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273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文档格式.docx

”(《毛诗·

序》)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娱悦功能被轻忽了。

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

290年,晋惠帝登基,这个惠帝十分昏庸,百姓没饭吃,大地上饿殍遍野,他想不通,居然说没有米饭,“为什么不吃肉糜?

”社会复又动荡。

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

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

曹操作风是尚“通脱”,做文章没有顾忌,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突破成规,颁布求贤令,竟说,不孝的人只要有才,我也用。

简直是振聋发聩。

此前有地位的人去世前,要写《遗令》,遗令是有一定格式的,他不管,不但不依格式,里面还写到身边那些女人怎么安排的问题。

以至陆机《吊魏武帝文》批评他“贻尘谤于后王”。

而曹丕呢?

篡位为帝,文章通脱之外,又加上华丽,他在《典论·

论文》中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所以,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

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

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全集(三)而已集》。

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

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这就是陆机《文赋》的写作背景。

二、历代《文赋》研究概况

距曹丕《典论·

论文》之后的七十年,陆机的《文赋》问世了。

《文赋》是以骈赋的形式撰写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

如果说曹丕《论文》(仅800余字)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启动的标志,那未陆机《文赋》则显示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趋于成熟。

这两篇文章堪称中国文学的理论史上双峰并峙的姐妹篇,创造了两个“第一”,《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地、系统地全面论述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

它细致地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陆机也因此被誉为“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者。

正因为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所以,对陆机《文赋》的研究,可谓代不乏人。

最早的研究者当属200多年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他将《文赋》收进了《昭明文选》,成为读书人的范本,从此被历代封建士大夫所诵读。

嗣后从唐代到清代,很多学者对《文赋》作了校勘、诠释。

最早的注释本,恐怕是隋唐间扬州江都(今扬州)人曹宪。

《旧唐书·

曹宪传》称他“所撰《文选音义》,堪为当时所重”,同乡李善师从曹宪,显庆三年(658年)《文选注释》成,此后又有《五臣注本》。

那时叫“文选学”。

《文赋》问世300多年后的李善(约630~689)是唐高宗时的崇贤馆学士,学识博渊,有“书簏”之称,他的后半生就以教授《文选》为业,可以说是“吃《文选》饭的”,他对《文选》作注释,《文赋》自然包括在内,这更导致了《文赋》的广为流传。

从而达到了“天下何人不识君”的程度。

此后,从唐至清,诠释校勘《文赋》的大家,近30余家。

可谓硕果累累。

所以我们今天研究《文赋》,起点就可以高一些,也省力多了。

要读通《文赋》,可供选择的注释本很多。

喜欢原汁原味的,就选唐代李善的注本(1999年中州出版社《昭明文选》),喜欢白话的就选1985年中州出版社出版的《文选诗品注译》,疑难字词都作了注音解释,而且每句都作翻译。

如欲研究,资料就更多了。

从20世纪初开始,对《文赋》的研究,从传统的校注、评点中超越出来,切入了理论研究的深度。

“五四”以后,研究者日众,各种版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包括郭绍虞、游国恩、朱东润都列有专章论述《文赋》。

20世纪来,《文赋》的研究进入高潮,有影响的《文赋》研究的论文就不断涌现,各各从文学审美、形式内容、辞、意等角度展开论述,夏承焘先生《关于陆机〈文赋〉的三个问题》,阐述了《文赋》“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周振甫《谈陆机〈文赋〉》指出《文赋》“是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

由此,对《文赋》的研究愈发拓展,有研究陆机“缘情”说的,“源泉”说的,“灵感”说的。

更有研究《文赋》创作年代的,有20岁作,29岁作,41岁作的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顺便提一句,《文赋》作于20岁,出于杜甫诗《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如此说成立,那末陆机肯定是在今松江区的昆冈完成了这篇巨制,也为咱们松江留下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文赋》的研究论文达六七十篇,其中张少康《文赋集释》,张怀瑾《文赋译注》,钱钟书先生《管锥篇》对《文赋》也作了研究,而且钱钟书见解有别于唐代的李善。

