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4052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Word文件下载.docx

而“全球化”则是要把一个个独立的国家经济实体融合到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其结果将是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实体的瓦解和消失以及一个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

德雷认为在向一个全球整体经济的整合中,原有各国经济体系间的界限将会消失,每一个个体国家将丧失自己的经济独立性而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特定功能部门(HermanE.Daly1999)[2]。

按照德雷的解释,“世界经济全球化”即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即一个以某一地区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而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将会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和资源财富的分配;

各国经济都将被纳入到全球的整体经济当中去,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自己各自的功能,扮演着自己各自的角色。

在这里,“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全球范围内“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产生”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

[1] 

原文为:

“Globalizationrefersto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ofmanyformerlynationaleconomiesintooneglobaleconomy,mainlybyfreetradeandfreecapitalmobility,butalsobyeasyoruncontrolledmigration.”(HermanE.Daly1999)。

[2] 

参见原文:

“Internationalizationreferstotheincreasingimportanceofinternationaltrade,internationalrelations,treaties,alliances,etc.Inter-national,ofcourse,meansbetweenoramongnations.Thebasicunitremainsthenation,evenasrelationsamongnationsbecomeincreasinglynecessaryandimportant.Globalizationrefersto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ofmanyformerlynationaleconomiesintooneglobaleconomy,mainlybyfreetradeandfreecapitalmobility,butalsobyeasyoruncontrolledmigration.Itistheeffectiveerasureofnationalboundariesforeconomicpurposes.Internationaltrade(governedbycomparativeadvantage)becomesinterregionaltrade(governedbyabsoluteadvantage).…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logicallyimpliesnationaleconomicdisintegration.BydisintegrationIdonotmeanthattheproductiveplantofeachcountryisannihilated,butratherthatitspartsaretornoutoftheirnationalcontext(dis-integrated),inordertobere-integratedintothenewwhole,theglobalizedeconomy.

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

如果把“世界经济全球化”定义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即各国经济向一个全球整体经济体系的整和和纳入,并在整合过程中产生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分工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因为早在十六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中心国家就曾致力于建立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

这个体系在一次大战前已基本形成。

然而,体系形成中所产生出来的各种内部矛盾和利益冲突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将这个体系结束[1]。

在对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世界经济的整合程度还没有达到当年十九世纪末到一次大战前的水平(Ferguson.2005:

64,2006a,2006b;

Rodrik1997:

22;

Sakakibara2001:

1)。

沃勒斯坦在其1999年的文章中就提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新现象,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在500年前就已经开始(Wallerstein1999)。

虽然沃氏没有在此文章中就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但其上述观点在其三卷巨著《现代世界体系》中已依稀可见(沃勒斯坦著1998[1974,1980,1989])。

类似的表述同样可见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1982])[2],也可见与萨米尔·

阿明和贡德·

弗兰克等人的著作中(SamirAmin1974[1970],1977;

GunderFrank1978a,1978b)。

弗兰克在其后来的著作中虽然强调更多的是1500年后欧洲经济体系对早已存在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加入(Frank1993;

弗兰克2000[1998]),但在他1998年出版的ReOrient(即《白银资本》)中也曾明确地指出“全球性(远不止全球化)乃是至少自1500年以来整个世界的一种活生生的事实”(弗兰克2000[1998]:

451)[3]。

而萨米尔·

阿明则更是把今天的“全球化”与1492年以来的西方“帝国主义”直接联系起来(Amin1997,2001a:

6-24,2001b:

17-24)。

阿明是最早把“中心”与“边缘”概念引入到世界经济体系讨论中的学者,也是最早对世界经济体系中劳动分工,资本扩张,剩余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交换等予以特别关注和讨论的先驱学者之一。

早在其早期著作中,阿明就对世界体系中中心与边缘地区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及中心地区之富有和边缘地区之贫穷之间的因果关系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阿明认为认为从1492年起,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历过了两次大扩张,如今正在进入第三次大扩张。

