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35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9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_精品文档.docx

2012年公务员考试冲刺班系列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精讲

第一讲哲学总论

1.哲学:

(1)概念: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世界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研究对象差别:

世界的普遍规律与具体特殊规律;其联系是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

(1)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也叫机械唯物主义。

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原,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客观精神产生了万事万物。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一第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6.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生产的阶级基础;(3)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它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第二讲唯物论

9.物质观

(1)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

(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2)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3)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0.运动

(1)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第二,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也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11.运动与相对静止第一,二者是对立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二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①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②事物外在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四,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绝对主义,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辨论。

12.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在内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客观性。

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13.时间和空间

(1)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其特点是一唯性、不可逆性;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其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3)时间、空间与特质运动的关系:

第一,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既没有脱离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

它们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把时、空看成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存在物是形而上学。

14.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5.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3)意识本质上产物。

(4)认为意识的主观特性是人脑的分泌物是庸俗唯物主义。

16.意识的能动作用

(1)是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表现:

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作用(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影响和调节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必须认识和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1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能动的反映世界,正确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③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决定识意是唯心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理论基础。

1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讲唯物辩证法

20.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条件性等特点。

2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识别新旧事物只能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途,而不能以出现的时间先后为标准。

(1)新事物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2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它揭示了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焦点。

25.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3)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6.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7.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根本原因,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第一位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是第二位原因;(3)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

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实行改变开放;既要反对不利用外部条件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也要反对夸大外因作用的全盘西化外因论。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或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物殊性是指每一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意义:

A.分析它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的基础,从而区分不同事物。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不等于基本矛盾);B.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1.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重点论是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3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3.质量互变规律

(1)质:

①质是一切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②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意义:

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划清事物的界线,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

(2)量:

①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②量和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③同一质可以有不同的量,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质。

(3)度:

①度是事物中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②在度的范围内,质和量处于统一状态,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发生质变。

在实践中要遵循适度原则,防直“过”和“不及”两种错误。

(3)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特点是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质变是事物的规定性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特点剧烈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过程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d.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4)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

A.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形式.量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单纯数量的增减及构成事物成分在空间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

(5)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A.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B.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这是指质变过程中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旧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消亡,这属于质变而不属于量变。

(6)意义:

A.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激变论,导致“左倾”冒险主义;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庸俗进化论,导致“右倾”保守主义和改良主义。

34.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新事物吸引旧事物的合理因素;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