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6002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复习必修二 经济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⑴发展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拥有一定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

③农民为了生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量提高作物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⑵阻碍发展原因:

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⑶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4、小农经济的特征

⑴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很少商品交换);

⑶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⑷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⑸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小农经济的作用:

⑴积极: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⑵消极: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不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⑶总之: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第二节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出现最早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二、官营手工业:

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

1、发展历程及原因

⑴历程:

①夏商周:

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

继续发展;

③汉武帝后:

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⑵发达原因:

国家权力的支撑

2、重要成就

⑴冶金业:

①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②冶铁炼钢:

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两汉:

高炉炼铁和沙钢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

灌钢法,冶铁炼钢技术和产量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⑵制瓷业:

①商朝:

原始瓷器(世界最早)②东汉:

南方青瓷③北朝:

北方白瓷

④唐代:

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

唐三彩和秘色瓷有名

⑤宋代: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

⑥明清:

种类丰富,景德镇“瓷都”(China,意为“瓷”)

⑶丝织业:

世界最早养蚕缫丝(距今四五千年)

出现织机、丝织品②西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西汉:

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工人数千。

④唐朝:

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宋朝:

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以苏杭为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种类:

⑴家庭手工业;

⑵民营手工业;

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2.整体状况:

小农经济;

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3.历程:

⑴春秋战国:

受到鼓励,得到发展。

⑵魏晋南北朝:

受到摧残。

⑶隋唐:

恢复发展。

⑷两宋以后:

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⑸明中期后:

民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过官营

5.重要成就

⑴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⑵明中叶后:

①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②花楼机;

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朝继续发展

6、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⑴产生:

明朝中后期

①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部门:

丝织业和棉纺织业③地区:

江南地区

④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是资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⑵发展:

清朝——部门和地区增多

⑶地位:

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⑷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

⑴技术领先;

⑵贸易往来频繁

⑴西汉起:

远销亚欧;

“丝国”“丝绸之路”⑵唐朝起:

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⑶明代:

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⑷清代:

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第三节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⑴商朝时期:

“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2、秦汉以来

⑴原因: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艰难。

⑵表现:

秦汉隋唐商业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商业还是得到发展

3、隋唐时期: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原因)。

4、宋元时期

⑴两宋:

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种类增加;

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⑵元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国内外商品汇集。

5、明清时期

⑴问题:

明清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⑵繁荣:

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也是特点)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⑴宋朝以前

①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如西汉和唐朝的长安。

但到唐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⑵宋朝时期

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

市分散在城中。

②市的时间地域被突破: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出现数十座较大市镇:

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最著名。

2、城市的发展

⑴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特点:

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著名商业中心)

⑵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大都会,有“扬一益二”说法(原因:

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

⑴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⑵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⑶两宋时,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⑷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清朝时,走向衰弱: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表现:

只在广州一城,只允许同“十三行”交易

2、特点和目的: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⑴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⑵商业发展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⑶商业起源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⑷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⑸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⑹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⑺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

第四节古代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氏族公社所有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商周):

井字形,国有制,奴隶集体劳动

以私有制为主体

多种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所有制

小农土地私有制

少量土地

国有土地制

屯田制、均田制等

部分土地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⑴确立:

西周时期

⑵内容:

⑶瓦解:

A.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荒地开垦,私田增加。

B.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②标志:

鲁国实行“初税亩”:

BC594年,规定公私田按亩收税赋。

★★封建土地国有制——历朝抑制兼并(均田制、鱼鳞图册等)

⑴目的:

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

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鱼鳞图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⑶作用: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春秋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

“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瓦解

鲁国:

BC594年初税亩,规定公私田按亩收税赋

战国

各国变法:

以法律形式,最终确立土地私有制

秦国:

商鞅变法: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政策

商农争劳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目的: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演变:

表现

商鞅变法①措施:

A.农本商末;

B.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影响: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西汉

西汉初,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③作用: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明清

①内容:

A.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B.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

但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4、评价:

⑴积极作用: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⑵消极作用:

①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②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

③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

原因

内容

实质

明代

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闭关

锁国

清初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2、“闭关锁国”政策:

①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直接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④主观原因:

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对外贸易。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⑶后果: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⑷启示:

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原因和条件

⑴经济根源:

15C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⑵社会根源:

《马可·

波罗行纪》的影响,欧洲人的“寻金热”(动机)

⑶商业危机:

奥斯曼帝国切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⑷宗教原因:

教会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⑸思想根源: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⑹主观条件:

西葡王室的支持(目的:

获得财富,加强统治)

⑺客观条件:

①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技术,指南针。

二、新航路的开辟: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开辟的航线

备注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

欧洲→非洲最南端

最先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1492

欧洲→美洲

发现新大陆

达·

伽马

1497

欧洲→好望角→印度

麦哲伦

1519~22

环球航行

麦哲伦海峡、太平洋

三、历史意义:

1、经济方面:

⑴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商品种类,经营方式,贸易中心。

⑵价格革命:

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⑶早期殖民:

西葡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⑷地理大发现:

加强欧亚非及美洲的联系,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政治方面: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科技思想: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

