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699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16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讲义Word格式.docx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政治利益分析

第一节利益集团

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二、利益集团

第二节利益的表达方式

一、对抗性的表达

二、非对抗性的表达

第三节利益综合

一、利益综合的过程

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政治平衡

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

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

第五章公共政策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概念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规划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

三、公共政策的评估

第三节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

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

第六章政治录用

第一节政治录用的标准

一、政治录用的含义

二、政治录用的标准

第二节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

一、世袭制

二、官吏选拔制度

三、科举制度

第三节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

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

二、公务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

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

第四节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第五节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

一、社会性腐败

二、政治性腐败

第七章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

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

四、政治舆论

五、政治法律

第二节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容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三、政治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四、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

五、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与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八章政治变迁与政治文明

第一节政治变迁的思考:

政治民主

一、关于民主的理论

二、民主的本质

三、政治民主的基础

四、民主的基本类型

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政治改良:

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改革的条件

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革命:

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三、政治革命的作用

第四节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

一、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

二、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政治发展与政治现化代:

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

二、政治发展的含义

三、政治发展的目标

四、政治发展的动力

五、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

六、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

七、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八、政治合法性

附录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恩格尔系数

三、基尼系数

四、现代化指标体系

五、城镇化水平

参考书目

前言

——政治科学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

本书本书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部分,体现出我们的特色的内容主要在第五、九两章。

当然,这两章也可能是最不成熟的,希望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本书的参考蓝本有几种,以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为主;

政治录用、利益分析和公共政策部分,参照了房宁的《政治学分析教程》(首都师大出版社,1997);

中国政治和制度部分,参照了石永义等的《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参考文献在行文和“参考文献”中都已做了交待。

说起来,政治学成熟的很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就具备科学的基本形态了,但是它现在反而越来越不像“科学”了,以至于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称为“科学”或令人满意的政治学原理教科书。

我经常想,政治学首先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智慧,它不能离实践太远,不应该为逻辑的连惯性而丧失或降低其内容的可信性。

这正是它与自然科学、哲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明显的不同之处。

因为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和人的利益问题。

在由你、我、他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中,在利益关系中,逻辑学或数学的演绎法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呢?

所以,我认为,人生来都是怀抱着双重标准的,人们总是想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入,买东西的时候想便宜点儿,卖东西的时候想贵一点儿,恪守一以贯之的逻辑岂不是笑话?

这不仅是人性使然,也是利益关系的本质特征,不应该受到指责。

一些人说,剥夺另一些人的财产权是正义和真理,可是被剥夺的人能认为那是真理吗?

其实,即使在哲学的层面上,我也主张把“真理”一词换成“可信度”。

这样也许牺牲了形式,却提高了内容的可信性,是值得的。

其次,政治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政治参与者的目的在于争取利益或社会资源,依靠的是实力和法律,讲究的是有效性和效率,而不会拘泥于任何形式或过去的习惯,有时候甚至会超越法律,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手段。

在政治领域,任何学科的内容都有可能会派上用场,现代政治家不是已经把电影演员的包装术也拿过来使用了吗?

这么说当然不是说现代政治无章可循,事实上恰恰相反。

越往现代,政治要遵守的规矩越多,政治学的原理也因此变的越来越复杂。

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作为最高的科学,也不是没有道理。

现代思想家阿伦特把政治当成最“善”的活动,是属于精神或贵族的。

(《20世纪的政治学家》,商务印书馆,2001,P102-103)只要是人们愿意,就都能够贵族,那倒也是人类的一种不错的结局。

还是让我们回到正题儿上来,政治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

作为一门科学,它总得大体上让人信服,否则就不能叫做科学。

显然,像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使用过的方法,我们今天是不能再用了,但是他们的思路却仍然可以启发我们。

毫无疑问,政治学是成立的。

这与哲学、辩证逻辑等不同,几乎不存在对它的怀疑问题。

但是,纵观中外政治学的教科书,确实很难令人满意。

这么说不代表我们孤芳自赏,事实上,我们这本东西更加不堪。

心存理想总是无可指责的吧。

我心目中的政治学应该包括这样两大部分:

其一是它的基本概念。

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存在的,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核心概念,作为一门科学就很难成立。

政治学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说政治学无疑是成立的。

其二是它的一些基本原理。

其中核心性的基本原理应该是它独有的,或者说只适用于政治领域,而外围性的原理可能与其他学科交叉性,比如政治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行政学、教育学、新闻传播等学科的交叉。

