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076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Word下载.docx

一、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楠溪江山清水秀,淳朴自然,溪流两边是村庄,溪流两岸有七八十公里的滩林,似绿色屏障,形成了以溪流、鹅卵石滩、草地、滩林、农田、村庄,以及远山、蓝天、白云等层次丰富的景观。

不管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不管是牧童在滩林放牧,不管是游人坐着竹排在飘流,不管牛群在碧波中嬉戏,也不管是夜幕下鸬鹚捕鱼的场景,还是那梯田,村庄,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迷倒了一批批国内外游客。

美来自于生活,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更多的是描绘现实生活。

大千世界为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心的学生虽然是城里长大的,随着近几年农家乐的兴起,也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的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就这一点来说,楠溪江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那么,作为他们的美术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

又该如何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触摸乡土,挖掘原生素材服务校外美术教学。

现在活动中心的美术教学往往远离学生生活,显得不够亲切。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增加永嘉楠溪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或自然资源的教学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运用生活,赞美生活。

比如可在美术课中增加《我们爱劳动》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农村劳作的场景,特别是农村孩子参与劳动的场景,再添加一些做饺子、包粽子、做寿桃等乡土文化素材的教学,课堂内容就更丰富了,教学过程也就更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再如在美术课中增加《绿化家园》的教学中,可用视频带领学生畅游楠溪江,欣赏淳朴的田园风光,环境优美的农家小院。

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各村的“风水树”,从认识身边熟悉的树,并发现树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增加《四季歌》中,引导学生看看楠溪江一年四季的乡村风光:

春天滩林中草树发芽,梯田间油菜花黄;

夏天苍波水池中荷花争奇斗艳,岩头瓜田间瓜果飘香;

秋天东皋柿子挂红,枫林橙香四溢;

冬天四海山上白雪皑皑,龙湾潭冰笋倒挂。

《山外有山》的教学来讲,漂亮奇特的山很多,在课上展开“比一比谁去过哪些山?

谈一谈怎么样的山?

”的教学。

树立了2个自豪感:

农村孩子为生在大山中而自豪;

城里孩子为游览名山而自豪。

一堂美术课的成功与否,教师对上课素材的吸收与处理很重要,也迫使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2、利用写生,把教学活动搬进大自然。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罗丹论艺术》)。

永嘉楠溪江自然资源丰富,关于美术的绘画资源更是随处可得,田野风光、自然景观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

因此,就自然资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

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让学生兴趣盎然。

3、以家乡之变,激发学生思维漫游。

昨天、今天、明天,忆(寻找)昨天,看今天,想明天。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

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

……这些都是现代楠溪江亮丽的风景线。

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孩子们浓浓的爱家乡之情。

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再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

如:

《我为家乡造大桥》、《未来的好帮手》、《我心中的游乐园》等等课程。

《我为家乡造大桥》以温州到瓯北造过江隧道或者桥让学生进行辩论,利用国内外已有的隧道或者桥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针对现实生活中交通的堵塞,能源的危机,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未来,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

陈博文同学2006年科学幻想绘画作品,《温州未来交通图》获温州市科幻画一等奖。

自然资源是校外美术教学和创作教学的好题材,作品《农家院》、《鸭子戏水》、《柿子熟了》、《村庄》……就是以田园风光创作出来的作品。

另一方面,学生认识和了解楠溪江田园风光后,同样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要用这个资源库服务课堂教学。

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二、利用人文环境资源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楠溪江两岸不但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闻名遐尔的人文景观,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庙宇、书院、亭阁、戏台、牌坊、寨墙、堤岸、水渠之类,凡古代农耕社会所应该有的各类建筑,都已经完备,甚至还有规模不小的园林。

其中古村落最为有名,它是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人文环境资源的宝库。

如此丰富的人文环境资源,却也比较繁杂,需要我们去搜寻,选择,提炼,寻找适合我们美术教学内容的题材。

通过比较,我认为下面一些人文景观值得我们利用。

1.古民居

欣赏各种典型的古民居来了解古民居的美,以及对古民居相关文化的剖析,并让学生参与对古民居的看看、思思、忆忆、画画,使他们深刻的了解耕读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原先居住的老房子、破房子是如何的珍贵,懂得了古民居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正迎合着新课标中的课程整合(美育与德育的有机

整合)。

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同时,思想境界得到质

的提高。

楠溪江古建筑保持完整,丰富的古建筑是我

们最宝贵的财富,学生也是从了解这些“老房子、破

房子”开始,懂得了先祖们留给我们的是不可再生的

人文环境资源后,使他们了解古建筑的美,而且让学

生们知道,保护古建筑是多么的重要,培养他们从小就自发地投身于古民居的保护工作。

可设计为欣赏课《楠溪江古民居欣赏》,把楠溪江古民居所独有的特点与美展示给学生,并且把一些现在新建在古民居中的新房子与古民居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和谐,这是对古民居群的破坏。

这样的一节课,它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将改变他们不珍惜古民居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保持古民居群和谐存在的重要性,使我们的下一代真正认识到人文环境资源的珍贵。

