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3033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市滨海科教创新区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报告Word下载.docx

非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4.2%,低于过去十年5.3%的平均增速。

各类化石燃料及核能的全球消费增速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从区域来看,除非洲以外的全球其它地区的增速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石油仍是全球主导性燃料,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3.1%,但石油所占份额已连续13年出现下滑,其目前份额是BP自1965年开始有一次能源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2.2%,低于2.7%的历史平均水平。

2012年,煤炭消费增长2.5%,远低于过去十年4.4%的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煤炭仍是化石燃料中消费增速最快的能源种类。

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0.8%升至2.4%。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4.7%,为历史最高水平。

2、世界能源消费趋势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预测:

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达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将达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

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

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而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为各国的焦点。

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整体能源消费量要从目前的8%提高到10%,2020年达到15%,到时我国将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3、全球新能源利用潜力分析

资料显示,全球新能源资源潜力巨大,但目前因成本及技术因素使得其利用率还比较低。

水能、生物质能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

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由于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

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垃圾能尚处于最初级阶段,距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表2-1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 

单位:

1015焦耳/年

能源种类

技术潜能

理论潜能

地热能

5,000

140,000,000

太阳能

1,600

3,900,000

风能

600

6,000

生物质能

>

250

2,900

水能

50

150

海洋能

10

7,400

总计

7,500

143,000,000

4、全球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各国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都对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给予极大的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

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升温。

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

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其开发利用增长率远高于常规能源。

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总的比例将达30%,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受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和中产阶级膨胀推动,我国能源消耗费已经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1%。

尽管我国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煤炭仍是我国的最大能源。

过去十年中国能源消费增幅超过150%,推动因素为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中国是全球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1%,人均能源消费却很低,能源使用效率不高。

中国工业占GDP将近50%,使用了近70%的能源。

煤炭占全部能源供应的70%,第二大能源来源为石油,只占18%。

过去十年中国煤炭消费增长200%,十年来煤炭产量增加不止一倍。

我国近50%的原油依靠进口,能源安全和外交政策受到重大影响。

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但安哥拉日益成为主要进口国。

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构成中占比很小,但2007年中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

页岩气开发处于早期阶段,但潜力巨大。

我国一直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竭力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2011年中国成为可再生能源规模最大的国家,装机容量133吉瓦,美国只有94吉瓦。

尽管中国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但煤炭能源绝对规模庞大,未来仍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

由于中国中产阶级持续扩大和人均能源使用仍然低下,中国能源消费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将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5%。

2、我国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

1)太阳能光电利用

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

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并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

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技术的战略储备,建设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

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2)太阳能热利用

在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

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

到201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3000万吨标准煤。

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3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

3)地热能利用

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和土壤中吸收了太阳进入地球的相当的辐射能量,并且温度一般都十分稳定。

积极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

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浅层地热能进行建筑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

到201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

第二节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分析

一、产业政策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第一类鼓励类第五项“新能源”类第10条“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的产业政策。

本项目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将“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中的“地热能利用”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技术:

高温地热能发电和地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包括:

地热采暖,地热工业加工,地热供热水,地热养殖、种植,地热洗浴、医疗等;

以及利用地源热泵实现采暖、空调的技术。

二、发展规划分析

1、符合国家发展规划要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

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

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

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纲要还提出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资源。

当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实现2015年和202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和15%的目标,我国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培育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表2-2“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主要指标

内容

利用规模

年产能量

折标准煤/年

数量

单位

一、发电

39400

万千瓦

12030

亿千万时

39000

1、水电

26000

9100

29580

2、并网风电

10000

1900

6180

3、生物能发电

2100

810

4、生物质发电

1300

780

2430

农林生物质发电

800

480

1500

沼气发电

200

120

370

垃圾发电

300

180

560

二、供气

220

亿立方米

1750

1、沼气用户

5000

万户

215

1700

2、工业有机废水沼气

1000

5

三、供热制冷

6050

1、太阳能热水器

40000

万平方米

4550

2、太阳灶

万台

3、地热能热利用

供热制冷

58000

供热水

四、燃料

1、生物质成型燃料

万吨

500

2、生物燃料乙醇

400

350

3、生物柴油

100

47800

《2013-2017年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预计将完成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面积3.5亿平方米左右,届时整个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市场规模总计将超过700亿元。

能源局等4部委发布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指导意见〔2013〕48号指出:

到2015年,基本查清全国地热能资源情况和分布特点,建立国家地热能资源数据和信息服务体系。

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体系。

2、符合潍坊市发展规划要求

《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依托潍坊市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四大领域,打造新能源产业链。