他说“帝国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甚至不是它的最高阶段”,从一开始,也就是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一时刻起,帝国主义就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同行并进,水乳交融(Amin.2001a:

1,11)。

还有很多其他的学者也注意到了历史上的“全球化”现象。

由于其中很多学者并不是经济史学者,所以在讨论十六至十九世纪的全球化时,很多学者所讨论的常常是广义上的“全球化”,而不是全球化中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

虽然这些学者没有象前面沃勒斯坦,斯塔夫里阿诺斯,阿明和早期的弗兰克等人那样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上的全球化,但是他们都认为“全球化”并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后出现的新现象。

乔治·

瑞德森(GeorgeRaudzens)把1492年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把1500年到1788年间欧洲的军事和经济扩张称之为“帝国扩张时代的全球化”。

他认为在这一期间,全球化中的中心帝国先后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

英国的中心主导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强烈消弱,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完全被美国取代(Raudzens1999)。

乔福瑞·

古恩(GeoffreyGunn)把1500年到1800年间欧亚间的交流称之为“第一次全球化”,但主要讨论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Gunn2003)。

罗比·

罗伯森(RobbieRobertson)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全球化浪潮。

第一次兴起于1500年之后,但在十八世纪中变得踌躇蹒跚,主要集中在世界贸易网络的建立上;

第二次从1800年后开始,后销迹于二十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工业化推动力的获得上;

第三次浪潮衍生于1945后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新秩序,目前正在进行中,至于后果如何,还有待静观(Robertson2003:

4)。

而在博德和泰勒主编的著作Globalizati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全球化的历史视角)中,作者们则分别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世界经济从十六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由于海洋贸易,铁路修建,电话通讯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BordoandTaylor2003)。

还有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去年在美国出版,影响颇大的TheWorldisFlat(世界是平的)。

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过去几年中先后出版了两本在美国颇有影响的有关全球化的著作,TheLexusandtheOliveTree(雷克萨斯和橄榄树)和TheWorldIsFlat:

ABriefHistoryoftheTwenty-firstCentury(世界是平的:

二十一世纪简史)。

在他的新作TheWorldisFlat(世界是平的)中,弗里德曼把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

全球化1.0,从1492到1800年,是由国家扩张和资源竞争所推动的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2.0,从1800到2000年,是由国际大公司所推动的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3.0,从2000年到现在,是个人扩张的全球化时代(Friedman2005:

10-11)。

本文比较倾向于从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形成和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

根据沃勒斯坦,阿明等人对世界经济体系的论述和德雷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要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其关键内容是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劳动分工”,以及建立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

没有“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世界经济贸易合作不能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和各国间经济合作的加强,但国际贸易量增加和国家间经济联系加强的本身并不见得就是“经济全球化”。

在阿明,弗兰克和沃勒斯坦等人对1500年以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讨论中,他们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在一个中心地区的主导支配下,有等级,有中心,有边缘,有半边缘,有国际劳动分工,有不平等交换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Amin1974[1970],1976;

Frank1978a,1978b;

沃勒斯坦1998[1974,1980,1989])。

详述见第二节。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十五世纪末才开始。

他说“1500年以前的欧洲几乎一直是今日所谓的不发达地区。

西欧诸民族地处边缘地带,从那里窥视内地。

”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

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

”(参见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1982]:

3,562)。

[3] 

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弗兰克也曾强调和倾向于1492年后由欧洲推动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Frank1978a,1978b);

但是,在其后来的著作中,弗兰克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早在15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1500年后的欧洲不过是加入到早已存在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而已(参见Frank1993;

弗兰克2000[1998])。

然而,不管是在其早期还是后来的著作中,弗兰克一直都在强调近代西方的崛起是与新大陆的发现和1500年后世界经济体系市场下的劳动分工,不平等交换,和剩余积累的不平等分配有关。

三、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1

三、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

以“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本文认为从1500年到现在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全球化的整合。