以上是历代对《文赋》研究的概况,挂一漏万,不很全面,仅供参考。

讲到这里,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陆机《文赋》的研究,作为陆机诞生地的松江,仅在2000年,由区史志办公室编了《松江文选系列丛书》,出了一本由王永顺主编的《陆机文集·

陆云文集》之外,并无更多的有份量的研究作品,似乎显得有些寂寞。

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从不久前始,松江各界对陆机的关注度,提高了,研究者多了起来,比如陆机的《平复帖》,《松江报副刊》上的讨论就很热烈,希望不久,将会有研究陆机和他的《文赋》的重要作品问世。

三、陆机《文赋·

序》和首段的解读

讲到这儿,各位会说,讲了这么些,还不知《文赋》是何模样。

那我们就讲讲《文赋》。

不过首先打个招呼,《文赋》的解读,由于时间的关系,很难全面展开,在这里,我仅对《文赋》的《序》和第一段作较详尽的解说,以便“窥豹一斑”,有个感性的体验,从而多花些时间,集中来谈一谈《文赋》的亮点和它的突破性,原创性贡献。

(一)《序》的解读译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每当阅读才士的作品时,就会

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体会他们创作的用心。

那些作

妍(yan)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者遣词造句变化多端,文章的

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好坏可以评论。

当自己写文章

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时,尤其可以体会这苦心。

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到困难的,思想常常是不能与

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所表达的客观事物相吻合: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

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不是“知”的困难,而是写作过

言者。

具于此云尔。

程中的“能”的困难。

所以我做

《文赋》,用来阐述作者的美文,

借此谈谈创作成败的原因所在,

将来可能去掌握创作的奥妙。

像拿着斧子伐木做斧柄,虽然有

样子在这儿,但手势的随时变化

,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

我能用

语言表达的见解,都在这篇文章

里了。

“序”,主要表达的是作《文赋》的动机和目的,“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序”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共性,“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八个字,是“关键词”。

在坐各位写作时,是不是也遇到过这“共性”的问题呢?

我想是有的。

这文学创作的“共性”现象,被陆机一语道破了。

这里的“意”,是创作主体即作者的思想意识,“物”即作品表达的客观对象,“称”是动词,主体心中的“意”与表达的客体不吻合,就难以表达客体的全貌和本质;

主体的“意”一旦用文字表达,又不能“及”,也就是不能完美表达。

这就是文学创作的两个难题。

而《文赋》的创作动机,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讲到这里想联系讲一下《典论。

论文》的写作动机,曹丕的写作动机与陆机不同,其原因是批评“文人相轻”的现象。

劈头就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曹丕所言文人相轻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不一样:

“各以所长,相轻其短”,擅长某种文体的作者,轻视擅长另一种文体的作者,指的不是无原则的低俗的文人纠纷,他批评这种状况的产生是“不自见之患”,即缺乏自知之明。

文章体裁很多,你能件件都精吗?

曹丕引用俗语“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一把破掃帚,看得价值千金,不该啊。

所以来论各种文体的奥妙。

寄希望于文人“并足齐驱,以此相服”,也就是互相敬佩,并驾齐驱。

这对我们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曹丕原来是为批评“文人相轻”而论各种文体,不料歪打正着,,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作品,想想也很有意思。

回过头来,讲陆机的“序”,在“序”中他还提出了一个文学创作的新观点,那就是“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这句话指的是文学创作,就像用斧子砍木,做斧头柄,这斧头柄的样子(“则”)虽近在眼前,但一斧一斧砍木时的手势难以把握,随时会变,“砍”的结果就不一样。

“变”,实在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深层的意思是,文章的写法是多变的,很难用一种死板的格式来死套,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文无定体”,手势不同,斧子砍下来的效果不同么。

但是文章就没有规律可循了?

