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大纲和大纲解析增加或修订内容全Word文档格式.docx
《考研政治大纲和大纲解析增加或修订内容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大纲和大纲解析增加或修订内容全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践是主体—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
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
四.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
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1/22
五.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和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修订的内容】:
一.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其特点主要有: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四.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2/22
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成果
(一)删除——第五个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二)增加: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加】
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八.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就是要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增加】
3/22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增加】
党的十八大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年前比有很大变化,我国的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这些都进一步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第二,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的。
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22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国家一切主权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绩,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而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
“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同时,党不断深化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
“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号召: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22
认为这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了现代化的实现目标:
“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告诫全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奋斗几十年,要始终保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增加】
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先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八项基本要求,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6/22
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在当代中国,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既是推动各方面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
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
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7/22
展条件下,不断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国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
核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流行性疾病传播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实现合作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使各国相互依存和互有所求不断加深,共同利益日益增多,实现共赢的发展成为现实选择。
因此,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要进一步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遵循八项基本要求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修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当时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从“五个方面”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动员令。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具有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为基础,保持目标的连续性;
二是集中精力着重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目标更具有针8/22
对性;
三是增加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突出改革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目标一起提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