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4410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文化特质的调研Word下载.docx

吴立国较晚,按《史记·

吴太伯世家》记载,周人始奔江南,初奔之“吴”,在宁镇或无锡,直到春秋末年吴王阖闾之时,才向东扩张,进抵至今苏州一带。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使越成为属国,十年后(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收复全部失地,九年后再次兴兵灭吴。

吴、越两国统治者先后来自中原,两国的文化面貌,早在春秋前期已基本趋于一致。

吴败越,占有钱塘江北岸;

越灭吴,转而奄有茅山以西故吴旧地。

吴、越争霸促使两支近亲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为一,“吴越文化”也成为一种具有统一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在中国东南部放射异彩。

(三)世家大族的兴起和移民入迁

秦王政(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海盐县。

最初的县治在今上海市金山区东南一带,但几十年后县治陷为柘湖,于是移治到今平湖东湖一带。

直至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又陷为当湖后,迁到今乍浦附近,又过了200多年县治才迁到今海盐境内。

所以说,古海盐县前期500多年历史中,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今平湖境内。

这期间经历了东汉末年黄巾军农民大起义和三国两晋的战乱,许多中原的世家大族为避祸而移民。

平湖因物产丰富,又水网密布利于农事而不利于兵事,相对安定,故容易成为世家大族移民心目中的“乐土”。

东汉时,海盐(也即平湖境内)已出现陆、顾等世家大族。

陆氏:

东汉初陆闳任尚书令,东汉末其玄孙陆康任庐江等郡太守,为避乱,陆康命幼子陆绩随侄孙陆逊返海盐华亭谷,后陆绩官至郁林太守,陆逊以功封华亭候。

公元222年,陆逊大破刘备后,晋封娄侯,终至吴国丞相。

其后辈在朝为官共出过两个丞相、五个侯、十几个将军。

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在西晋初参与中枢政务,都是著名文学家。

顾氏:

吴郡顾氏在平湖的有顾雍,东汉末年曾从大学者蔡邕学琴书,十八岁任合肥长,后官至丞相,顾雍长子顾邵娶孙策女儿为妻,官为豫章太守。

邵子顾谭,在祖父顾雍卒后,代雍平尚书事。

顾雍次子顾裕,官宜都太守。

裕子顾荣,与陆机、陆云号为“三俊”,乍浦古为顾邑,传即顾荣所居。

陆顾两氏从东汉至三国两晋兴盛不衰,两晋左思《吴都赋》说:

“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魏之昆,顾陆之裔。

”尤其是陆氏后人传枝接脉,平湖成为陆氏大族的聚居地。

史书记载从东晋开始有三次北方人口向南方的大迁移,其中为避难或慕平湖水乡风光而迁徒到平湖的大族还有张姓、沈姓、王姓等。

张姓:

南宋魏国公后裔,六世孙张溥为淮阳节度使,元兵南下时避居芦川(今新仓镇),清乾隆时,其二十二世孙张永年为围棋国手,著《当湖十局》围棋谱,其后人张云锦为著名文人,曾参修《浙江通志》,撰《西湖志》、《东湖弄珠楼志》等被称为“浙西才子”。

沈姓:

元代从湖州迁至广陈,复迁入平湖林埭清溪里,五世孙沈琮、沈珒为明代平湖建县后最先考取进士的读书人,后人沈初清乾隆时官至尚书。

王姓:

宋末元初迁入平湖广陈,后人王敬椿清顺治初年迁居城关镇松风台,明末清初王敬椿的后人王积澍、王积沂等先后创办过“诒谷学堂”和“诒谷女子中学”。

另据史书记载,宋朝皇室宗族赵孟坚,入元以后不愿做官,也隐居在平湖的广陈镇。

世家大族领有土地庄园,享受封邑采贡,世袭封爵或兵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支配力量。

世家大族的兴起和移民的迁入,对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融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平湖历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也为平湖近代文学书画大家李叔同、陆维钊、胡士莹、陈巨来、吴一峰、周振甫等一批文人学者的诞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崇尚海洋文化

平湖地处杭州湾口,早在吴越时期,东自今南汇,西迄现海盐,都为古海盐武原乡(平湖前身)辖区,这里的先民,所表现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就是崇尚海洋文化。