这也正好体现出政治学的综合性特征。

这样构成的政治学应该不是像今天这个样子。

其实,政治学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也无关紧要,关键是它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能不能够令人信服,能不能解释历史和指导实践。

相反,一种看似合乎理性的理想式的封闭结构,在我看来意义实在不大。

应该说,目前的政治学并不缺乏结构,可供研究的材料也多如牛毛,其中不乏成熟和令人信服的东西,但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时间和老老实实的功夫。

话是这么说,我们也自知能力有限,要把它搞成“科学”,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的这种努力只是在前面提到的两章中有一些体现,而且做的也不能说很成功。

以本人的有限经验,一本教案,在讲过大约三轮的时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问题就很明显了,需要做出大的调整和充实。

虽然它们也很难让人满意,内容和结构也不算很新颖,还处在不断的调整过程当中,只能勉强说是经过简单“梳妆”过的女人,可以一看了。

其他地方则未免过于“天然”,粗陋之处甚多,简直是匆忙中拼凑而成的大杂烩,好在我们的目的在于教学,而非赢利或沽名钓誉。

聊以解嘲吧。

照本宣科虽然庸俗,在学术上却很安全。

这样说决不是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打马虎眼,我们真诚地希望学界朋友和读者诸君对本书,特别是第五、九两章提出批评,我们会虚心地认真地接受。

本书别出心裁地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附录:

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

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三种主要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城镇化水平”等,它们对于研究和学习政治学的意义,作者都略有交待。

它们也很好地体现出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密切关系。

我们要特别感谢燕山大学教务处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作者2002年3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

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

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

“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

《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

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比如:

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

(《论语·

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

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

“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

“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

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

(1)“道德论”。

在《论语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

”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

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外诸说左上》)他还用朝庭和皇帝的行为来解释天象,或用天象来解释人事。

这种奇怪的理论后来没有得到继承,但是它在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中却大有影响。

中国当代现代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论”(即天人感应论)与现代西方保护生态平衡的理论正相符合,而且比西方早很多。

应该说明,天人合一论与现代生态理论毫不相干。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有:

(1)“国家说”。

以美国政政治学家捷特尔为代表。

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的国家或政府制度。

捷特尔曾说:

“政治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国家学”。

(《政治学导论》1911)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流行,我国解放前也较流行。

(2)“权力说”。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权力就是支配关系,所以凡有支配关系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

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物。

(《政治学与精神病理学》,1930)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1950)。

(3)“分配说”。

代表人物为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行为。

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价值物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机构和官吏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物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这就是产生了政治现象。

这种观点从二次大战以后开始流行,至今仍是主流观点。

(4)“管理论”。

这种观点在我国解放前比较有市场,以孙中山为代表。

孙中山曾说: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孙中山选集》692-693,人民社,1981)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吴恩裕也说过:

“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政治学问题研究》1948)

(5)“政策论”。

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政府或政治家制定政策和选择公务员的过程。

以上各派的说法不同,但是在内容上有着共同点,这就是:

(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

(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权力有多种多样,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政治行为?

如果像“权力说”的持有者所说,凡是有支配现象的地方就有政治现象存在的说法则有问题,如家庭内部也有支配现象,但是说家庭中存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就很难成立。

也就是说,权力说在它的起点——国家权力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其下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说: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马恩选集》1卷,人民社,1995)这不是政治的定义。

恩格斯给国家的规定是:

“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

(《马恩选集》4卷,P166-167)

列宁对政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政治斗争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列宁选集》4卷,人民社1995,P308)这句话的前一半(政治斗争就是阶级斗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定义;

它的后一半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2.政治就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等等的关系。

”(《列宁全集》47卷,P522,人民社1990)这是对前一个说法的补充,加进民族关系的内容。

3.“什么是‘政治’?