记忆画《我的家》、《我心中的楠溪江》等等,有条件的话可安排进行现场写生课。

2.古亭

楠溪江古村落有很多种小品建筑,如牌坊,溪门,亭子等等。

其中古亭为最多,据有关材料统计,过去大约有一千座亭子,到现在还剩有274座。

亭子不大,但功能种类却不少,有供路人歇脚的路亭,有寨门口作守卫之用的谯亭(可以瞭望),有给渠头洗衣妇女避雨的,有给村民休息闲谈的,还有岩头村独一无二的作为调解纠纷的花亭和水云村作为戏台的赤水亭。

它们绝大多数为普通平常的乡民服务,是公益性的建筑,最富有浓郁的乡情。

比如作调解纠纷场所的花亭上有幅对联:

“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

”告诉了乡邻乡亲,要息事宁人,和睦相处;

“且息亭”的楹联“日之夕矣归与归;

力不足也坐则坐”,均流露出对父老乡亲的关切之情;

岩头村南门口的乘风亭,是过去乐清到缙云挑盐人的必经之地,柱子上一副对联是“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以多情、有义称为过客。

小小路亭,交流着人互相的关怀,也就培养着一代一代人们仁厚的品格。

这些古亭可以设计成欣赏课《楠溪江古亭欣赏》将是很好的地方课程,也可以设计成《古亭写生》课,将古亭文化中的人文思想融入其中,便有它独特的教育价值。

3、宗祠、戏台。

4、从细处看,我们还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挖掘利用。

(1)、一物多用。

楠溪江鹅卵石,就可以设计很多类型的课。

有绘画课、手工课、综合实践课、欣赏课、设计课等等课程。

比如①绘画课《在石头上画画》

(2)、手工课《神奇的石头》

(3)、综合实践课《遍地是宝——楠溪江鹅卵石》

(4)、欣赏课与设计课相结合《楠溪江鹅卵石的妙用》。

寨墙的欣赏,乡民们砌寨墙的目的,主要是防御、防洪。

过去经常有兵灾匪患,也有村与村之间的械斗,还有洪水泛滥成灾等,所以寨墙非常坚固,廊下临溪的寨墙有8米多高,厚达6米以上,都是为了防御与防洪。

岩头,苍坡东南部兼作蓄水坝的一段寨墙厚度在14米左右。

不论高低长短,这些寨墙的砌法很有特点,如图我们可以利用寨墙砌法,设计成一节融欣赏与寨墙设计为一体的地方美术课,让学生了解体验寨墙文化。

 

比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增加图案如:

《适合纹样》,我们可以利用瓦当等乡土特色的资料充实课程。

我们也可以在这堂课后独立增设具有地方色彩的、乡土特色的课程《瓦当》,可以是设计课,也可以利用萝卜、番薯雕刻的形式制作瓦当的手工课。

楠溪江瓦当造型、图案很有特色,主要让学生了解楠溪江瓦当图案中的吉祥文化的应用,比如图案中的“福”、“寿”、“禄”、“狮子”、“脸形”等文字图案如何在特定的形状(圆形、方形、多角形等)范围之内的应用。

同时让学生了解瓦当图案文化的内涵,表露的是乡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有条件可通过学生课前到楠溪江古村子里寻找瓦当,给瓦当拍照,让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楠溪江瓦当的特色、作用,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让学生知道了瓦当图案的寓意,楠溪江吉祥文化的深厚内涵,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收到很好的效果。

楠溪江校园周边环境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这几年破坏得很厉害,这一点我们很担忧。

我们把乡土特色的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但要了解楠溪江的乡土文化,乡土建筑,而且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两者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

三、运用民俗风情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楠溪乡土文化(永嘉耕读文化),为永嘉人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民俗风情。

固有的生活习性养成的是他们特有的自娱其乐,表现出永嘉人祖祖辈辈淳朴善良的“和文化”。

如农家庆贺活动,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方式:

以宗族为主线,以亲戚乡邻延伸外线。

杀猪宰羊、走邻访友、逛庙会、看大戏、做寿桃、做米饼……真正体现了农家人“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永嘉县志民俗篇记载,岁时节令习俗有:

立春、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二十四夜祭灶、除夕。

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美好的传说,都有它独有的魅力。

在永嘉楠溪江比较隆重的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

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

如清明节家家户户捣糍粑、做“米饼”;

端午节做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的月饼、合家欢聚;

冬至磨汤圆粉;

元宵节放焰火、挂灯笼、闹龙灯;

春节吃饺子、走邻访友合家欢庆,喜洋洋的节日气氛……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为美术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近几年国外节日对国内节日的冲击,乡土文化正在淡化。

可喜的是农家游的兴起,让城里孩子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浓郁的本土节日,永嘉楠溪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我们老师在美术课中要多编排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了解节至习俗,这不仅是为儿童画的创作挖掘好题材,同时也发扬了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任何民族的民俗风情,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