【知识升华】

1、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

(1)有利地理位置——大西洋沿岸,有利于向海外发展。

(2)都掌握了较先进航海技术。

(3)都建立君主专制政权,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巩固统治

(4)新航路开辟也同他们的宗教情绪有关。

2、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1)精神:

不畏艰难,勇敢坚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2)功绩:

打破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否定:

为了获得黄白,不择手段,杀掳掠夺,给被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

3、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什么意义?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加强欧洲同亚非美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2)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海上马车夫”

1、兴起条件

⑴地理条件:

濒临大西洋,受新航路的影响。

⑵政治条件:

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⑶经济条件:

①手工业发达,但资源短缺,市场狭小,有经商传统,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②17世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建立殖民帝国:

⑴形式:

①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②参与殖民竞争

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地区

殖民扩张情况

亚洲

①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

②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

③侵入印度尼西亚一带;

④占领台湾(1624~62)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

美洲

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又称新尼德兰,后改名纽约)殖民地

3、结果:

17世纪时,荷兰建立世界性的商业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

1、殖民概况:

三次殖民战争

⑴英西海战: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⑵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

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北美和印度建立殖民据点。

⑶英荷殖民战争: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矛盾激化。

②目的:

维护英国资产阶级利益(根本)打击荷兰海上贸易(直接)

③经过:

17世纪中期,三次,打败荷兰。

④结果:

荷兰失去海上殖民霸权,英国夺取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改名为纽约。

⑷英法殖民战争:

①经过:

17C末到18C中期,七年战争

②结果:

英国夺取加拿大和新法兰西,在印度扩大殖民势力,建立“日不落帝国”。

③原因: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2、殖民条件:

⑴地理优势:

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

⑵制度优势: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同时英国一贯重视海外事业。

⑶经济优势:

资产阶级革命后,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⑷军事优势:

资产阶级革命后,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早期殖民国家:

2、殖民扩张方式:

(殖民主义罪恶)⑴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

⑵抢劫掠夺财富。

⑶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⑷贩卖黑人奴隶

3、殖民扩张的影响(后果):

⑴对殖民地:

破坏性——给亚非拉殖民地带来贫困和深重的灾难。

建设性——带来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殖民地的进步。

⑵对宗主国:

殖民扩张和掠夺来的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⑶对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主要途径)。

★综合部分:

1、殖民战争胜败原因:

(1)英国打败西班牙因:

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战胜封建农业文明

(2)英国打败荷兰原因:

工业资本强大于商业资本;

(3)英国打败法国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结论:

国际竞争不仅是军事的竞争更是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的竞争

2、英国走上殖民霸权过程:

⑴英西殖民海战:

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夺取海上贸易霸权,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

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英国竞争对手

(1)英国16、17、18世纪主要对手分别是:

西班牙、荷兰、法国

(2)英国三次殖民战争的顺序: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3)西方国家强大顺序:

16世纪西葡、荷兰17世纪、英国18世纪

(4)16至18世纪海上霸权转移的正确顺序是:

西班牙—荷兰-英国

(5)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

18世纪中期

4、列强侵略地区:

(1)西班牙:

除巴西外拉美地区、亚洲的菲律宾

(2)葡萄牙:

东西二印澳巴马(非洲东西岸;

二印澳巴马)

(3)荷兰:

新好二印马锡台。

(4)英国:

新加十三州,南新澳印港

(5)法国:

新法兰西、加拿大、印度

5、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形成途径:

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2)殖民扩张方式:

四种(见上)

(3)早期殖民扩张对资本主义的最大作用是:

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前提与条件

⑴前提:

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

⑵条件:

①市场:

殖民地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根本)

②劳力:

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③技术: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资本:

殖民贸易和掠夺。

2、进程:

⑴开始——18世纪60年代,英国

①生产: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

③运输:

1807年美国人发明富尔敦,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⑵扩展:

欧洲大陆和美国

⑶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法美相继完成。

标志: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3、影响:

⑴经济:

①生产力: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生产组织形式:

传统的手工工场被工厂所取代,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④生活方式:

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阶级关系: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⑵政治: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各国通过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⑶思想: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重商主义被自由放任政策所取代。

⑷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加快,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市场和原料)。

⑵交通: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⑶政治:

资产阶级凭借着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亚非拉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途径:

⑴政治:

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⑵经济:

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料

3、形成: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4、影响:

⑴主观: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

⑵客观:

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⑴前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的确立。

(政治保障)

①技术:

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直接推动力)

②市场: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资本: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殖民地掠夺。

④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中心:

德国和美国(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3、成就:

发明者

成就

作用

电力的广泛使用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格拉姆

比利时

电动机

爱迪生

美国

电灯等

内燃机创制和使用

卡尔·

本次

汽车

以煤气、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大大提高工业生产力,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的革新。

戴姆勒

莱特兄弟

飞机

化学工业的发展

诺贝尔

瑞典

无烟炸药

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莫尔斯

有线电报

为远距离提供信息提供便捷,加强与各地的联系。

贝尔

电话

马可尼

无线电报

钢铁工业的发展

钢材取代木材和铁,进入“钢铁时代”

4、特点:

从前提、条件、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理解、比较

比较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国家

18世纪中期、英国

19世纪中后期、美德等几国同时

显著标志

蒸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