(1)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本阶级群众。

(2)无产阶级对农民。

(3)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

”(《列宁全集》2卷,P47,人民社1986)比前一个说法更具体,一个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问题。

4.“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

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更多的粮食……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

”(《列宁选集》4,P308-309,人民社1995)这个说法是指一个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所做的努力属于政治范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补充。

5.“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文稿》2卷,P407,人民社1978)“政治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机构。

”国家“是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这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类似于前面讲的“国家说”。

6.“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选集》4卷,P381,人民社1995);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选集》4卷,P189,人民社1995)。

这是对“政治”的进一步解释。

综合列宁的论述,以第5个说法最为典型,其他几点都可以看作对政治的内容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政治都是围绕国家或权利而展开的。

毛泽东也对政治做出过自己的说明:

“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是,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关系了,采用的方法不是压服而是说服,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

”(《工作方法六十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P53,中央文献社1992)这个说法与列宁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政治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具有阶级性。

在不同的条件下,政治的内容可以不同。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也就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为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所以它带有公共管理的性质。

(3)政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体现着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4)政治是一门科学。

因此,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应该是有规律的。

而列宁所说的政治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指政治实践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

科学似乎和艺术不太相关,但是,事实上,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尖端处都需要高强度的创造性的思维,它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形象的还是抽象的,逻辑的还是思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或者说是有效的创造性。

(三)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

1.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

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民族、地区等。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也是政治关系的主体。

而个人则是指公民、官员、政治家等,他们或者以俱人身份,或者以某一集团的政治代表的身份参加政治活动。

英语中的政治家有两个词:

politician和statesman,而实际上前者往往是指政客,政治家一般都叫statesman。

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

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3.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

4.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行为。

马克思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恩全集》1卷,P82,人民社1956)

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1.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财产的私有制逐渐形成,阶级分化出现,原始的维护和协调氏族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也就逐渐地变成了维护私有制秩序的工具,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也就随之产生了。

2.可以想见,这期间必然曾经出现了相当激烈的暴力冲突,并最终确立了残酷的奴隶制度。

可以说奴隶制度完全是依靠纯粹的暴力建立和维护的。

但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关系,压制与反抗总是时时存在的。

面临着奴隶的不断逃亡和反抗,奴隶制的维持其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

3.随着越来越的奴隶主把土地交给穷人去种,地主坐收地租的剥削形式因为管理成本较低而逐渐被社会接受,农奴制或封建式的剥削关系慢慢地建立起来。

与奴隶制相比,对于百姓而言,封建关系的暴力成分显然要少的多。

从历史资料看,农奴制或封建制的建立应该是一种较为缓慢的社会变革,而不是革命的结果。

真正的“变法”(如商秧变法)大概是新旧两种制度在国家政权层面的决战,即政治决斗。

4.同样,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也是非常“自然的”过程。

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统治者本身也是受益者。

只是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政治决斗才真正开始。

资本的统治使日常暴力似乎成为一种多余的东西。

人们要生存,或者想过得好一些,就不得不为金钱而努力。

而如果想改变社会制度,就会引来暴力。

5.社会主义是人类第一次在造反之前明确地有了社会理想,是一种理性的社会实验(欧文的个人实验不成功)。

它在欧洲的暴力努力失败后,以和平长入的形式继续被西欧社会党人试验着,而在东方则以暴力和国家政权的形式进行实验。

三、政治的作用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1.虽然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构成方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政治斗争的结局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我国的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2.国家权力通过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衡量政治的根本标准。

第二节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所谓政治现象,就是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即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政治主体间的关系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即关系双方关系的双向性。

(二)政治学的体系。

广义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政治学,包括基础理论(即政治哲学)、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传播等。

狭义的政治学就是指政治学原理,也就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

1.政治关系。

即作为政治主体的集团和个人,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内部关系。

包括阶级、阶

层、各政治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等。

2.政治制度与政治组织,其核心是国家政权。

包括国家制度(如国体、政体、国家结构等)、行政体制、司法制度、军事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3.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政治权力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性力量,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能力。

而政治权利则是指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它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利益,与相应的义务不可分割。

4.政治行为。

即政治主体的各种政治活动。

5.政治发展。

即研究政治改革、革命等政治变化的原因、动力、途径等。

6.政治文化。

包括

(1)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观念系统);

(2)政治社会化(如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等);

(3)政治心理(如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等)。

7.政治变革。

包括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如民主、人权、平等与效率等)、规律等。

8.政治谋略、政治家、领导艺术等。

二、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1.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讨论政治问题的著作,它论述了理想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各种政治体制的优缺点,认定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要实际得多,他在《政治学》中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人。

以19世纪末为界,人们把西方政治学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2.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理想和合理性、政治权力的结构和功能、公民权利等问题。

在方法上,以哲学方法即思辨方法为主,不大关注现实问题。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家和重要著作主要有:

(1)柏拉图的《理想国》。

以哲学思辨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述了他的理想国家理念,认为政治的目的是追求至善和正义;

最好的政体是共和国;

最好的统治者(国王)是哲学家。

(2)亚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