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688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它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是当时建立革命武装的基础。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将它改为中央军官学校后,成为蒋介石的反革命工具。

5《整理党务案》:

继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又于1926年5月召开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打击共产党人的所谓“党务整理案”。

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中担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

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必须全部交出;

共产党发给国民党内共产党员的指示,须先经过两党联席会议讨论等。

蒋介石通过这个提案,排斥了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领导职务,并乘机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

蒋介石进一步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为他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

6国民党一大:

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对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

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

大会确定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以及有关改组的各项具体办法,确认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的原则等。

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国民党由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全文约1.9万字。

毛泽东写于1927年3月。

1926年下半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进军,半年内北伐战争就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

北伐军的胜利大大推动了工农群众运动的兴起,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到1927年初,全国农民协会会员超过1000万,运动中心的湖南一省会员就达200多万人。

农民运动的兴起,从根本上动摇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统治的基础,使阶级斗争空前复杂和尖锐,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围绕着农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地主豪绅、国民党右派和其它反动势力,诬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糟得很”,并组织反动武装,捣毁农会,残杀农会干部,镇压农民运动。

游移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也叫嚷农民运动“过火”。

更严重的是,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完全陷入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也对农民运动进行责难和压制。

为了答复这种种的诬蔑和责难,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对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了32天全面深入的考察。

2月16日,毛泽东致信中共中央,指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应立即实行的问题。

3月5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在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周刊上发表。

毛泽东的这篇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宣传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思想,肯定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8好人政府:

指1922年9月由王宠惠组阁的政府。

1922年,社会上出现“好政府主义”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这年5月,蔡元培、梁漱溟、胡适、王宠惠等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要组织一个“好政府”,主张实行“宪政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鼓吹由几个“好人”来组成上述政府就可以使中国富强起来。

9月,直系军阀促成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为总理,这个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实际上是北洋军阀的御用工具,后来因全国人民的反对,于11月破产。

9联省自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地方军阀为保持地方割据而提出的主张。

1920年7月,湖南督军谭延闿在湖南人驱逐出张敬尧之后,以避免卷入南北战争为借口,通电号召“湘人治湘”,11月又通电主张“联省自治”,改良派人物梁启超、熊希龄则进一步主张仿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制定省宪法,实行自治,并号召组成联省议会,成立联省自治政府,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

广东陈炯明、云南唐继尧等通电响应,形成联省自治的浪潮。

1924年,一些进步人士曾利用这一口号,推动浙江自治和苏浙皖三省联省自治,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孙传芳的斗争。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后,该口号也销声匿迹。

10.工农武装割据:

是中国共产党是土地革命时期探索出的新的革命道路。

即在中国共产党的的领导之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在一起。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部挺进井冈山,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以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1.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在总结了近一年来土地革命经验教训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

主要内容是:

1)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分给农民个别耕种为主,也可共同耕种,禁止买卖;

2)分田按人口平均分配为主,同时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多分土地;

3)主要以乡为单位,兼以几个乡或区为单位分配土地。

它是中共在根据地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对土地革命起到推动作用。

但它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所有权归政府,农民只有使用权,且禁止土地买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中原大战:

1930年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改组派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冯、阎、桂军阀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战争在11月正式爆发,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关键时刻,蒋介石得到张学良的帮助,迅速取得了胜利。

此战巩固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及其政权中的地位,张学良及其东北军也顿时身价倍增,但是此战却给广大民众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使国民党最终丧失民心。

13.新月人权派: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两党尖锐对立,阶级毛盾尖锐的形势下,以胡适、罗隆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新月》杂志为中心形成一个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松散政治派别,即“新月人权派”。

他们宣扬“人权”和“法制”以及言论、思想等发面的自由,主张实行专家政治和专家治国;

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一党独裁,又诋毁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运动;

主张使中国走上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由于他们理论上的错误与危害,政治上的落后与软弱,人权运动最终失败。

14.中国国民党改组派:

成立于1928年下半年,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南京公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发对派。

改组派奉汪精卫为领袖,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标榜“恢复1924年改组精神”实质上是通过改组国民党与蒋介石争权。