有,那就是所谓的“大体则有”,举个简单的例子,“大体则有”就是文章的一般规律是有的。

比如开头,过渡,主体,结尾,这就是斧头柄的样子“则”,但是在“大体则有”的情况下,变化无穷,无法规定得一定怎么写,所以“定体则无”。

这就是随手之变的“变”。

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迅先生最反对初学者去看什么怎样写文章的讲义,而提倡多看,多想,多改。

当年鲁迅先生大学上课时,许多学生问先生怎么能写好文章?

鲁迅背转身子,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改”字。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就是此意,越改“意越称物”,“文越逮意”。

《文赋·

序》的主要贡献,是首次提出“意”的概念,首次提出“意”、“物”、“文”三者关系的理论,首次提醒作者创作时应做到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对象)吻合;

应巧妙地遣词用句,把自己心中的具体的生动的“意”(文思)完美地表达出来。

这是《文赋》突破性的贡献。

(三)文学创作源泉论(首段解读,创作准备)

原文:

译文: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身在现实天地之间深刻观察,在古代典籍

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中任意浏览。

随着四季的变化,感叹光阴的

逝,瞻万物而思纷。

流失,秋风吹落叶的伤感,春风吹绿枝条的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愉悦。

看到霜雪心情敬畏,看到云层壮志凌

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云。

咏古人德行的骏烈,诵前辈文章的芳馨

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在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华丽词章的文采。

咏世德之骏烈,诵于是援笔写作,把感受表达在文章中。

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

之林府,嘉丽藻之彬

彬。

慨投篇而援笔,

聊宣之乎斯文。

《文赋》的首段,阐述的是创作的准备阶段。

陆机在这里提出的是文学创作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陆机认为客观世界是文学创作之源,这具有前无古人的原创性。

首段的原创性于在首二句,“伫中区以玄览,颐(yi)情志于典坟”,这两句是本段的关键词,也有论者称“全篇的纲领”。

意思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深刻观察大自然,在前人的经典作品中神游,汲取营养,从这过程中,产生创作的冲动。

陆机指出客观世界和前人的著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作者应一只手伸向客观世界,另一只手伸向古人的典籍,去体察、去把握、去取舍,积蓄创作材料,汲取丰富营养,产生创作冲动,经过充分的筹思,才可以动手(慨投篇而援笔)。

这体现《文赋》创作源泉论的思想,这思想,前人是从未论及的,具有突破性和原创性。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生活,这观点反对的人不多。

讲到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这当然是自己的体会,也许比较大胆,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姑妄言之,大家不妨姑妄听之。

明代出现了一部小说叫《金瓶梅》,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西门庆。

写他生活的奢侈、糜烂、怙恶不悛,是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人物。

明代有这样的人么?

有!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创作源泉,正来自于客观世界。

近一年半以来,我阅读了近几百万字的有关徐阶的史籍和笔记,发现有一种说法,这“西门庆”其人的原型,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

严世蕃这人智商极高,但生活糜烂到极点,爱钱,所以他利用父亲的权力“卖官”,而且明码标价;

渔色,家中姬妾成群,在母亲欧阳氏去世守丧期间照样淫乱;

爱古董,谁家有古董被他看上就得献出,不然非搞得家破人亡不可。

最为惊人的是家中的物件都极其奢侈,举两个例:

玉唾壶、金溺器。

何为玉唾壶?

那就是姬妾的樱桃小口,严世蕃欲吐痰,有专门的姬妾得张口承接,不就是玉唾壶么?

严世蕃撒尿的器具是用金制作,而且尿壶的口制成女性下体的形状,用上海话来说这叫作“恶形恶状”!

为什么说西门庆的原型是严世蕃呢?

有人提出严世蕃号“东楼”,“西门”正与“东楼”成对,这是古人玩对对子的把戏。

但是这名“庆”怎么来的呢?

