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3115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9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解题思路

以上土壤类型在我国分别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南、南方水稻种植区和气候干旱严寒地区。

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水分充足,植被丰富,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

但与华南相比,东北地区年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更多。

干旱严寒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

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

故本题选A。

2.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壤的形成过程的了解: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滋生苔藓类生物并进一步促进风化→苔藓类生物提供少量有机质→岩石表面形成“年幼”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提供更多有机质并使土层更深厚→形成成熟土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多关注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而忽略生物对岩石的风化并促进土壤的形成。

本题旨在提醒学生重视该知识点,重视地理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

另外,本考点直接来源于课本,也引导教师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解读。

C

岩石表面;

“年幼”土壤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

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一定有机质,发育为“年幼”土壤。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按照各地区域发展差异将国家划分为四大地区。

完成3、4题。

3.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了解,试题难度较小。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我国各区域的发展差异,包括如何划分四大地区、为什么这样划分、差异的具体表现、形成差异的原因、如何发挥各地区的自身优势缩小差距,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各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等。

建议教师在试题分析时在以上方面进行分析拓展。

城市化水平;

最高

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根据教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地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要显著地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同类城市。

4.属于我国四大地区划分依据的是

A.人口数量 

B.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 

D.经济基础

本题来源于课本,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记住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各地区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联系的前提,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也必定是对区域经济联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D

四大地区;

划分依据

按照各地区域发展差异划分

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我国的四大地区是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划分的,主要反映的是全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

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热量条件也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并非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

故选D。

5.按照积温差异可将地球划分为多个温度带。

全球变暖会造成南界向北移动的温度带有

A.北半球热带 

B.北半球寒带 

C.南半球热带 

D.南半球寒带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常见的设问方式是“全球变暖会造成北界北移的温度带有”,本题从不同角度设问,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从最新数据上来看,全球变暖问题已非常明显:

2018年2月末,北极地区本应是一年中最冷时刻,出现了史上最高温,达到2℃,高出正常温度30℃;

2018年7月,北极圈部分地区气温超过30℃,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生物生存环境的最大威胁之一。

命制本题其意图不在于做出试题本身,而是希望能通过试题引起我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足够重视,并能够例举相关数据或实例加以说明——该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课本或新闻之上,而是很可能对我们今后每一个人都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并借此呼吁每一位师生都能共同参与到保护地球环境的实际行动之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多例举与之相关的图文材料,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过去与现在,了解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并能说出其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所能做到的应对措施。

B

全球变暖;

温度带南界北移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造成全球热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缩小,因此北半球热带的北界向北移动(南界为赤道,故南界不变),南半球热带的南界向南扩展;

北半球寒带范围缩小,故南界向北移动;

南半球寒带范围缩小,南界向南移动。

因此本题选B。

浙江省某同学去澳大利亚旅游,右图为澳大利亚局部简图,完成6、7题。

6.沿图示旅游线路自然景观有显著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本题以澳大利亚旅游线路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

以旅游线路创设情境,使材料更加贴近生活。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是学考、选考中常见的考点,本题旨在提醒学生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学习。

另外,学生在学习地域分异规律是可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沿经线方向自然带发生的改变,主导因素就一定是热量。

地域分异规律与地理环境差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规律原理,一个是表现。

本题可以让部分学生暴露出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再通过学习进行纠正。

同时也提醒老师们在讲授相关内容时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可从深度和广度等多方面进行挖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讲授地理原理。

图示旅游线路

澳大利亚局部图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的基本原理

图示线路沿线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变化不明显。

该旅游线路由沿海城镇进入内陆沙漠地区,水分缺乏是形成图示沙漠的最主要原因,故选B。

7.图示洋流是

A.暖流,向北流 

B.暖流,向南流 

C.寒流,向北流 

D.寒流,向南流

本题考查学生对洋流的性质、分布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常见的题型是在图中给出洋流流向,再问洋流的性质,本题在此基础上略微增加了难度,只给出洋流的大致路径,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洋流所在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其流向和性质,这需要调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洋流形成原理等相关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

图示洋流

印度洋及澳大利亚局部图;

洋流路径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

图示洋流位于中低纬度,澳大利亚以西。

其北部的赤道以南海域受东南信风控制,形成自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使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域水位偏低。

故南部海水向北流动形成寒流,本题选C。

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

该卫星将保障年底登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通讯,且附带探测月球背面的功能。

下图为“鹊桥”运行示意图。

完成8、9题。

8.“鹊桥”中继卫星正常运行后

A.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探测月球 

B.位于地心与月心的延长线上

C.与日地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D.与地球的通讯或受磁暴影响

本题以“鹊桥”中继卫星的发射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天体系统、太阳活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以“鹊桥”卫星为背景,一方面可以引导师生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关注地理时事热点,关注生活,课堂材料不局限于课本;

另一方面通过图片表达出该卫星的运行轨道,考查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2018.4浙江选考卷第25题考点类似。

中继卫星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保障“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时与地球之间的正常通信,如果中继卫星位于地月延长线上,则会导致通信受阻;

另外,无线电短波通讯也可能会受到太阳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故设置了BD选项。

建议教师在分析试题时不仅仅从图文材料中找出答案,更需要说出“鹊桥”的轨道为什么这样设置,从原因上进行分析。

注意关注如下思维链:

“为什么要发射鹊桥?