其发展很快,支部很多,遍布许多地方,会员达一万余人。

改组派与蒋介石证券的主要事件有: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攻势,策动张发奎讨蒋等事件。

但由于蒋介石的打击,均告失败。

1931年,被汪精卫宣布解散,但作为一个政治派别仍与南京政府对立。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汪蒋再次合作,才彻底瓦解。

改组派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15.法币政策: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废止银本位,采用纸币制于1935年11月4日实行的一次币制改革。

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实行法币;

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等方面。

法币政策是中国币值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起了一定作用,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收入,利于以后的持久抗战。

同时,法币政策结束了货币混乱的状态,对形成统一的市场,扩大商品流通均有促进作用,此外,法币政策,顺应了货币发展规律,使货币管理走向了现代化。

16.东北易帜:

日本为控制我国东北,制造了“皇姑屯事件”,阻碍国民政府北伐。

张学良为雪国耻家仇,支持国民政府“南北统一”。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宣告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史称“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打击了日本分裂中国的野心,维护了中国主权,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

17.瓦窑堡会议: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这种背景下,1935年下,中共在瓦窑堡展开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

会议中,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瓦窑堡会议召开后,全国的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出现,使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更加不得人心,会议的召开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利于全民族的抗日。

18.洛川会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于1938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的为正式制定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行动方针和具体政策,并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周恩来等23人参加了会议;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在会上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和会议总结;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会议还决定成立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以使党的军事工作的领导更适应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会议的召开促进了中共领导下的军队抗日和整个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发展。

1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期时,国民党在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于重庆召开的一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会议;

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标志着国民党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折;

它的政策转变与日本的政治诱降和共产党的壮大有密切联系;

蒋介石集团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并在不久后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程产生了不利影响。

20.减租减息: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

它确立于1938年的洛川会议上;

为了彻底贯彻这一土地政策,共产党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实施;

实际上,它只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得到了实施;

它的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有利于团结农民和地主共同抗日;

它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1.《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并通过。

基本内容是: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全国军事总动员;

全国人民总动员;

改革政治机构;

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

实行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改善人民生活;

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

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防;

建立抗日的民族团结。

纲领全面的概括了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基本政治主张和争取抗日胜利的具体政策,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是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指针,是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有力武器。

 

22.史威迪事件:

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蒋介石与史威迪之间围绕着美国援华战略物资的分配、调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蒋因不满史威迪与中共联系并进行军备支持而不断对美施压以致史于1944年10月被召回国,它表明美对华政策的转变,从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史的主张变为最后接受蒋的要求,扶蒋反共控制干涉中国内政。

23.长沙大火:

1938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进入湖南北部,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以焦土抗战为名,下令火烧长沙,自11月12日晚间纵火,至14日大火熄灭,全城房屋大部焚毁,居民被烧死二万余人,财产损失无数。

之后,日本侵略军并未立即进攻长沙。

国民党政府为了推卸责任,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备司令等3人枪决.

24.西南联大:

抗战时期设于昆明的一所著名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大、清华、南开大学迁至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五月四日开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1939后共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等五个学院,以及两个专修科。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

八年中共毕业约2000人,战时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斗争就发源于西南联大。

25.重庆谈判:

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一次重要谈判.1945年在蒋介石的邀请美苏的支持下,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谈判进行了43天,最后达成了"

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确定了"

和平建国"

的方针,国共双方达成了同意长期合作,避免内战等一系列有利于建设国家的共识.重庆谈判使共产党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取得民心等,有重要的意义.

26.《中美商约》:

是1946年国民党和美国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

条约经历了3年的谈判酝酿,最终在1946年达成,以互惠,对等的形式规定了两国国民在对方领土上的权利,美方法人团体与中方法人团体有同样的权利等诸多内容,但中国由于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弱于美国,无法从条约中获利,在国内遭到了反对。

27.五四指示:

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

1946年为引导农民积极性,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有计划地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引向深入,而颁发了这项指示,规定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调整为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同时要求在1946年底前全部或大部分解决土地,发动群众,执行群众路线,禁止命令主义,包办,代替,恩赐。

使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28.《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中共中央在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为进一步深入进行土改而制定的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土地政策的法律化,是土地改革有法可据,对地主明确规定有权拥有一份土地,也有利于改变前期的错误倾向。

