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3729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通读全文13章,可分为几大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4、5、6、7、8。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4)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3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

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

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注释]

毁:

诽谤。

逾:

超越。

伤:

损伤。

多:

只,仅仅。

见:

表明。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

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

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

像这样,或不译。

其:

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译文】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

“这样做没有用啊!

仲尼是不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

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

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

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

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说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使中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

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第二则】:

【注释】“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

名作动,踩着台阶。

而:

表修饰斯:

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

安抚。

和:

团结协力。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

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

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

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如日月---不可逾敬仰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19第22》)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②。

“譬之宫墙③,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④,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⑤。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⑥!

【注释】①叔孙武叔:

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名州仇。

②子服景伯:

名何,鲁国大夫。

③宫:

房屋,住舍。

古代不论尊卑贵贱,住所都称“宫”。

到了秦代才专称帝王的住所为宫。

④仞(rè

n任):

古代长度,七尺(或说八尺)叫一仞。

⑤官:

本义是房舍,后来才引申为做官,官职。

这里用本义。

⑥宜:

适宜,相称,很自然。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

“子贡比孔子更贤能。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够到肩膀那么高,人们都能窥见房屋的美好。

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

能找到门进去的人或许还很少呢。

〔叔孙武叔〕老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

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

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

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

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释词①焉学:

学于焉。

②文武:

文王、武王。

③在人:

在民间。

④焉不学:

何处不学。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

孔子的学问是从何处学来的呢?

子贡回答说:

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布于世间。

有才德的人能把握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普通人则能掌握住末节的部分,世间其实无处看不到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啊。

因此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呢?

又何必需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第三则】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9第11》

【注释】喟然:

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

坚实深奥。

循循:

有次序。

诱:

引导。

博:

使……广博。

卓尔:

高大的样子。

末:

没有。

由:

途径、办法。

【译文】

颜渊感叹说:

“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

往前看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

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

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才德无与论比,崇拜之情淋漓尽致

(3)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

3,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第二课时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

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6第10》

12,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先进11第10》)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

”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

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

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

子恸矣!

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答: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

比如:

季康子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

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不可。

”门人厚葬之。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7第34》

5,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15第36》

6,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雍也6第28》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

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

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

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

末句自我表白:

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

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

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

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

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

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

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

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