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5篇Word格式.docx
《脱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5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5篇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户深度贫困户2.94亩土折资1.9万元,入股9.5股。
种植场承诺一年期满决算一次,土地收益起码保足租金底线,盈余按股分红。
应发展趋势,种植场扩张主业规模。
再流转6户贫困户的12亩田(地),其中深度贫困户的土地为5.5亩。
目前,预计每年年底为该村深度贫困户分红24612.3元。
同时,每人每天的务工工资为60元,土地的租金为每亩350元,贫困户的收益十分可观。
“官小事多,权小责大,以苦为甘,苦尽甘来“。
相信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只要踏实肯干,无怨无悔,一定可以携手百姓实现致富梦!
【篇二】
xx,女,群众,汉族,大专文化,现任涪陵区马武镇扶贫专干。
在涪陵区马武镇,人们提起扶贫专干xx的名字都会竖起拇指,都亲切地叫她陈专员。
八年来,她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为山区贫困农民搭建起通往致富路的金色桥梁。
一、扶贫专员,责任重入泰山
2019年1月,因工作需要,xx调到马武镇农业服务中心从事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多年在扶贫开发事业上的巨大持续投入,也许很多地方很多农户仍然在贫困线上徘徊,特别是那些基础条件差的贫困地区,仅凭个人力量很难步入小康生活。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她深知肩上责任重如泰山。
为尽快掌握全镇扶贫工作总体情况,她深入村社,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入户调查走访,摸清了18个村(居)852贫困户2909人的村情和户情,对全镇扶贫工作如数家珍。
她是一个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人,由于和她一说话总免不了谈起那个贫困村项目怎么样?
某某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不知道完成了没有等话题,同事和村社干部就给她取了一个扶贫专员的绰号—陈专员。
二、真帮实扶,情系扶贫脱贫
马武镇外坝村2组村民李建华是榨菜种植和半成品加工大户,拥有一口200立方米的榨菜池,一次能腌制200吨榨菜,一池榨菜加工出售后收入可达80000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但在两年前,李建华还是个靠天吃饭的庄稼汉,一年五六千元的收入,让这个家庭过得紧巴巴的。
2019年外坝村启动整村脱贫项目。
在xx的鼓励下,李建华开始种植榨菜,并发展半成品加工,当年就尝到了甜头。
2019年,他流转土地150亩,大规模种植榨菜和半成品加工,榨菜池扩大到200立方米。
在发展中,李建华遇到了资金难题。
xx获悉后,多次帮他协调贷款事项,最终帮他解决了资金问题。
“要不是陈专员帮我解决了资金问题,我们一家哪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李建华朴实的话语充满了对xx的感激。
三、用心坚守,书写扶贫答卷
“在全市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是涪陵区对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能否如期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是对全区所有扶贫干部能力、素质、决心的一次全面检验。
这份答卷能否交得出,能否交得好,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
”她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去。
和马武镇广大党员干部一道,扎扎实实的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这半年多时间里,她多次深入18个村具体指导,19次深入结对帮扶的6户贫困户家中,帮助他们制定脱贫方案,指导产业发展给他们送去关怀和希望。
“全镇先后召开了脱贫摘帽动员会、推进会、研讨会121次,悬挂固定标语80幅,完成宣传专刊8版,编发脱贫摘帽简报20期、工作通报22期,广播稿8期,上报信息125条,涪陵电视台、巴渝都市报播发新闻稿件42条,拓改村道路8条23.51公里;
整治社道路18条50.6公里;
硬化平桥村村道1条3公里;
硬化3个村人行便道93条29.23公里;
新建日处理1500立方的太和集中供水工程,安装供水主管和入户支管120公里,解决5个村2714户9500人的人饮安全;
从八方碑水厂扩网安装平桥村管网18公里解决178户856人的人饮安全工程;
新整治碑记村渠堰3.7公里,覆盖6个社近1000亩的农灌。
贫困村支柱产业发展迅速,新发展金荞麦为主的中药材450亩、蔬菜种植300亩、香菜450亩、花椒600亩、李子200亩、稻田、山坪塘养鱼60亩、蚕农55户养蚕15张,为384贫困户送去鸡苗1.1万余只,为贫困村脱贫奠定了长效基础。
马武镇3个新时期贫困村销号、全镇852户2909人贫困户脱贫。
”xx谈起这些简单的数字一脸淡然,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这些数字,她付出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经过市上考核验收,马武镇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向区委区政府、马武镇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做好扶贫攻坚工作,该同志基本上不分白天黑夜,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5+2,白+黑,都处于工作状态,心里只想到了工作,连父母、子女、家庭都顾不上了。
”她心里对家庭充满了愧疚,但总放不下那份扶贫情结。
乡镇的扶贫专干都是兼职,不但要做好扶贫份内的事,还要负责部门其他方面的工作。
长期都要在村上负责扶贫项目实施,在农户家中进进出出,是个人见人躲的苦差事。
涪陵区24个涉农乡镇街道的扶贫专干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少有能在此岗位坚持3年以上的。
xx是涪陵区唯一在扶贫专干岗位上干了9年的干部:
扶贫是行善积德的大事,她喜欢别人叫她陈专员!