永嘉楠溪江敷衍出的是富有乡土特色的“耕读文化”,人民在生活上也仍保留着传存下来的婚嫁习俗、家庭习俗、生活习作等,一个个劳作的场面,一件件生活的趣事,无不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同时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特色美术教育带来系列资源,下面就我以永嘉楠溪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习俗进行美术教学《柿子熟了》、《酿酒》、《农家院》、《我为爷爷祝寿——寿桃的制作》等等课程。

案例1、《我为爷爷祝寿——寿桃的制作》手工课

师:

课件视频农村祝寿的场景,特别是分寿桃喜庆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传统的祝寿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回忆自己身边的各种祝寿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以围绕传统的祝寿活动。

在永嘉,特别是楠溪江,不论男女,凡三十岁起,每每岁数逢十,便要“做十”。

老年人,则称“做寿”。

有的地方,老年人过生日也叫“做寿”,我们的家乡只兴过新年时逢十“做寿”。

“做十”或者“做寿”,四六亲眷便要来“送十”。

送什么东西呢?

寿桃。

师:

我们班级小王的爷爷六十岁,即将退休,我们能为王爷爷做些什么,你会以什么形式祝王爷爷?

(学生各抒己见)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对,我们可以写对联给王爷爷,可以自制卡片送给王爷爷,可以画画送给王爷爷,也可以送其他礼物。

你们开始忙碌了,小王的爸爸妈妈这时候会更忙,他们要做寿桃送给王爷爷,因为这是祝寿必不可少的吉祥物。

你们知道寿桃是怎么做的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

之后,老师播放有寿桃制作过程的课件,让他们直观了解这几个步骤——磨糯米粉,蒸米粉,捣烂米粉,最后制作。

碾好做寿桃的白米粉做好准备,做寿桃先是用水把米粉掺好,我们那里叫“绣粉”,然后把“绣”好的粉放在一个木桶式的饭甑里炊蒸。

炊透后,再放到石头捣臼里捣成柔柔糍糍地,大家你一团我一团摘了来,在面床板上热气腾腾地做成一个个寿桃。

现在同学们对制作寿桃过程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各种不同形态的寿桃。

你喜欢什么样的寿桃?

为什么?

你心中最美的寿桃是怎么样的?

生:

(学生各抒己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为主,打开学生的拓散思维。

你想不想亲自来做呢?

想做什么样的寿桃给王爷爷呢?

(引导基础差的学生制作传统型的、最好能够启发学生制作创新型的寿桃)

……

好,接下来我们就用橡皮泥来做做寿桃,看谁做得最快最好而且最有创意。

在你们做之前,老师先做一个给同学们看看。

老师演示完之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心去做,之后,请同学各自展示并讲述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祝寿这一习俗,了解制作寿桃相比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利用民俗风情进行乡土教学的要求。

四、运用民间艺术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永嘉楠溪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勤劳智慧的永嘉人民,在创造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创造了璀灿的精神文明,积累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永嘉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总体上划分为静态艺术,如根雕、笋壳雕、米塑、木雕、剪纸、竹编等,动态艺术如昆剧、永嘉道情、楠溪花鼓、鼓词,木偶戏等民间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还有民间文学。

这些民间艺术为这一现代社会填充了朴素的色彩,也为我们美术教学带来了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可设计手工课、欣赏课、绘画课。

乡土美术课《民间工艺——鞋垫图案设计》

用一首歌《中国娃》导入。

歌中妈妈为儿子做了什么呢?

鞋垫。

鞋垫,一针一线,包含着母亲多少的爱;

鞋垫,一花一字,包含了母亲多少的深意。

母亲把爱织成在里面,陪同儿子走四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鞋垫图案的设计。

首先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们欣赏各种不同图案的鞋垫。

这些鞋垫上绣了哪些图案的形式?

表达了什么意思?

通过学生的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鞋垫的图案有这么三种:

一种文字字样,如“喜”字,“寿”字,“一路平安”等;

另一种是纯图案,如梅花,菱形,红心等;

还有一种是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

不管文字还是图案,都包含着美好的祝愿。

那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图案和文字来表达我们美好愿望和祝福呢?

指名学生回答。

你们说的都很好。

你们想不想亲自来设计一双美丽的鞋垫呢?

想。

接下来我们就来设计鞋垫。

在设计之前老师演示一下设计的过程:

1、画出鞋垫的基本图形。

2、在鞋垫上用直尺画出一排排正方形小格。

3、在鞋垫上画上图案或写上文字。

再打出设计要求:

(1)图案或文字一定要有包含美好心愿或祝福意。

(2)色彩搭配要明快、协调。

在这堂课中,使每位学生通过鞋垫图案的设计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来感受人间的亲情,达到利用民间艺术进行乡土教学的要求。

总之,让美术课堂中绽放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之花,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一种体现,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中心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楠溪江古村落文化》作者:

胡念望

2、《楠溪江上游古村落》作者:

陈志华

3、《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

4、《走进新课程》

5、《楠溪江人文自然景观在初中美术地方课程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永嘉县教育局金少敏

该文荣获2008年度“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者论坛”征文活动二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