”→“轨道为什么是这样?

”→“有了鹊桥是否就高枕无忧了?

”→“该卫星还能做什么?

”等。

正常运行

月球及“鹊桥”运行轨道、“鹊桥”卫星基本功能

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天体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没有探测地理事物的能力。

探测月球主要是通过收集月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来获取月表地物的影像等数据,需借助遥感技术,A选项错误;

据图可知,“鹊桥”卫星处于运行轨道上时,不在地月的延长线上,且不能在其延长线上——月球会阻挡卫星与地球间的通信,B选项错误;

“鹊桥”卫星正常运行后会随月球一起围绕地球公转,因此其与日地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C选项错误;

“鹊桥”卫星利用无线电短波与地球联系。

当太阳活动频繁时,电离层受干扰形成磁暴,可能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本题选D。

9.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来源于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

A.侵蚀和搬运作用弱 

B.搬运和沉积作用强

C.风化和侵蚀作用弱 

D.沉积和内力作用强

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是必修一中的主干知识、试卷中的常见考点,以月球为背景材料,角度新颖,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月球尘埃比较尖锐会附着在宇航服上带入航天器内,从而极大地威胁宇航员的身体健康。

本题用地球上的尘埃与月球上的尘埃作对比,首先需要学生对月球表面的地理环境有一定了解,还需要理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涉及知识点较多,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本题从考点上看考查的是“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但实际上是天体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在自然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需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选取实例让学生多思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尖锐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更尖锐,说明月球上的外力对尘埃的侵蚀作用较小;

搬运作用弱,对尘埃的磨蚀少。

月球体积、质量较小,不能形成较厚的大气层,故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力侵蚀弱;

无固态、液态水,无流水、冰川、海浪侵蚀;

沉积和内力作用对尘埃的尖锐程度不构成明显影响。

故选A。

绍兴市柯桥区是全国纺织生产能力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

近年来,柯桥政府将区内的印染厂逐渐搬迁至滨海工业区。

右图为绍兴市局部地区简图。

完成10、11题。

10.柯桥区吸引大量印染厂进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集聚 

B.地价 

C.水运 

D.技术

本题以柯桥区印染厂布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工业的区位因素是必修二中的核心考点,几乎是地理选考卷中的必考内容,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可能出现。

运输、土地、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在近几次浙江选考卷中,集聚因素也多次作为考点出现,如2018.4、2017.11、2016.4等。

本题也以集聚为考点,目的是为了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重视集聚对工业布局的重要影响、集聚的作用等。

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集聚因素在部分产业活动中的影响力有下降的趋势,这种产业活动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以补充说明。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本题讨论的空间范围是柯桥区,设问指向是其作为一个整体吸引印染厂的影响因素。

柯桥区;

印染厂进驻;

影响因素

柯桥区纺织工业概况

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柯桥区是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基地,纺织厂与印染厂之间有紧密的投入-产出联系,印染厂靠近纺织厂有利于降低成本、加强协作,故大量印染厂在柯桥区布局。

集聚即是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A正确;

柯桥区与周边及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地价并无明显优势,B错误;

区内印染厂搬迁至滨海工业区之前,并非全部靠近河流分布,C错误;

材料中也并未说明柯桥区印染技术有优势,D错误。

11.柯桥区调整印染厂布局的积极影响有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增加农业用地③推动城市郊区化④减少工业污染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传统工业布局的调整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过去一些传统工业强市发展速度减缓,原有的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促使工业企业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式,走“低排放、高效益”之路,本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以绍兴市柯桥区印染厂集体搬迁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指导实践,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布局的调整并不一定仅仅是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还有这种调整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我们需要考量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此题的空间范围仍然是柯桥区,设问指向是将柯桥区原来相对分散的印染厂集中到工业区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调整印染厂布局;

积极影响

印染厂搬迁的迁出地和迁入地

印染厂搬迁至滨海工业区后,有利于迁出地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等,①正确;

柯桥区地处长三角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化速度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往往占用大量农业用地,使农业用地减少,②错误;

城市郊区化又称为逆城市化,是由于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导致人口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而柯桥区印染厂搬迁属于工业布局调整,与城市郊区化原因不同、结果不同,③错误;

工业集聚在滨海工业区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减少工业污染。

故本题选B。

我国人社部表示:

将适时出台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下图为我国2012-2017年人口增量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