没有人作过解读。

我以为恰恰是这个“庆”,泄露了天机,“世蕃”的意思就是世世代代昌盛。

世世代代昌盛,不就是“家有余庆”吗?

完全对上了号。

而兰陵笑笑生,极可能是王世贞,此人是明代文坛“后七子”的领军人物,独步文坛几十年,他与我们松江的士大夫往来颇多,徐阶救助过他,徐阶的墓志铭就是他写的,各位读松江的古史,就会发现不少他在松江的足迹。

王世贞与严嵩、严世蕃有杀父之仇。

他的长诗〈尚书乐〉就是讥刺严嵩义子工部尚书赵文华的。

他又作昆曲〈鸣凤记〉,鞭挞的就是严嵩。

自然可能写〈金瓶梅〉。

这当然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为了说明文学的创作源泉来自生活而已。

至于文学的源泉还是来自书本,其实也容易理解,天下有两种书,一种叫“无字书”,即社会,一种自然是有字书,书本。

“昭君出塞”,是汉朝的事,昭君为什么被选出塞和亲,据说汉元帝欲与后宫美人亲近,先让画师毛延寿画像,然后看画像挑选,昭君没有向画家毛延寿送钱,毛延寿把她画丑了,所以元帝没有宠幸她。

等到决定让昭君和亲,皇帝看到了昭君是个大美人,不免后悔,一怒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这都是书本上的记载。

后人都把这书本记载作为创作的源泉,写诗骂毛延寿,而王安石呢?

反其道而行之,写了组诗《明妃曲》,其中一首是这样的“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迥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时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昭君太美了,这美是画家无法表达的,毛延寿被错杀了。

这些诗文创作的源泉,当然是书本。

不过,严格地说,书本的知识也来自于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算是“流”。

所以说,陆机《文赋》的源泉论,颠扑不破。

至于《文赋》的第二至第二十段的内容,列表如下:

第二段文学创作的基础

第三段构思与想象

第四段形式和内容

第五段艺术手法

第六段风格

第七段作文的结构、意律、气势

第八段如何遣字造句

第九段主题

第十段创新

第十一段如何雅俗共赏

第十二段力避单调

第十三段切忌颠倒美丑

第十四段追求生动

第十五段格调要高

第十六段不能直露

第十七段不拘一格(文无定体)

第十八段不能眼高手低

第十九段灵感说

第二十段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

四、陆机《文赋》的杰出贡献

《文赋》的贡献除了以上介绍的提出“意”、“物”、“文”三者关系和创作源泉论之外,在如下几个方面也有原创性。

(一)文体分类的创新

曹丕《典论·

论文》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这八体的特点,他说: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那时没有小说一说。

奏,议是公文,公文欲雅(稳重典雅);

书、论是议论文,应该条分缕析(逻辑思维),铭称人功德,申明鉴诫,诔是悼词,都崇尚实事求是(例:

操刀以革);

诗和赋这种文学体裁应该华丽(形象思维)。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

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这是一个创新;

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

(二)“诗缘情”的大胆创见

自从《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以后,孔子又强调了“诗言志”的观点,“言志”就成了诗歌创作的社会功能,《毛诗·

序》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些论述中,“志”和“情”是分离的。

两汉到魏,作者都遵奉儒家的这一文学理论。

《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

(三)突出了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创造了“主体论”

有些论者说“诗缘情”是对儒家正统的“诗言志”的挑战,说明陆机是背离儒家思想的。

我认为这种观点难以成立。

臧荣绪《晋书·

陆机传》中称陆机这个人“服膺儒术,非礼不动”,说明陆机信奉的是儒家的正统思想的,这从《文赋》对文学创作中“理”的论述得到证明。

他说:

“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文章就像树,“理”是文章的主干,“理”一定要“直”,理直气壮;

而“文”各种技巧和手法呢,就是“理”这棵树的主干“垂”下来的“枝条”,“枝条”也应该很繁盛。

类似的论述《文赋》中还有,兹不一一列举。

这一观点被学术界称为《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

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唐杜牧称“意(主体)犹帅也”王若虚说: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就是对《文赋》“理扶直以立干”的拓展。