【篇三】
6月22日一大早,秀山县钟灵镇凯堡村的千亩茶山就热闹起来,建卡贫困户xx又哼着小调上山采茶了。
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采茶场景,xx心想,只要有“小陈”这个“靠山”在,他家今年脱贫的“底气”更足了。
“小陈”并不小,现年38岁,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名叫xx。
不过,当他还是24岁时,就与当时极为贫困的凯堡村“结缘”,动员村民开荒山种茶叶、办企业创品牌,让凯堡村快速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因此,“小陈”成了村民对他的爱称。
如今,“小陈”来凯堡村14年了,已不是当初那个年轻的小伙,思念故乡的情绪也越来越浓。
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要在这个“第二故乡”大干一场。
这不,他最近摸索出一种“基地+大户,大户+贫困户”扶贫模式,要帮凯堡村xx等3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还要将这个扶贫模式推广至全镇乃至全县。
拗不过当地干群,“小陈”留在大山创业
凯堡村距离秀山县城20公里,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邻,幅员面积24.3平方公里,668户、2484人。
因为地处偏远深山、交通环境恶劣、群众观念落后等原因,凯堡村长年都带着顶特困村的帽子。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凯堡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又无力搞生产,撂荒土地比比皆是。
凯堡村村主任秦显忠告诉记者:
“那时,山里人想致富,找不到出路。
可怎样能致富,又没有思路。
”
凯堡村的“转机”,就来自“小陈”。
2019年,在钟灵镇政府的大力邀请下,xx随朋友从福建省赶来考察投资项目。
当时,xx被钟灵镇的贫困面貌震惊了:
全镇11个村有一半属特困村,人均耕地不足6分地,人均年纯收入仅800元。
作为生意人,xx打起了退堂鼓:
到这样一个穷山恶水来投资?
恐怕难以成就大事业!
可最终,在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邀请及殷切期盼下,他同意到几个特困村走一走、看一看。
xx在大山里考察发现,凯堡茶叶远近闻名,曾有“茶化铜钱”的传说。
虽然这里家家都种茶叶,但茶园不成规模、茶树品种老化、茶叶卖不出去。
“山里人要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核心。
”他心想,既然这里有种植茶叶的历史,何不带领村民发展茶叶产业?