平湖先民因地处滨海,境内水网纵横,很早就形成了“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忽”的生活方式。

吴越争霸时,越国大造楼船和戈船,有戈船三百艘(适于近战的快艇),“勾践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是先在水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才顺利灭吴。

越灭吴后合并两国水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罕与匹敌的水上武装力量。

连强大的秦国在全歼六国大军之后,也只能眼看着越国部分公族后裔从海上南迁,而无法追击。

越国的造船业既为军用,也为民用,战国时中国五个最著名的港口中,越国即占了三个。

当时杭州湾的水上运输可东通宁波,北通烟台、胶南,直抵秦皇岛。

越国文化以其舟楫之利影响力还远及台湾、日本及南洋。

吴越文化向东南大海传播的第一个重要区域就是台湾,战国即已有“南海岛夷,草服葛越”的说法。

日本学者日下恒夫教授与我国学者孟宪仁合写的《从语言化石看吴越人东渡日本》中论证了倭人源于吴越之邦,越(倭)渡海到日本的时间约在公元前450年左右。

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专家赤泽建经考证也认为日本与吴越人在人种、语言、民俗等方面存在许多近似之处。

他还从航海的观点分析说“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乘着海流,从浙江的杭州湾出发,直达日本九州,是比较容易的。

”即从平湖的乍浦起航驶往日本,是最理想的起航地点。

吴越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是通过航海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中国的《红楼梦》也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从乍浦最早传入日本的。

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解除海禁之后,乍浦被列为镇海关十五口岸之一,到乍浦通商贸易的境外商舶,远及日本、琉球、安南、邏罗、爪哇、吕宋、文郎、马神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乍浦志》云:

“珠香象犀玳瑁之属,贾胡囊载而至,南关外灯火喧阗,几虞人满”。

据日本《唐船舶输出入品数量一览》载,乾隆六年至四十六年(1741—1781),乍浦进口的日本各种铜材达6677.5吨。

中国的书画及笔墨纸张从此源源出口。

海洋文化既促进了平湖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同步起源发展,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以后各重要的历史时期,平湖的文化传承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寻,证实平湖具有悠久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当前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二.深厚的文化传统

平湖地处平原水乡,人巧慧而崇文。

平湖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丰富、发展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传统。

(一)尊师重教,培育人才

平湖历代重视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

平湖建县于明宣德五年(1430),当年吏部员外郎佘亨即创建儒学明伦讲堂,九年,县丞孙华率邑绅陆珪、沈昊建大成殿(俗称圣人殿)及东西两庑。

再追溯历史,自元至清,平湖境内共设靖献书院、介庵书院、当湖书院等十一所,为嘉兴五县二区之最。

其时“古之教育,二十五家而有塾,五百家而有庠,二千五百家而有序。

”自明嘉靖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540—1905)县学生员共达8714名。

近代民间办学值得一提的还有由平湖邑绅葛雅威于1902年独资创办的“稚川学堂”(小学部)和1924年创办的“稚川中学”及邑绅朱镜心于1929年独资创办的“镜心中学”。

可见办学风气之盛。

平湖文人的私家藏书起于元,盛于清。

元代藏书家有平湖张紘的南村书堆,藏书甚丰。

明代有沈懋孝的藏书楼拥书万卷;

冯洪业建传书阁,阁之左有“万卷楼”以珍藏图书;

马千里,终身授徒,家内图书满室,其子马维铭曾任太平知县,归里在东湖畔筑“牧圃”以藏。

清代有朱壬林积书五楹的“小万卷楼”并编书目三册;

葛金烺筑“守先阁”藏书楼,藏书10余万种,40余万卷,编有《葛氏守先阁藏书目录》10册;

陆维鍌“求是斋”藏书楼积书盈架,尤富乡邦文献,其中有陆陇其著有《三鱼堂书目》,高士奇辑有《江村书画目》。

民国有孙振麟“雪映庐”藏书楼,积书甚富,1953年藏书分赠于浙江、上海图书馆,仅赠上海的就有4000余册等等。

丰盛的学风与良好的治学环境,使平湖自宣德五年析县以来,人文蔚起。

据《平湖县志》记载,自明正统三年至清光绪三十九年(1438—1904)平湖人科举出身考中举人的有668名,进士221名,其中有施凤来、沈初、钱福昌榜眼三名,陈嗣龙探花一名。

