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134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这表明他

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B.反对治国遵从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

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9.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

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

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10.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

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11.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

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

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

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

这表明

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

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

12.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13.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

调:

“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14.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材料主要说明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15.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

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D.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16.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

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货币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17.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

“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

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

这反映出

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18.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刘禹锡曾感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空

前强化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19.中国古代某一赋

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

量出制入;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元额以大历十四

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

此改革

A.阻碍了商品的经济发展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20.下列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21.史载:

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

“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

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

2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2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24.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25.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

这一转变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26.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

《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

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27.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2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性格描述

结果

吕端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

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3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

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

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31.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

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

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

32.“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3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

“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

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

”这表明

A.《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B.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

C.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D.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

34.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

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35.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36.据《明史·

卷七零·

选举制》记载,洪武三年诏云:

“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这反映了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37.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

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38.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

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明朝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B.宰相制度的废除

C.三纲五常思想得到了强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

39.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

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

40.明朝皇帝仁宗说:

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41.“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

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

“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表明军机处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42.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

这反映出当时

A.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B.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

C.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43.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

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

这会导致

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44.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45.顾炎武认为:

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

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批判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46.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47.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

“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48.据《礼记·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C.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16分,第50题18分,第51题18分,共5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8分)

 

(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

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50.茶是中国的国饮,兴于唐而盛于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

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

——沈冬梅《中国茶文化》

材料二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

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

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

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

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

”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代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1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以后,倭患日益严重。

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

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

1559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

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

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

1562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

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

156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

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

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

(12分)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答案

1—10CCCACAADBD11—20DBABBCDDBB

21—30ABBDDDBBDB31—40BACCBCBBBB

41—48ADACCDCB

49.

(1)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商鞅变法(各国变法或封建化改革);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形成,促使个体家庭大量涌现。

秦朝: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汉朝: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个体家庭的主体地位随之强化。

(8分,只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最多给6分)

(2)特征:

政治上累世高官;

文化上经学传家。

(4分)

影响:

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

50.

(1)元素:

茶道精神的传承;

市民文化的需求;

宋代理学的发展;

儒、道、佛思想的相互渗透等。

(2)特点:

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

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意义:

传播中华文化;

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51.

(1)背景:

明朝国势衰微,海防松弛;

海禁政策的实施,商人、海盗与倭寇相勾结;

倭患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6分)

(2)原因:

抗倭的正义性;

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政府大力支持,军民有效配合。

鼓舞抗击侵略的信心和斗志;

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

促成政府部分开放海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