有了目标之后,xx立即率团队翻山越岭,勘查气候、土壤、水质,检测当地茶叶内在品质等经过整整四个月时间的考察认证,他惊喜地发现,凯堡村具备发展茶叶的绝佳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也属上乘。
跟着“小陈”种茶,贫困村摘了穷帽
纵使凯堡村有种茶的绝佳环境,但要把茶叶发展成支柱产业,并非易事。
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村民们的亲切呼唤下,“小陈”开始在凯堡村创业。
经过多方学习与取经2019年,“小陈”投资600万元成立了xx市秀山县钟灵茶业有限公司。
之后,又立马实施了“基地+农户”的“两步走”计划:
一是将零散的1100多亩低产茶园流转过来,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打造成一个茶叶种植示范基地;
一是将有头脑、有经验的茶农培育成大户,指导统一实行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
很快,为提高育苗基地的茶苗成活率,“小陈”组织科研人员发明出“茶苗黄土覆盖无性扦插法”;
为指导茶农建设优质高产茶园,他专门聘请西南农大茶叶学院教授前来现场授课;
为让茶农吃下发展茶叶的定心丸,他还在钟灵镇建起了一个设备一流的加工厂,经过几年艰苦打拼,“小陈”改造后的千亩茶园基地,发出了新芽。
“不过,发展产业易,守住产业难。
要有长远发展,必须走品牌之路。
”多年来,“小陈”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研发及品牌培育工作,先后开发出21个绿茶品牌、3个红茶品种。
其中,“钟灵毛尖”茶不仅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名牌农产品,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2019年,凯堡村茶叶亩产值超过4000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就跃至4251元,不少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跟着‘小陈’干,不愁不发财。
”杨正友一家4口人,原是典型的贫困户。
自从2019年起,他跟着“小陈”种了4亩茶叶后,每年仅卖茶叶就有2万元收入。
后来,他还应聘到“小陈”基地上班,每月工资还有1500元。
如今,杨正友已盖起了砖瓦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和杨正友一样,跟随“小陈”种茶的农户越来越多,一度占到全村户数的九成。
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户有5户,10亩以上的农户有76户。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摘茶工资和销售鲜茶,人均年增收达到2800元。
后来,在“小陈”的影响下,凯堡村还成立了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5个茶叶大户又相继成立了茶叶公司,全村茶叶面积达到6000余亩。
2019年,凯堡村整村脱贫,成功摘掉“穷帽”。
几年来,“小陈”还到处充当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至2019年底,秀山的茶叶基地面积就有8.3万亩。
2019年,“小陈”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500万元,实现利税298万元,农民户均种茶专项收入达到2315元。
“基地+大户,大户+贫困户”帮扶模式,“小陈”让贫困户有信心脱贫
“小陈”在凯堡村呆久了,就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当然,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环境下,凯堡村的34个贫困户,也成了他将要帮扶的“亲戚”。
可怎么帮呢?
输血式扶贫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采取造血式扶贫,基于此,“小陈”又想出了一个“基地+大户,大户+贫困户”的模式。
他要求大户杨再应、杨昌明,要求贫困户龙友元、杨正保等进行合作,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及原料包收购等模式,让大家吃下了脱贫的“定心丸”。
龙友元就是在“大户+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下脱贫的。
他家里有4口人和3亩茶园,但自从他老公在给被人建房子是时摔死后,她一人要承担家里的所有开支及抚养2个小孩上学,压力巨大。
不过,当她被“小陈”安排与大户杨再应结对后,就免费给他提供有种子、肥料、技术。
今年收入1.1万元脱贫有望。
“我们还将继续帮扶贫困户,达到富民强村、合作共赢的目的。
”“小陈”透露,今年,他已经确定将全村有劳动能力的27户贫困户,纳入“基地+大户,大户+贫困户”的重点帮扶名单。
贫困户xx家4口人,妻子患有严重脑部疾病,两个孩子又都在上学,全家就靠他一人外出务工挣钱。
两年前,因为一场车祸,xx不幸成为残疾人,一家人顿时陷入贫困。
“小陈”得知情况后,不仅上门动员xx发展茶叶种植,还为他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现在正是茶叶盛产期,我每天都可采35斤鲜叶,再卖到‘小陈’公司去!
”最近,贫困户xx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他种植的4.5亩茶叶长势喜人,预计可卖1.8万元。
年底,xx仅凭茶叶一项,就可成功实现脱贫。
“小陈”带领村民种茶脱贫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凯堡村,在洪安镇、海洋乡到处都有他帮扶的身影。
在他基地聘请的40个员工中,就有16名是贫困户。
【篇四】
在凤冈农村,“毛路”指的是小路、没有修好的路、或者很少有人走的路。
“毛路”在今天是一种贫穷落后的象征,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下足了“绣花功夫”,一个56岁的人,在300多个日子里,沿着乡村的一条条毛路风里来雨里去,去寻找贫困群众、为贫困群众找来了幸福。
用他自己的话说,“大村大寨我要走,边旮掉的地方更要去,那里有我们的贫困群众,他们更需要帮助。
”他用执着的行动诠释了在脱贫的路上不落下一户、不丢下一人的铮铮誓言,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一名共产党人、一名人民公仆的为民情怀。
他就是凤冈县政协主席xx。
2019年,凤冈县吹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按照县里实行的“五主五包”责任机制,xx担任的是脱贫攻坚进化镇指挥部总指挥长。
进化镇地处凤冈县西南,距县城22公里,辖7村1社区,90个村民组,8000多户,4万余人。
进化镇的基础条件在凤冈还算中上等,但是贫困面很广,贫困程度深,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741户2705人,已脱贫512户2019人,未脱贫229户675人。
脱贫攻坚是场输不起的战斗,作为一个镇的总指挥长,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坐不住、睡不着!
