B [由材料可知,在野党对执政党政府提出谴责即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要么垮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B项正确;

A项与英国的政治体制不符,排除;

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没有裁决权,C项排除;

D项与英国的政治体制不符,排除。

美国总统共和制下的权力分配与制衡

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C [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其成员由总统任免,故C项正确;

行政权力的加强是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的,而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范围内政府首脑的阁臣任免权,故A项错误;

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内阁对总统负责,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总统与内阁成员政见不同,而非党派之争,故D项错误。

7.命题点:

美国1787年宪法的缺陷

海南卷)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

这些修正案(  )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说明美国1787宪法存在局限性,故选D项;

据材料“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说明不是禁止立法,排除A项;

国会掌握立法权,1787宪法赋予立法权,而不是修正案,排除B项;

国会掌握立法权是三权分立的体现,不是破坏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项。

透视现象

英国通过宗教改革确立国王在教会中的核心地位

抓住本质

宗教改革强化了国王在英国现实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论证观点

法国史学家索布尔的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要求进行论证

第3题

切入点“新”

大多数考生固化思维,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就处在了“统而不治”的地位,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题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强调主干

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君主“统而不治”的真正含义

回归现场

以18世纪中叶英国内阁成员的发言为依托创设情境,带着问题设身处地去分析问题

创设情境

美国政治制度运行机制中一个典型的历史现象:

总统解职内阁成员

回归教材

美国1787年宪法所赋予的总统权力

第7题

知识综合

将宪法修正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加以联系

历史解释

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有关条款,认识其局限性

一、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

“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

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制内阁。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标志:

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宪会议于1787年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2)影响: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以英国为例看旧制度的摧毁与新制度的创建

1.英国代议制演变的特点

(1)确立方式:

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如1688年的“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等。

(2)代议制内容:

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选举权主体范围逐渐扩大,内阁日益权重。

(3)发展过程: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完善,是渐进的温和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等,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如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

(1)政治:

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

(2)经济:

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

(3)对外:

加紧了殖民扩张。

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文化:

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等。

三、美国1787年宪法的精神

1.务实理性

美国1787年宪法共有七条:

第一条讲立法,第二条讲行政,第三条讲司法,第四条规定各州与联邦的关系,第五条规定修宪的程序,第六条规定宪法的地位,第七条规定宪法的生效。

这个简洁的文件,既贯彻了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使新生国家化险为夷,体现了其务实理性的特征。

2.锐意创新

1787年宪法践行了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理论,特别是法国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它不仅强调权力分立,而且追求权力制衡,创造性地实践了权力制约与平衡思想。

民主共和制更彰显了这部宪法的创新特质,在实践上打破了共和制只能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实行的传统认识,通过联邦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体现出宪法的创新特质。

3.伟大妥协

学者们一般认为制宪会议上有三大妥协:

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妥协;

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妥协;

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妥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现代民主政治史是人类达成妥协的历史。

4.与时俱进

美国自1787年宪法制定之后,至今未制定新宪法,它采用不断增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来实现美国宪法的发展。

它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历久弥新,维护着民族凝聚力,为美国长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提供了保障。

潍坊一模)有学者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

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

这反映了,英国当时(  )

A.封建色彩异常浓厚 B.现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

C.民主改革需要深化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 [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英国上院贵族仍旧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说明民主改革需要深化,故选C项;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得重大成就,且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排除A项;

《权利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排除B项;

上院贵族仍旧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能说明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

开封一模)1730年艾格蒙特评论首相沃波尔:

“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

这一评论表明(  )

A.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正在形成

B.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C.英国议会在这一时期成为摆设

D.英国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A [根据材料信息“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可知,国王已经“统而不治”,责任制内阁正在形成,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和首相的关系,而没有涉及政党政治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议会的权力,排除C项;

18世纪30年代,英国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排除D项。

衡阳二模)下图是有关近现代某国的政治体制的漫画。

该漫画意在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