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4274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虽然前面已经学过十几减9,掌握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在一节课上把十几减几的题目都学会,不容易。

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

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让学生交流哪一种方法好。

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学生善学、乐学。

为提高学生对“想加算减”的理解。

在深化“想加算减‘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他们通过上下两道加减相反的题目自己总结出这种算法的简便性,提高他们方法优化的意识。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启发的不到位,在组织教学方面还缺少经验。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3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两道、“练习三”13道习题。

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

“做一做”第1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

第2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

“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

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

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十分强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

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

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

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连续减”,此时,“破十减”或“连续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

因此,我们认为,教材只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来训练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的。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丰富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

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

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

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

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2.准确把握了“算法多样化”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

“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讨;

“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

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反思》一文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4

十几减9是在学习了9加几、10以内加减法、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第二册第一节课的内容就是十几减9,学生在新课之前对本内容也已经有所了解。

在课中学生共出现四种算法:

A、9+4=13,所以13-9=4;

B、10-9=11+3=4;

C、13-3=1010-6=4;

D、13-10=11+3=4。

这四种算法的出现与我课前预设基本吻合,第四种想法,我没想到学生也能想到。

但是这四种算法有多少学生能理解?

又有多少学生能主动去运用?

这才是我所关注的。

每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结合主题图来解释,如:

第二种算法可以这样理解:

小兔要买9个桃,一盒是10个,小猴便从盒子里拿出1个,让小兔连盒子一起带回家。

小猴就剩下盒子外面的3个与盒子里拿出来的1个,共4个。

这样叙述学生都能理解。

第四种算法算理略有不同,小猴给了小兔1盒桃,小兔退回多给的1个。

这样直观到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十几减9还有着特殊的规律,在练习环节安排学生找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与速度。

但在练习中,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计算的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表达,有的学生会算出结果,但不会表达自己的算法。

不足之处在于:

个别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有待练习课加强训练,弥补不足。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5

十几减5、4、3、2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基础上,这时学生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

与前面的十几减9、8、7相比,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绝大多数学生能将“破十法”自主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

教学中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时,关注平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虽然在回答中还有些不自信,但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种肯定,对我来说更是高兴。

这堂课我首先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先试着去算12-3=12-4=12-5=通过学生试做,再让孩子们同桌互相说说他是怎么算出来的?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班上说出来。

接着我让孩子独立完成11-5=11-4=11-3=8,看谁最快完成。

通过问题:

你有什么发现?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发现被减数没变,减数越小,结果就越大;

减数越大,结果就越小。

得到了课堂的生成。

课堂不足,发现孩子掌握破十法以后,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怎么会用其他的如:

看加想减,递减法等等。

从作业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能正确计算,但不能灵活计算,特别是学生相对喜欢用“想加算减”来计算,面对一个算式时,当他想不到相应的加法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6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我自己觉得。

因为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去获取。

我记得在新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指出: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级并没有金鱼这个教材中的教具,怎么办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枯燥的观察书上的画面,那样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我看到了班级中开得正艳的康乃馨,我决定用班级的花来当我本节课的教具。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班级的康乃馨开得怎么样啊?

上面开了多少朵花啊?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把自己能想得到的形容词似乎都用了个遍。

“同学们看看啊,有一些花开的真的很漂亮,可有一些花已经开败了,我们一起做一会园艺师,给他剪掉,好不好?

”在学生的异口同声中我们开始了剪枝活动。

伴随着学生的数数生,我们完成了本次的剪枝活动。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现在上面还剩了多少朵花呢?

”“5朵”学生又是异口同声说了出来。

“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随着通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把问题又抛给了他们。

在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听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其实本节课中我就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置了适当的情境,把计算蕴含在了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一方面能有效的技法学生的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体验到了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

孩子们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7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

但从学生的课堂作业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算题的错误率比较高,课后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

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

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

这些问题令我担忧,看来这堂课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也就是说交流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

我反问自己:

“让学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中教师该做些什么?

”看来,我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

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

我愣住了,我注意了教学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交流没有实效。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搜索我在学生交流时的“引导”,哦!