他下定决心,俯下身子、甩开膀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带上简单的行礼,义无反顾奔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前线。
记得那天,他一大早就来到了进化镇政府办公楼,他没来得及坐下来喝口水,就立即和进化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见面了解情况,召开工作调度会,并要求参会人员多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上,大家对如何压实责任、如何筑牢体系、如何结对包户、如何精准识别、如何强化督导展开激烈讨论。
其实,在xx心中,脱贫除了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打赢“四场硬仗”外,最重要的是扶志扶智,竭力扭转“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思想,竭力扭转“我是贫困户我怕谁”的思维,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会上,他也把自己的想法真诚的与大家交流,得到大家的拥护与支持。
整个会开得别开生面,既是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次“会诊”,也是一次动员会、部署会,领导班子成员及参会的同志不仅思想得到了洗礼,抓脱贫攻坚的工作的思路也清晰起来。
大家对干好脱贫攻坚工作有了信心和底气,人人充满了干劲。
进化镇的干部们都知道,xx下村喜欢独来独往,一般不需要有人陪同,也不需要有人带路,因为在他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得出了一条经验,顺着毛路走或是顺着电线杆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人家。
正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让他走遍了进化的山山水水,走遍了边旮掉的每一户人家。
曾记得,在中心村新华组,xx手里拿着根棒子开路,独自一人沿着杂草丛生的毛路一直向山上前走,大约走了40分钟都没有人家,他心想,这么偏僻的地方应该没有人家了吧。
但是,不能回头,决不放弃的信念让他坚持又走了10多分钟后,奇迹发生了。
在这里,他找到张兴云、张兴富、邹夕珍3户人家,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独居老人,房屋破旧烂,环境卫生差。
xx及时将3户人家的情况向村里作了反馈,又几次现场督促,为3户独居老人改善了人居环境,修了连户路,老人们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
曾记得,在红安村岩孔组,xx顺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了近1个小时,找到了村民唐应奎家。
60多岁的唐应奎夫妇精神萎靡不振,家里的脏乱差令人触目惊心,谈什么人居环境改造、奔小康的事情根本无动于衷。
xx没有放弃,几次来到他家,与他拉家常,鼓励他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唐应奎夫妇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主动参与到了“三改三治三化”当中,精神面貌、家庭面貌焕然一新。
曾记得,在熊坪村红旗组,xx沿着毛路走了1个多小时,找到了被人们称为“老牛筋”的村民曹安岭。
他家老房子失火后,一家两个大人,三个小孩住在只有20平方米的房子里。
xx动员他修房子,曹安岭一开始死活都不答应,说负担重,打工挣了钱再修,经过几次作工作,曹安岭一改“老牛筋”的态度,立即启动修房子。
现在,一家人住上了新房,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其实,走在毛路上为群众找幸福,他数也数不清。
红安村的唐太梅、刘忠俊,临江村的唐书才、黄荆村的陆云常……这些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家庭,无不印在xx的心上。
也正是他走在毛路上,为贫困群众带来了笑容和幸福;
也正是他作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县政协机关驻村成员、全镇领导干部及全县驻村成员,作风更实了、工作更细了。
因为工作稍有不细,都会被他盯上,2019年以来,共计问责处理干部56名。
2019年来,他组织进化战区召开战区研判会、调度会共计96次。
8家县直挂帮单位累计出资出物近200万元,县镇共计178干部职工组成作战队,吃住在村,召开群众会1600场次,进组入户开展脱贫攻政策宣传及帮扶工作,切实践行“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的承诺。
其实,对他来说,最苦的,也是最难的,就是如何让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水电路讯房寨”的问题解决了,如何让老百姓的脸上持续挂上笑容。
xx深知,只有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上。
要鼓老百姓的腰包,唯有发展经济。
如何抓好进化镇的产业发展、他辗转难眠,并多次召开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商讨解决破解之法。
经过多次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两条腿的发展思路,一是依托九龙景区资源发展旅游经济,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2019年,进化九龙景区实施升级打造,栈道、玻璃观景台、游泳池、水滑槽、溶洞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知名度也极大提升。
从2019年4月份开门迎客至今,仅门票收入就达到了200多万元,景区农家乐、小吃店,游泳池等收入逐年攀升。
通过“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及村级集体经济入股等方式,建立贫困户自身参与、入股分红、基地就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进化镇的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产业”。
一年来,全镇累计实施扶贫项目46个,投入资金2420.66万元,培育蒲水河蔬菜专业合作社、大陆甲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杰林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龙滩口肉牛养殖集团等35家农业企业或专业合,实现村村有专业合作社引领,辐射带动660户贫困户稳定就业增收。
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019年的8.73%下降至2019年的1.8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8036元提升到2019年10741元,人均增长2705元,全部贫困村达到国家出列的标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陈山灵秀,党恩浩荡;
小康寨前,幸福路通”。
在进化镇沙坝村陈山古寨海拔800多米的观景山头,一面砖块砌成的党旗鲜艳耀眼。