在著书立说、文学诗词创作上,平湖历代也是人才济济。

明有屠勋、冯汝弼、屠叔方、刘廷元、李确等,清有高士奇、沈岸登、沈皞日、陆奎勋父子、张云锦、沈金藻、沈季友、朱壬林、张金镛等,或长经史、或擅诗文、或为浙西词派代表,皆一时俊彦,闻名当时。

沈季友辑《檇李诗系》、胡昌基辑续系,收汉至清一郡之诗家,平湖各有248家和290家;

朱壬林辑《当湖文系》,收陈至清平湖人著作共有550篇;

陆惟鍌耗十余年心血编成《平湖经籍志》,全书收录自三国至清末作者1108家,著作2625种。

在现代则有知名编辑徐调孚、周振甫,名教授钱南扬、胡士莹,作家胡石言、方健明,诗人毛大风、许奇光、王善兰(女)等也均卓然成家,成就显著。

(二).扶贫帮困,匡世济民

平湖人慕文儒,勤农务,风俗醇秀,人性柔慧,历来提倡“善举”、“义举”以扶贫济困。

平湖的各类慈善机构有史料记载的大多兴起于清代,当时或由官府倡导,或由乡贤自发,有识之士群起赞助,既推进了平湖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的发展,也创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具有平湖水乡特色的文化传统。

分类下列,计有:

1.赡养孤寡老人的明代有养济堂,有厅3间,小房27间,一般收养贫孤老人80名。

清代有普济堂,由邑绅吴嘉清、袁渤发起,职员胡瑞征等捐助,造房屋可收养150—160人。

对流寓在平的老人、因病淹留在平的外地商人,也准送堂收养、医治。

2.收养弃婴的有育婴堂、保婴会、芦川接婴堂。

举育婴堂为例,育婴堂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知县董天眷倡建,初建楼3间,收留弃婴后送苏州育婴堂就养。

至康熙六十一年,知县林绪光增置田亩后,对弃婴停止转送,作当地留养。

3.对社会各类男女无法谋生而极度贫困者、残疾者、老寡贫病又素无非议者进行救助的有同善会,创办于清乾隆七年,由邑人刘大业、顾溶、张时行等20人倡办,年受助者约250人。

至乾隆十五年,年受助者扩大到约300人。

4.资助贫困学生求学上进的有“学宫田”和“书院田”、“义塾田”。

分两类。

一为学宫田,多为官办,主要资助贫困秀才求学上进。

学宫田最早创办于明嘉靖年间,年支助诸生(秀才)36人。

二为学院田、义塾田多为私人捐办,学院田最早为创办于清乾隆四十二年的观海书院田,后又陆续有邑绅捐资创办的当湖书院田、九峰书院田、芦川书院田、新溪书院田、全公亭义塾田等,征收租米折银作膏火钱,用于支助了众多的在学肄业之生。

5.用于贫困人家有人去世无钱买棺收领下葬的、外来商人客死乍浦的、收埋暴露尸骨的有行便集、永安局、广仁堂、乐善堂等,都为乡贤邑绅捐资创办。

6.支助县内贫困秀才及贡生赴省应考举人的有登瀛局,清咸丰7年邑人胡良佐、胡良俊两兄弟创办,共倡捐田地荡1071亩,每临乡试(三年一考),即将上三年租息尽数分给考生。

另还提成作为捐助贫寒举人公车费(举人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俗称公车费)。

个人慈善家平湖历朝也是不乏其人,明清时期,更是蔚然成风。

明正统五年,县遇荒年,陆宗秀出粟2900余石,孙佐、钟明远、潘璧各出谷麦2000石赈灾;

陆珪(陆宗秀长子),有父风,曾代输一县之赋以宽民力,明景泰年间其兄弟四人曾二次赈灾并助建学宫;

明嘉靖壬辰进士冯汝弼出资修筑平湖至嘉兴的汉塘54里、土石桥堰40余所;

清乾隆间国子监生屈天成,乐善好施,自平湖县城至新仓镇捐建石桥18座,乾隆二十四年,县学宫大修,屈又捐资重修了大成殿、两庑、戟门、名官祠、乡贤祠等并捐田20亩,乾隆二十一年,县遇大饥荒,屈平价出崇稻谷2000石以稳定米价并施粥于路;