联系《文赋》中“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就可以看出,与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诗无邪”(《论语·

为政》),“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八佾(yi)》)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今天从事文学创作,自然也应该“禁邪(错误的思想,观点,理念)制放(放纵,靡靡之音)”。

(四)驰骋想像推陈出新重视风格

《文赋》对文学创作的论述是全面的、严密的,《文赋》的贡献还可以从驰骋想像、推陈出新、重视风格等多方面加以探索,略加阐述如下:

1、文学创作应重视形象思维

“其始也,皆收听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收视反听”即对外界不听不看,听而无闻,视而无见——投入;

“耽思傍讯”,即专心致志研究思考,四面出击拓展思路;

“精骛八极”即思想像烈马一样在四野奔腾;

“心游万仞”即心思在广阔的空间遨游。

这四句非常形象地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尤其是他那“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云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这些描绘大自然的佳句更为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打下了理论基础。

2、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这是去陈言,取清秀之意。

早晨开的花已经枯萎了,就不取;

晚上花蕾刚抽出来,尚未开足,就取用。

这是借喻,“朝花”指“意”,“词”,“句”式,“披”指脑袋答落,花的盛开期已过,我不取用,“唯陈言之务去”,他人嚼过的馍不吃。

“启”即采用,应采用那些含苞待放的,刚秀出芽来的花(意、辞、句)务求创新。

在新闻界叫“抓活鱼”。

1700多年前《文赋》的告诫,当代文人多束之高阁了,发一篇“谁动了我的奶酪”,不多久全是“谁动了……”,思想的枯竭,无以复加,甚至不知羞。

此种现象,应该杜绝。

3、对创作风格的重视

《文赋》对文学创作风格的论述也是一个首创。

文学创作主体不同,风格是不同的,这是陆机的创见。

“夸目者尚奢,惬意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善于夸张说事的作者,他的风格就崇尚华艳(奢);

擅长说理的作者,他的风格是严谨(贵当);

喜欢把事理说透的作者,他的风格是不狭隘(无隘);

喜欢阐明道理的作者,他的风格是气势通达(旷)。

《文赋》的这一发见,体现的是“文如其人”的理念。

这观点大体上说得过去,但是不能绝对化,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但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金刚怒目的诗句。

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切切”其风格婉约,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

道德文章写得好(旷)的作者,道德品质低下的,也不乏人,所以,对此观点,应辩证对待。

但他毕竟启发后人,从事文学创作,应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他重要的还有“灵感说”,首次提到了创作灵感问题;

社会功能说,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立片言以居要”说,提示锤炼令人过目难忘警句,凡此种种,都值得研究、借鉴。

总之,《文赋》对文学创作的论述是全面的、系统的、严密的,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文赋》中一两句话深入探究,就可作洋洋洒洒的论文,内容极其丰富,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顺便提及一下,《文赋》作为一篇骈赋论文,它本身就极富审美价值。

就以我们刚分析过的首段为例,几乎每句就一个动词领起,“伫”、“颐”、“遵”、“瞻”、“悲”、“喜”、“咏”、“诵”、“游”、“嘉”等,既有节奏感,分析细致,又有气势,作为一篇论文,已经实现了他自己的“论精微而朗畅“的要求,是值得精读深思的。

总之,曹丕〈〈典论。

论文〉〉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启动,陆机的〈〈文赋〉〉承前启后,为文学理论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为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钟嵘的〈诗品〉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坚实的基础。

近代大家章学诚先生就指出:

“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而昌言文心”。

(章学诚〈文史通义。

内篇。

文德〉)。

在晋代,陆机所达到的理论高度,确实是当时任何作家,任何作品都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是我们松江的骄傲!

林林总总,就说这些,挂一漏万,不是在所难免而是肯定存在,这是有待于诸位指正的。

末了,谢谢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