红色的旗面缀着金黄色党徽,党旗下方书写着党恩永泽四个大字。
党旗长8米,宽5米,由960块火砖砌成,占地40平方米。
党旗由该村30多名党员和群众自发集资3200余元修建,以此感谢党和政府为该村修建60余公里的通村路、进组路,实现祖祖辈辈修路的梦想。
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了群众幸福指数,陈山古寨村民自发集资建党旗感党恩只是一个代表。
走在修好的路上,他欣慰地笑了,在他心中,这不是成绩,而是一种鞭策,鞭策自己在今后的扶贫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为凤冈巩固脱贫成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五】
xx,男,汉族,1991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xx市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
2019年10月受组织选派到颍上县十八里铺镇古店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9年5月改任扶贫专干。
任职以来,他坚持吃住在村,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落实脱贫政策,帮助古店村强班子、带队伍,理思路、谋发展,定规划、争项目,为古店村的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倾注了心血、付出了真情。
一是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
xx同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19年10月,通过安徽省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xx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工作,工作不到两年,就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怀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颗炽热之心,离开舒适的城市生活,深入基层、扎根农村,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服务群众。
三年多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古店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春播繁忙的田间地头,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鞋子都磨破了两双。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帮扶工作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并提出了“强班子、夯基础,调结构、兴产业”的工作思路,为古店村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三年多来,已记不清流了多少汗水,加了多少次班,吃了多少桶泡面。
记不清多少次冒着高温、酷暑,狂风、暴雨,大雪、严寒,行走于贫困户之间。
村里的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住址所在、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联系人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比包片的村干部还熟悉。
二是真帮实扶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立足掌握贫困底数,他积极组织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和信息录入等工作,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他积极为古店村引项目、争资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三年多来,硬化道路6.93公里,开挖疏浚沟渠4条,新打机井27眼,新增200kva变压器2台、400kva变压器1台,新建800㎡文化广场1个,为61户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为全村贫困户免费安装自来水,投资10万元扩建村卫生室,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等。
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古店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9年6月,按照颍上县委、县政府要求,古店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正式开建,工程进行到一半,由于部分群众不理解、对村干部不信任、对用地权属存在扯皮等原因,出现了阻挠施工现象,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村干部都束手无策,他自告奋勇,冒着高温酷暑,在工地组织召开群众现场会,宣传解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后来又孤身一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连续坚持了五天,终于打动了群众,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群众自掏腰包,购买烟花燃放庆祝复工。
三是凝心聚力构筑战斗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基层党组织是推进精准脱贫、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战斗堡垒。
任第一书记时,他从实际出发,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狠抓村级组织建设。
帮助制定完善了村组干部定期学习、公开承诺、议事决策等制度,组织实施了村组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先后选派3名群众基础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进村班子,将2名致富能人发展为党员,选派致富带头人参加县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有效促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了村班子和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
2019年底,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镇党委的支持,建设了400㎡党群服务中心,即将装修完毕,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党员和群众的能力。
四是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