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3455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第五模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

他也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人民日报《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材料二:

“德美育”体系的建构是实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如果说,德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基于两者深度交融而建构的“德美育”体系则能够引领时代新人达至心灵美善的至高境界。

“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

“德美育”体系在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价值及操作指导意义。

首先,在学理层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实效低下。

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

“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培育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落实基于生命美学的学校道德情感美育。

“德美育”体系具有时代使命:

首先,“德美育”体系基于生命本体论,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的心灵美善与博大胸怀来彰显其时代使命。

“德美育”体系强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炙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纯美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的完整人格。

“德美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一个更高境界、更大视域的生命成长体系。

这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美学境界,强调博大的胸怀、格局、视野,强调深层次的人性浸润及心灵自由。

其次,“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

此前,“德育美学”是德育与美育交叉学科的重要课程形态,其重心在于德育,目标是发掘德中之美。

当前,德育与美育的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德育美学”的学科任务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发掘,而应更加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

再次,“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将从外在的课程开发,上升至生命价值的自主美学建构,以及道德审美境界的内驱生成。

对于时代新人的学校培育及自主成长而言,“德美育”体系不再是外在规约,而是自主建构,是自身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及生命美学的主动追求。

(摘编自光明网《“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及其建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的说法,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

B.梁启超提出美育是“趣味教育”“拿趣味当目的的教育”,因而揭示出美育具有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

C.王国维既充分肯定了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同时也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D.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三位先驱借鉴西方,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施美育能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为此新时代更要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B.在时代新人的培育方面,或许德育可以为其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

C.“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来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

D.注重时代新人内在成长的“德美育”与注重发掘德中之美的“德育美学”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

3.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反映美育效果的一项是(3分)

A.“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闻于天子。

”(《汉书》)

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

C.“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

D.“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孝经》)

4.两则材料都在谈美育,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5.“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推进“德美育”体系建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葛覃

孙犁①

他名叫葛覃。

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

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

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

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

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

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

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

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

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

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

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

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

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

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

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

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

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

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

我喊了一声:

“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

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

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

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

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

人很老实,人缘也好。

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

他说:

“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

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

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

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

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

“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

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

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

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

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

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

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

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

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

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

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

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

至于凡俗,更无论矣。

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

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

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

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

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

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

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①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

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

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意味隽永。

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B.葛覃下乡很彻底,在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默默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却毫无名气,小说刻画出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C.作者偶遇葛覃时,发现他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打水,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D.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后来就基本不再写诗了,是因为教学生读书是务实的事情,这种变化是他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小说中景物描写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

B.主人公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

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C.《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特点。

D.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国家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

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8.文本二中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

9.有人说,读《葛覃》“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

请从这两个角度简析文本一的艺术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

“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

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

”侍臣曰:

“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

”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

上曰:

“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

“贪浊奈何?

”杨士奇对曰:

“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

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杨荣曰:

“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

”上即顾荣问:

“今日贪者谁甚?

”对曰:

“莫甚刘观。

”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现去谁代观者士奇曰:

“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

”荣曰:

“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

”上喜曰:

“顾佐乃能如是!

”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

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

“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

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

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

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

“此汉渔阳郡也。

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

”又进者老谕曰:

“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

“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

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

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

”薄顿首谢:

“臣不敢忘报。

“直箴朕过,报朕多矣。

”薄又顿首谢曰:

“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

”上曰:

“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仁宜致治》)

赞曰: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

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

本纪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

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

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

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

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

明宣宗告诚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

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

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2)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注)①使君:

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

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

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

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

1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在《荀子·

劝学》一文中,他以自身经验为基础,指出“_______,________”,即空想不如学习。

(2)杜甫在《登高》中化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这样旷远宏阔、沉郁悲凉的对句,让人不禁赞叹诗人笔力之刚健。

(3)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古诗文中,“沧海”这一意象甚多,比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再比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

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

《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

《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____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

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____。

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

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____的结果。

唐诗之美,美在词语。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斑驳陆离乐不可言兼而有之厚积薄发

B.光怪陆离乐不可言兼收并蓄博观约取

C.光怪陆离其乐无穷兼收并蓄厚积薄发

D.班驳陆离其乐无穷兼而有之博观约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C.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

①。

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

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

日置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

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这两次地震所在地都有详细的GPS数据。

日置发现,在这两场地震发生前至少30分钟,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

地震越大,②。

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O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

所以说,电子信号③,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又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

B.他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的情况

C.又另外发生了两次大地震

D.另外两次大地震又引起了他的注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入“更团结”,这不仅使奥林匹克格言有了新的呈现形式,也融入了新的价值理念。

“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超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

加入“更团结”,反映了时代大势,也反映出人类共同的心愿。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

“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团结一致,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这些挑战。

以上内容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