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

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真聪明!

”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

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

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

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

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

“没有聚集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梳理。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8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

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

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

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

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

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习,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9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提问“还有多少个?

”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例1展示的是“做减想加”、“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新知思维程序和方法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但是,本节课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中学生把注意力观注在”动”中,忘记了”思”,反而不利学生思维的开拓。

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才最有效?

都是我今后应该值得思索的。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算法多样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

算法多样化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以及后面的几节课,提倡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考,而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喜欢采用“破十法“。

什么是更好的方法?

还是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思维的方法为最好的。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自己学会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不会拘束于传统的单一逻辑思想。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

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1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作为这节课的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和情境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极大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以前在教学十几减几时,一般都是让学生摆小棒或圆片,让学生依次摆出13-8=?

13-7=?

13-6=?

大部分学生纯粹依赖小棒算得数,很多基础较差的孩子不会计算或者完全靠数小棒圆片来得出得数。

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离开了小棒计算错误率高,正确率低。

我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学生非常兴奋,激发了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法可以让花猫学得快?

”花猫是怎样很快算出答案的?

“老师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并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

其中一部分学生领悟了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脱口答出13-5=8的原因,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课堂辅导的力度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的加强课堂辅导。

因为这节课是计算课,还要加强计算的训练。

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整理整合计算方法,并对算法算理进行反复熟练。

多进行相关的十几减几的计算练习。

练习课时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十几减几的知识,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练习三”13道习题,选择了其中的10题做为练习。

先练习两组题目前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

第2组用填空的形式,复习“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

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十分强调),在此基础上兼顾“破十减”或“连续减”等其他方法。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练习题目很有开放性,学习素材很丰富,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

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

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即在多种方法出现后,教师在本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

简言之,“算法多样化”最后到“算法优化”,在这部分,学生把握得比较好。

在本节课练习课中,唯一比较遗憾的是,学生对十几减几的口算训练不够,学生口算速度和口算能力不够强。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2

《十几减9》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大致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主要是复习了9加几进位加法的口算和填括号里的未知数。

二、运用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结。

整节课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积极思考,兴趣较高,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学生在计算15-9时,一(3)班的孩子想出了:

从15里面一个一个地减去9,还剩6;

用破十法,10-9=1,1+5=6。

(头天晚上预习了的)。

而一

(2)班邓明东小朋友还想出了连减法:

15-5=10,10-4=6,当时,我是喜出望外,表扬了爱思考的他。

而“想加算减”的方法却没有学生想到,有的学生一节课上连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教学效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感觉老师牵的痕迹太重。

课后,我一直在思考: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是不是因为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时,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操作里,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是不是因为老师讲的太多,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而让学生失去了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思考再三,觉得有以下原因:

1、导入新课不新颖,练习题设计比较单调。

2、在备课过程中我过高估计了学生。

3、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时间太少。

4、教师的引导还不是很科学,到位。

我觉得自己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和努力:

一、复习铺垫部分需要夯实

虽然我在复习导入部分准备了一些9加几的练习题,但量还不够,应该出一道“一图四式”的题目,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强化

在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15-9”的算式后,我先用小棒演示15-9,学生很快发现15-9,要从5根小棒里拿出9根,不够拿了,这可怎么办呢?

在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我马上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探究算法。

在学生说出破十法的思路后,我用圆片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

我在这里强调了让学生说算理,其实,我漏掉了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理解“破十法”的教学环节。

正因为这一操作环节的忽略,而导致在“做一做”第1题的“用小棒摆一摆”中,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摆小棒。

一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强,有时候,空洞的“说一说”还不如扎实的“做一做”效果好。

所以还要在操作环节中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师说了算。

三、比较、优化教学方法

虽然新教材倡导引导学生发现多种计算方法,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但毕竟这是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得面面俱到还是有困难的。

所以,可以在学生提出的多种算法中,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比较,优化。

可以先把“破十法”让学生学扎实,再让学生学习“想加算减”的方法,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让学生在说算法时,引导学生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15-9,想:

个位上5减9不够减,先算10减9等于1,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