风能,发挥我市机械加工、电子等相关产业优势,研发生产风力发电机组系列产品及配套零部件,做大做强风电设备制造业。

太阳能,重点抓好晶体硅、薄膜、太阳能热等太阳能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太阳能产业发展。

地热能,大力发展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装备及风能、光能、地热能互补技术及装备,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支持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优势,形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示范基地。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将面临较大突破,不管是产业还是市场环境将日渐成熟,产业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需要重新审视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主动出击,密切关注国家新能源战略方向,仔细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十二五”新能源产业规划研究与制定,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即:

抢位发展、本位发展、换位发展、定位发展。

第三节节能减排

一、节能减排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所称节约能源(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其中,技术上可行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实现;

经济上合理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投入产出比;

环境可以接受是指节能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指标要达到环保要求;

社会可以接受是指不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效就是要降低能源的损失与浪费。

节能包括减少浪费和增加回收两个部份。

减少浪费:

加强对用能的质量和数量的管理,优化用能结构,减少物流损失,能源介质的无谓排放等。

增加回收:

大力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包括余压、余热、余能和煤气等)。

二、当前形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

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加强节能能力建设。

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中指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

“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

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三、节能方法

节能包括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

直接节能:

减量化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单位能耗。

技术进步是直接节能的主要动力。

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会产生较好的节能效果。

降低产品单位能耗也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间接节能:

是指通过调整生产工艺结构,优化工艺流程,减少生产中间环节、提高产品性能和寿命措施均有节能效果。

间接节能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实现企业现代管理,到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内容。

进口高能耗产品,也有间接节能效果。

四、工作重点

国家发改委2013年8月9日表示,为确保实现今年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并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国家将重点从八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

1、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宏观指导,做好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加强预警调控,定期发布各地区节能指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2、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把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关,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3、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和节能能力建设等节能重点工程;

4、在重点领域节能方面,将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活动;

5、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以解决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大气、水、重金属等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切实加大治理力度;

6、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

7、继续加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

8、着力增强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五、实施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

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

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6、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7、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组织好每年一度的中国节能宣传周、中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9、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将率先垂范。

中央国家机关将率先更换节能灯。

第三章地源热泵应用

第一节地源热泵简介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问题都很严重。

随着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能源需求将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冬季采暖便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采暖设备在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成为全世界研究的课题。

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商用、民用及其他公用建筑空调系统均采用了空气源热泵作为供暖空调的主要设备,相比其他而言,空气源热泵工程相对简单,造价成本要低。

它以室外空气作为其低位热源,但是由于室外空气温度随气候变化而改变,空气源热泵无法满足北方冬季采暖要求。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理性的热源形式来取代空气源热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北方冬季采暖需求。

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和土壤温度一般都十分稳定,是一种理想的热源形式,具备运行稳定、节能性和环保性等特点。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设备。

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主要分三部分:

室外地能换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和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

冬季为用户供热时,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从水源和土壤中提取低品位热能,通过电能驱动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主机(热泵)“泵”送到高温热源,以空气或水作为载冷剂提升温度后送到建筑物中满足用户供热需求。

夏季为用户供冷时,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将用户室内的余热通过水源中央空调主机(制冷)转移到水源水和土壤中,由于水源和土壤温度低,所以可以高效地带走热量,以满足用户制冷需求。

第二节地源热泵市场情况

近十几年来,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北美及中、北欧等国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来,中国的地源热泵市场也日趋活跃,使该项技术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有效的供热和供冷空调技术。

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5.08亿千瓦,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约为2.2×

108千瓦,相当于其43%,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相当于1.5×

1012千瓦,浅层地能的应用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如果全国每年在1亿平方米建筑中推广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空调,则每个采暖季可替代374万吨左右标煤,或25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削减约6.4万吨氮氧化物、933万吨二氧化碳、约16万吨颗粒物的排放。

建设部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推广浅层地热能使其使用面积达到2.4亿平方米。

由以上分析,可以预计中国的地源热泵市场前景广阔。

2005年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利用;

2006年国家颁布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又明确表示,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2006年财政部、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范了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

2007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

2009年国家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1年8月,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潍坊市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应用示范城市之一,且获得8000万元资金补助,这由此拉开了我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序幕。

潍坊市高度重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强领导推动。

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市建设、财政、规划、市政、发改、经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

抽调有关单位业务骨干,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低碳城市建设中具体的技术指导、项目评审、质量监管和专项验收等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