其子屈树荣也置学田、义冢、赈灾克承父风;

张诚,乾隆时入太学,捐田166亩作当湖学院义田;

胡良佐及弟胡良俊两人于咸丰七年捐田900余亩为登瀛局公产;

杨林,建东湖木桥7处;

吕犹龙,康熙壬申知县事,筑吕公桥以便民,且缓催科,葺城坦,一切兴革,百姓尽蒙其福。

在平湖的历史长河中,乐善好施,追求人际和谐的例子不胜枚举,代代相传,已形成固有的优秀水乡文化传统。

(三)修身治国,崇尚道德

崇文必然重德,平湖人历来把重视道德,崇尚节操、仁爱至孝作为追求理想道德社会的精神文化传统。

历代记述平湖古人讲孝的有三国时的陆绩,六岁时到九江见袁术,袁术拿桔子招待他,他悄悄在怀里藏了三只。

临走告别行礼时,桔子滚了出来,袁术见了生气的说:

“陆绩,你小小年纪,作客时为何要偷带主人的桔子?

”陆绩跪倒在地回答说:

“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吃。

”袁术惊叹这孩子很不寻常(《三国志》卷五七)。

此事后列为“二十四孝”。

还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太保书唱词中有《十月怀胎歌》等。

讲民族气节的有宋末赵孟坚,入元以后不愿做官,隐居在广陈镇,常驾一只小船放上琴、书和酒具,停泊在蓼汀苇岸,以看夕阳、赋晓月为事。

县令梅黻到船前拜望他,他赶紧划浆离去,避而不见。

《芦川竹枝词·

子固见弟诗》云:

“南渡王孙此隐居,踵门贵客枉停车,当年介弟犹坚拒,座上那堪受浊污。

”(《乐郊私语》)。

讲为官清廉的有清陆陇其,曾任嘉定知县,为官清正。

他深知清王朝吏治腐败,抨击道:

“本朝大弊只三字,曰例、吏、利。

”可谓切中要害。

后来上司巡抚过生日,属官们争相奉献珍宝钱财,陆陇其只送了一双自己家中织布缝制的棉布鞋。

巡抚心中恼恨,不久就以缺乏办事才能为由向皇上弹劾罢了他的官(《儒林琐记》)。

讲为父报仇奋勇杀寇的有鸦片战争时,乍浦人王英在英军进犯乍浦时不幸战死,其女王秀娥年方十七,痛不欲生,决心以身相殉杀敌报仇,她策马闯入英军阵地,挥刀奋斫,纵横驰骋,杀死英军几十人后壮烈牺牲(《清稗类钞·

孝友类》)。

平湖历朝文人学士,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为人处世的奋斗目标,进入仕途后上至宰辅,下到知县也出过不少仁政爱民、廉洁自守的清官,世代为民所传颂。

至于近、现代的革命志士、共产党人中,可歌可泣的事迹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范例更是灿若群星,时刻激励着我们的后人。

(四)群文灿烂,兼收并蓄。

“金平湖”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闻名于长三角。

物质文明必推动精神文明,平湖先人对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和娱乐活动注意兼收并蓄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一是船文化。

每年黄梅播秧完成后,农村盛行“摇快船”(又称闹龙舟、划龙船),节日喜庆的有“旱船舞”、“荡湖船”。

二是西瓜灯文化。

平湖盛产西瓜,被誉为“江南第一瓜”。

先在西瓜上镂刻出各类图案花纹,然后去瓤将瓜皮刮薄后,晚上在瓜壳内点上蜡烛,烛光映衬着青白色瓜皮上的图案,或悬挂,或飘于水上,极富情趣。

平湖西瓜灯已有3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一绝,华夏一奇”而享誉海内外。

三是土布文化。

平湖沿海历来种植棉花,明天启版《平湖县志》载,在明天启年间“棉花为蚕桑之外又一大利。

”当时平湖即已有织机5万余家,后农村妇女更以土布机织布作为主要副业收入。

农家土布织机上主产各色纵横条格的俗称“篾竹窝”的窄幅土布。

而在织机上织就的宽幅白布上配以精湛的印染工艺,烙上“凤彩牡丹、“狮子滚绣球”、“鸳鸯戏荷花”、“龙凤双喜”及各色花点等图案的拷花布,更为当湖一绝。

同时,平湖人民在栽种棉花、纺纱织布的生产过程中,还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谜语、民谣、田歌等,形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土布文化习俗。