大纲颁布后,全国再掀土改高潮,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农村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农民翻身做主,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推行土地法大纲也有片面之处,为以后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9.金圆券法案:

金圆券法案是1948年蒋介石政府为挽救日益恶化的军事和经济危机,于8月20日颁布的法案。

法案规定收缴法币,金银以及外币,发行金圆券,加强经济管制,以稳定物价,平衡国家总预算及国际。

法案的颁布及施行并不能挽救蒋介石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其的崩溃。

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是中共在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为解决迎接全国胜利和建国方略问题,于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会议,也称“西柏坡会议”。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做了重要报告。

全会围绕报告讨论了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夺取最后胜利;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领导革命转向组织经济建设;

以及一系列建设新中国的重大方针政策。

并重申了坚持艰苦朴素的党的作风的重要性。

这次会议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为夺取战争最后胜利和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关头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31.中美关系白皮书:

也称美国对华关系的白皮书。

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后于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的一份文件。

正文分八章,叙述了从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以来,直至1949年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止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

目的是为美国的侵略政策辩护,为其对华政策失败辩解。

白皮书发表后,毛泽东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等五篇文章,各民主党派也纷纷谴责美国对华反动政策,由此展开对白皮书的讨论和批判。

揭露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阐明了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爱国民主力量的团结。

1.比较分析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背景方面:

旧:

①面临政治危机,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孙中山走上了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新:

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②陈炯明的叛变直接刺激③孙中山的个人作用④中共的支持和苏联的帮助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相同:

①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③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等空洞的口号;

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新三民主义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历史意义①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②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与当时的革命任务相结合,而且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简述戴季陶主义的主要内容:

1.任意曲解孙中山思想,竭力抬高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地位,大力宣扬三民主义,贬低、反对马克思主义;

2.主张确立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完全否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三民主义才是知道国民革命的最高原则;

3.将矛头对准国共合作的方针,认为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国民党,指导国民革命,反对国共合作;

4.鼓吹阶级调和,反对劳动工人的阶级斗争。

3.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前夕,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把它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

这种政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活动上。

对内表现:

首先,调集军队剿灭共产党,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

从1932年底到1934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向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第五次军事围剿,迫使红军长征。

长征途中,蒋介石又派军队围追堵截,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

其次,削弱国民党内部异己力量,加强个人权力。

1933年5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蒋介石借口冯玉祥妨碍政令统一,组织军队扼杀同盟军,于1933年底摧毁了这一抗日政权,大大加强了蒋介石的个人权力。

对外表现: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寇侵略不作任何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部沦陷,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

1932年“一·

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拒绝支援坚持抗战的十九路军,并调他们到南方围剿共产党,致使上海抵抗失败,中国被迫签订《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国民政府又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致使上海抵抗失败,中国被迫签订《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国民政府又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致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民族危机加深。

由此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把“安内”摆在第一位,借“攘外”的口号来争取全国舆论的支持,以求尽快实现其剿灭共产党、消除异己的目的。

这一政策本质上具有独裁、妥协的性质。

反映了国民党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急剧变动时期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基本认识。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误国害民的方针指导下,日本的侵略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反而越来越猖狂,中国大片国土沦陷。

同时,中国的反共内战也越打越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政府开始逐步把重心放在抗日上,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带领中国人民投入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4.评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

1在政治上,国民党开始了“以党治国”为核心的“训政”时期,然而其训政的实质却是国民党专权,人民无权,只许国民党一党和其篡改的三民主义一个主义存在,不许其他政党和主义的存在。

2在军事上,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国内外形势,扩大、强化了其所控制的军事力量。

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力量特别是嫡系军事力量的加强,虽对革命力量构成严重威胁,但对各地方势力亦是一种威慑,国家统一程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3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始建之时,便采取了改革税制、实施法币和保护国贷等措施。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盐税制度的改革,使南京国民政府的盐税收入逐年增加,盐税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而“裁厘改统”政策的施行,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商品流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法币政策,则使货币的发行相对集中和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货币混乱状况,避免了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及现代经济的稳步发展。

“保护国货”政策,一方面因满足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愿望而激发其生产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这就使民族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