第一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整合发生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其前提条件是欧洲造船技术对海洋交通障碍的突破,并由此带来的欧洲向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和经济扩张。

第一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西方的崛起;

其主要是靠坚船利炮的殖民手段所推动和实现的;

其特点是西方国家的经济殖民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最后是西方国家在世界资源分配,国际劳动产业分工中的胜利以及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

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其前提条件是苏东前共产主义制度解体和美苏冷战结束后西方市场对国际政治障碍的突破,并由此带来了西方资本和经济向前苏东国家和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的扩张和发展。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依然是由西方所主导和推动的;

其特点是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在自由贸易,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下的资本扩张,带来的将是新一轮的资本,资源,劳力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产生。

此次经济全球化到底是带来现有世界经济格局中原有等级的维持和加强——进一步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以及其在国际劳动分工和在世界资源和财富分配中的利益份额,还是将带来一个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体系的产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此次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手段和运行规则,以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反应和表现。

3.1.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从时间上看,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起始于十六世纪初,在新大陆发现后的西方海外扩张中开始;

终止于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结束。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开始之前,世界各地区虽有贸易交往,但彼此间互相独立,并不存在着以某一个地区为支配中心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但到一次大战前,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一个以西方为支配中心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已基本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从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区中崛起。

”而从“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

”到“1914时,欧洲已称霸全球。

…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

…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的空前统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1982]:

560-62)。

一战前,国际贸易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记录。

“世界贸易的价值从1851年的64,100万英磅上升到了1880年的302,400万英磅,1900年的402,500万英镑和1913年的784,000万英镑。

”(同上:

318)。

而当时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国家英国,每年“建造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新船只,出口它所生产的九分之七的棉布,三分之一的煤和四分之一的钢铁。

670)。

“到1914年时,英国在海外的投资已达40亿英镑,占其全部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法国的投资达450亿法郎,相当于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的投资达220至250亿马克,为其全部财富的十五分之一。

562)。

一些学者认为无论是在贸易额上,还是在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上,如今的世界经济整合程度都没有达到一战前的水平(Ferguson.2005:

凯恩斯在他的著作TheEconomicConsequenceofthePeace中曾经这样描述一战前夕英国伦敦居民的生活:

“躺在床上喝着早茶,伦敦居民可以通过电话,根据自己所需要的量,订购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产品,理所当然地期待着这些产品被及时地送到自己的门前。

同时,他还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用同样的办法把自己的财富投资于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自然资源和新型企业上去,不用费力,就可以分享未来的果实和好处。

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当然或者资料的推荐,购买任何一个大陆上任何一座城市的政府债卷。

如果他愿意的话,他还可以立即获得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不需要护照和各种官方手续,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去。

为了方便,他可以派他的仆人到附近的银行去取些贵金属,他也可以携带现金,然后到外国去,无需知道那里的宗教,语言和风俗。

如果他的上述行为受到了那怕一丁点儿的干涉,他都会感到惊讶,觉得受到了侵犯。

这段描述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其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主导优势地位以及这种地位给其国民所带来的舒适和自由的生活。

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先后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到法国,最后转移到英国。

一战前夕的世界经济体系毫无无疑是以英国为核心,以西欧诸国家和美国为中心区域的世界经济体系。

然而,由于这是一个有等级,国际资源财富不平等分配的体系,所以在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一直酝酿着尖锐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中心国家间因经济竞争和殖民地争夺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

其实,正是这个体系中中心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和对殖民地争夺的各种利益冲突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表面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起因是奥地利大公弗兰茨·

费迪南在萨哈热窝的被刺,而实际上,导致它爆发的真正原因源于第一次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中所产生的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曾将其归纳为下面四个方面:

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参见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1982]:

578-85)。

正是经济竞争和殖民地的争夺导致了欧洲列强间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如德奥意的“三国同盟”和俄法英的“三国协约”。