四是稻作文化。

平湖的稻作文化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庄桥坟等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和用于稻作生产的石犁、石耘田等工具,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为考古史上所罕见。

作为水稻生产的发源地,经历代治水营田,到唐、五代已基本建成棋盘式的沃壤良田,成为全国知名的粮桑产地鱼米之乡。

水稻品种也多达100多个。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民间创造出了大量的农谚、田歌、诗歌、渔歌。

同时,还派生出了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粽子、糕点、团子、鹅头颈、油墩子、八宝饭等等美食文化。

五是宗教文化。

平湖人胸怀博大,善于吸收包容各类宗教文化。

境内寺庙林立,属东方文化的有东、西林寺、福臻寺、报本寺、文庙、城隍庙、关帝庙等,属西方文化的有天主堂、耶稣堂等。

善男信女,从无冲突,一年四季庙会或祈祷不断。

商家抢占商机,争设店铺,造就各类庙市,演绎着最富有世俗色彩的水乡城镇生活画面。

六是群文荟萃,值得一书有平湖钹子书、太保书(锣鼓书)、平湖九彩龙、平湖派琵琶。

其余载入史书的还有皮影戏、奏班、丝竹、木偶戏、卖梨膏糖小热昏等民间文艺及踏油蜊、十二月花神、元宵闹花灯、跑马灯、狮子舞等民间舞蹈。

平湖钹子书、平湖九彩龙等还在省级文艺表演中屡屡获奖。

但我们也要看到以上大部分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或濒临失传。

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恢复并使之发扬光大。

(五)山水人文,自然和谐

平湖有山有水,襟湖滨海,河湖溏浦,星罗棋布,纵横交叉,可说是佳景各现,美景天成。

但平湖的先人和有识之士并不满足于自然现状,而着力于对优美的自然环境进行精心的利用和改造,创造出使人叹为观止的自然人文环境,这也是平湖水乡文化的传统特色之一。

在平湖南面九龙山中的龙湫山(也即陈山)上,经历代开发,营建出平林烟径、天际云帆、南海秋涛、西峰晓月、翠微石掌、赤峡龙湫、孤城暮霭、万壑松声八景和风眼泉、飞星石、盤院石、洗儿盆、圣妃宫、兴福院、大士殿、瑞泉亭、涵空台、一览阁等十胜和山顶十月朔观日月合璧景点;

在雅山(也名瓦山),辟有天马峰、梁石峡、游仙洞、头陀石、一脉泉、南极峰、望仙岭、万岁崖龟石、端台等十景;

黄山下有“铁板沙”,为海滨游泳胜地;

晕顶上有秦皇试剑石;

外蒲山上有中普陀禅院。

在县城东的东湖(历史上的当湖),为“九水洋洋乎会于是,乃山川灵气之所钟。

”从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陈一谦始,至清雍正年间知县方以恭为继,动用平湖的能工巧匠,开辟了鹉湖春色、案山晓翠、三寺两钟、六桥晴市、东田社鼓、西浦鱼罾、南村书堆、北原牧唱、霍氏行祠、鲁公古墓十景和弄珠楼、鹦鹉洲、悠然亭、钓鳌台诸胜,供民休憩娱乐。

明嘉靖四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的陆杲返乡后主持建造的报本塔(原为七层,到康熙二十五年翰林陆葇主持修葺,改七层为五层),立意以塔为笔,以东湖为砚,更将当湖的秀气、灵气、才气汇集于一身,成为了平湖的标志性建筑。

平湖河道纵横,乡邑建桥成风,旧时光当湖(城关)镇一条东西向的市河上就建有桥梁24座,形成“三步一桥”、“五步一拱”“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典型特征。