A.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 

B.总数超过人口警戒线

C.15-59岁人口比重降低 

D.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本题考查方式较为常规。

我国当前处于人口增长的转型期——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青壮年人口比重开始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并由此产生了诸如城乡居民养老、部分行业劳动力缺乏等衍生问题。

在此人口形势下,国家开始调整人口政策(不仅仅是“单独二胎”和“全面二孩”政策),本题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命制出来的,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特点。

最初的命题思路是与人口迁移相结合,考乡村居民的养老问题面临的困难、原因及解决措施等,但试题难度会偏大。

之后将设问的难度降下来(养老问题降低难度并放在下一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当前人口形势的了解情况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题也引导教师在介绍我国当前人口现状时,可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链:

人口增长过快→计划生育→出生率降低→青少年比例下降、老龄化凸显→对家庭(个人养老问题、青壮年负担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等)、对社会(社会养老问题、劳动力缺乏问题)→生育政策调整、养老制度调整、退休年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今后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等,帮助学生理解。

当前我国

2012-2017年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增长状况统计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

由图可知,2012-2017年我国0-14岁人口略有增加,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且增量远大于少年儿童,由此反映出的我国当前人口出生率偏低、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增长速度较慢,A错误;

图中未反映人口警戒线相关信息,B错误;

人口增量为正值的年龄段增加的人口数大于人口增量为负值的年龄段减少的人口数,即人口总数上升,D错误;

15-59岁人口数量减少,总人口数量增加,故15-59岁人口比重降低,本题选C。

13.我国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

A.缓解人口老龄化B.增加青壮年人口

C.推进养老产业发展D.降低社会养老负担

考查学生对国家与人口相关政策的理解。

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是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延迟退休就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本题设置了A这个干扰项目的就是要暴露出这部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并进行纠正。

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不能降低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能增加青壮年人口数量,A、B错误;

退休年龄延迟后,老年人工作时间延长,闲暇时间缩短,不利于养老产业发展,C错误;

支付养老金的时间推迟,可降低社会养老负担,故选D。

下图为美国西部沿40°

N纬线的地形剖面及降水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输送水汽至图示区域的风主要是来自

A.北冰洋的东北风 

B.大西洋的东南风C.太平洋的西北风 

D.太平洋的西南风

今年6月份以来,美国中西部农业主产区出现连续暴雨天气,引发洪水,影响农业生产活动。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争端逐渐升温,针对美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输美的多种商品加征关税,严重侵犯我国合法权益的做法,我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及其它部分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本题组即是在此背景下推出的。

本题选取《世界自然地理地图集》中“科迪勒拉山系降水量与地形关系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难度略大于学考要求。

原本只是想考查美国西部降水的水汽主要源地,后来为略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设问中加入了对风向的考查,要求学生能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得出正确答案。

图示区域;

水汽输送

美国西部地理位置;

部分区域地形剖面图、降水量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解题思路:

图示区域纬度40°

N,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长,多西南风;

位于美国西部,盛行西风从太平洋输送大量水汽至图示区域形成降水。

15.大盆地的农业带是

A.乳畜带 

B.玉米带C.畜牧和灌溉农业带D.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地区专门化。

为什么要专门化?

具备哪些条件可以实现地区专门化?

专门化有何优点?

有没有缺点?

这些都是课堂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种命题思路。

本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大盆地的地形和降水等信息来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死记硬背,从地理环境中找原因,运用地理原理推结果。

另外,本题还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考查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在我国(或我国某局部区域)实现的可行性,以及对一、二、三产业的影响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结合我国当前的土地流转、鼓励农业机械化等政策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支持当前的农业相关政策,乃至今后走向相关工作岗位时指导生产实践。

大盆地;

农业带

大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降水量

美国农业带分布情况

由图可知,图示大盆地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气候干旱,水分不足,农业生产多需要引水灌溉;

大盆地地势较高且相对平坦,受西侧山脉阻挡,年降水总量少于500mm,多草原植被,可发展畜牧业。

C选项正确。

生态效率取决于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江西省2001-2010年生态效率变化轨迹图。

完成16、17题。

16.江西省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严寒潮湿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

D.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对中国局部区域的认知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能判断出江西省的大体位置,再根据位置判断气候特征,难度较低。

江西;

气候特征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江西省地处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江西省纬度较低,夏季高温,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较多;

北部山地可阻挡冬季风南下,冬季温暖,同时受离岸的冬季风控制,降水较少。

17.图示期间,促进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增强B.自然资源的消耗总量减少

C.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增多D.治污与废物利用同步增强

改革开放数十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资源利用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只重经济、忽略环境,只看短期成果,缺乏长远眼光,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因此新形势下必须转变发展模式。

近年来循环经济在各地得到长足发展,成功经验不胜枚举,本题即以江西省生态效率变化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

循环经济应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重复利用、废弃物再循环,其主要目的就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

然而,从传统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渡。

此题就是借助江西省向循环经济转变初期主要重视污染治理的情境而命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忽略过渡的过程和材料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加强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循环经济是今后我国乃至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