而欧洲中心国家对欧洲边缘国家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差距又刺激了欧洲诸从属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愿望。

正是这种欧洲边缘国家和欧洲中心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欧洲列强自己之间因利益冲突所形成的两大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但打破了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动摇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原有的等级结构。

英国的核心地位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冲击,并从此后开始衰落的;

而美国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一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明显放慢,国际贸易量大幅度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动摇了中心国家间的等级结构,但并没有解决中心国家间原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在苛刻的“凡尔赛条约”下,协约国对战败德国的利益瓜分反而使原来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变得更加激烈。

这些激化了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很快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和减缓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将自1492年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彻底埋葬。

二战后整个世界基本上被分为两大政治军事阵营。

从欧美大陆上看是“北约”和“华沙”的对峙;

从世界范围上看是“资本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阵营”的对峙。

在世界两大阵营政治军事的对峙中,两个阵营国家间的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

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和经济整合更是无从说起。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运动彻底结束。

3.2.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带给世界经济的变化

从15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学者认为1500年前的欧洲无论是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经济总量和产品的质量和数目上都不具有任何优势[2]。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达·

伽马找到从非洲通往印度的航道时,欧洲并没有什么产品可以同亚洲交换,一直到十八世纪早期,欧洲在同亚洲贸易中还以贵金属为他们的主要出口物[3]。

然而,到一次大战前夕时,欧洲中心国家已在技术,生产方式,经济总量和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并且统领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从人口分布上看,1500年前的欧洲人只局限在欧洲大陆,而到一次大战前,欧洲白人的足迹已遍布全世界,并且成为美洲大陆,澳洲大陆,和新西兰等国家的主要居住人口,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欧洲人后裔居住在部分非洲(如南非,津巴布韦等)地区。

从贸易和经济格局上看,1500年前的世界是多中心的,存在着多个贸易体系,而一战前的世界是单中心的,欧洲中心国家几乎控制和主导着全世界的贸易网。

到一战前夕,世界上绝大部分非欧洲地区都已成为欧洲中心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从属关系;

欧洲中心国家占据着世界经济产业链条的最高端,享受着世界资源和财富分配中的最大份额。

(参见表一)。

表一,1500年前到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3.2.1.贸易方式的变化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世界各地区间虽然存在着相当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往,但并不存在着一个由某一地区绝对控制垄断的全球海洋贸易体系,也不存在着一个由某一地区主导支配,有着直向隶属关系的全球经济体系。

1500年前的世界存在着三大海洋贸易体系:

1)以威尼斯和热内亚为中心的欧洲地中海贸易体系,2)从波斯湾到红海的印度洋贸易体系,3)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南海贸易体系(参见Abu-Lughod1989:

365;

弗兰克2000[1998]:

94;

Reid1990:

73)。

那时候的贸易主要是和平的多边贸易,虽然偶然间也有一些地区间的矛盾发生,但总体上大家是平等的;

各地商人彼此相互容忍,共同获利。

即使存在着某些商人对某些商品的贸易主宰地位,也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如由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对香料生意的主宰,威尼斯和热内亚商人在欧洲对东方奢侈品贸易的主宰。

1500年后,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国际贸易方式。

当葡萄牙人闯入印度洋的时候,葡萄牙人无须缔造贸易体系,因为那里的贸易体系早已存在,但是葡萄牙人,还有后来的荷兰人和英国人彻底改变了那里的贸易方式(Abu-Lughod1989:

361-2)。

随着欧洲的海外扩张,以往以和平自愿为主的多边贸易方式和商人被驱逐出外,取而代之是一种“贸易加抢劫”(trade-cum-plunder)的和一种靠军事武力维持的暴力垄断贸易方式。

而且这种“贸易加抢劫“的贸易方式从印度洋贸易扩展到后来所有新的海洋贸易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对直布罗陀海峡的军事封锁,葡萄牙人十六世纪对印度洋的军事控制和贸易垄断[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