桥上刻有楹联或各类吉祥图案,桥头或桥边建有亭、廊、楼、阁,文豪或地方名人又欣然为之撰联或题字,漫步其间,顿感受温馨、和谐的人文气息所包围。

平湖旧有“东乡十八镇”之称,各镇均临河建造,房屋鳞次节比,小弄曲径通幽,河上众多石桥与石板路相连,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商铺林立,手工业兴旺,镇镇都有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平湖南河头的莫氏庄园,为凝结江南文化精华的大型封闭式建筑群。

庄园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三组四进,房屋七十余间,三座花园错落其间,建筑分别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梁架结构,配以雕刻精美的梁檐构件和华丽多变的廊前挂落,缀以工艺精湛、刀法细腻描述历史故事的木刻、砖雕等,构思巧妙,相映成趣,彰显了中国江南民居特色的古建之美,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经历史遗产普查统计,列为市级历史文化遗产的庄园、塔、炮台、古街、遗址、古桥、古墓、庙宇、祠堂、宅邸、茶楼、义院、古井、石刻,抗战遗址等共有49处之多。

但我们也看到,经近代外敌入侵。

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不庸讳言也包括建国后的一些人为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使平湖的大部分名胜故迹、人文景观消失殆尽。

改革开放以后,在平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近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在摸底整理,修复保护、恢复老景点,开发新景点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传承平湖江南水乡文化传统,进而为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鲜明的文化特质

清沈季友所编《檇李诗系》卷三十九载:

以当湖为中心,“水有九派,东南通古邑,西南近海盐,东则广陈,北则华亭,舟楫便利,为一邑之胜。

”“文人墨客四时之觞咏聚焉。

”古平湖北有三泖流经,境内水网密布,平湖的特色处处与水关联:

如河流多名“塘”,地名多名“埭”、“堰”、“泖”。

人勤地沃,鱼米之乡。

城镇、村庄都是临河而建,绵延不断;

集市、商埠均为依水而立,交易繁忙。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亲近水,但有时也恐惧水。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海侵,古海盐县治几经遭淹的记载。

民间传说中白袄使君跃马避水指地救人的故事和三姑入湖为神救人的故事,以及民间所立的白袄庙、三姑庙、霍光庙,都是以大水灾为背景。

明天启版《平湖县志》记载,天妃宫光乍浦一镇就建有五座,以求保佑出海平安。

后来本地的水上迎赛会也与祛避水患有关。

从人们对水的崇拜到敬畏,都反映出人与水的密切关系。

水造就了平湖的文化习俗,平湖的文化特质,也可以说就是水文化的特质。

孔子云:

智者乐水。

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即是平湖人的水乡文化特质。

平湖人继承了水的柔性,不重外在的激烈争斗,而内在追求自尊自强。

平湖人聪明好学,对外来文化注意吸收消化,并融合当地文化加以充分利用。

特别是近代上海的崛起,使地近上海的平湖得风气之先,经济受其辐射,文化和生活上,平湖人皆以上海为时尚,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

平湖人追求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就了历史众多的名胜景观。

这都为后人留下了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丰富的精神财富。

建于东湖鹦鹉洲上的报本塔,就最具象征意义。

从修葺宝塔时在塔内发现的朱书“嗣汉五十三张天师□手书镇塔万年符”一道,康熙丁末年(1667)进士官至翰林编修陆葇手书的“易乾卦”、“书洪范”、“诗甫田”、“礼学记”、“孝经”、“圣经”的“六经”一卷,以及由郑和题记于明宣德七年用金粉书写长达40米的《妙法莲华经》。

经研究,建塔之意有四:

其一,祈福,以保平湖人杰地灵之风水,也谓风水塔;

其二,报本,即报天地之本、社稷之本、父母之本,要后人不忘祖宗社稷养育之本;

其三,以塔为笔,以湖为砚,要后人崇尚文风、学风,写天地之大文章;

其四,提倡儒、释、道三教相融,修身养性,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

今天,我们从去除其封建糟粕、从积极的层面去挖掘合理的传统文化因素为我所用角度出发,通过“报本文化”,我们看到了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融合性和开放性,这从中也为我们传导着一种如何建设和谐文化的信息。

只有民族性的才是世界性的,只有真正体现地方性的特色文化,才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为此,我们通过对平湖文化渊源、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的调研,围绕“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总课题,理出两条建设性意见,以供领导作参考。

(一)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