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2704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地区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受“5·

12”地震影响,县44780户142332间民房受损,7826户28587间房屋垮塌;

592所学校8273间校舍受损,287间垮塌,130所需要重建;

31所医院1311间房屋受损,110间垮塌,18所需要重建;

部分水、电、气、道、桥梁、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和企业受损。

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元,是全省51个重灾县之一。

省政府批复该县的606个灾后重建项目,截至2009年4月底,全县灾后重建项目共启动341个,占灾后重建项目总数的56.3%;

完成投资24.6亿元,占批复投资任务的39.6%,其中完工项目248个。

省政府已批复的学校灾后恢复实施重建规划项目有206个,项目总投资7.1亿多元,目前已经竣工项目194个。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举全国之力支持抗震救灾,中央、省都设立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县是全国5.12地震重灾县之一,全县体育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08]356号)。

由此,在县城新建一处体育场有了部分资金保证。

2003年的《县县城总体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把建成眉山市东部中心城市,以发展轻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生态型城市。

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多元。

地震使县68.79万间民房、130所学校共12万平方米校舍和医院以及大量水电气设施被毁损,受灾群众达70余万人之多,灾后重建,百废待举。

●体育事业的需要

县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海拔8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3℃,运动员可在体育馆室内或体育场内进行训练。

纵观地理、气候、旅游等各方面优势,建成县体育场后,与一中新、老校区的运动场等城区运动场地一起,可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一个运动项目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体育训练基地。

对内可提高全县健身活动的水平,强化县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对外可吸引省内乃至国内体育专业队伍前来集训,力争使其成为省又一个综合型体育比赛场所。

●拉动内需的需要

实施该项目工程,将极大地促进县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并有效地整合县城文化体育教育资源。

项目竣工后,能满足一中新校区6000名学生的体育教学,又能满足城北新城市民健身的需求,以强劲的动力拉动新城区的开发步伐。

●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县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的追求已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需求和时尚。

目前,县城可供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及竞赛体育的场地,体育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与县社会发展极不协调。

为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建设一座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体育场地,是人民的迫切需要。

●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县体育场的建设,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方便全民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城市现代化,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人口素质提升的长远大计。

同时,县体育场的建设,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

县至今还没有一处比较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因此,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以实实在在的举措,造福县人民。

县委、县政府放弃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城北新城规划好了一块待建场地,兴建县体育场,并且自筹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为城区乃至全县人民打造一个开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理想场所,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做贡献。

●新城区快速开发建设的需要

县委、政府把打造“生态商贸县城”做为重要决策并切实组织实施,近几年每年拓展县城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1.5万人,在新增的人口中,教育要增加3000人。

就要规划新建学校,按照政府对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决定新修建一中新校区,学生规模达6000人左右。

但是规模在5000人以上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两个体育场地才能满足学生按部颁课时上课。

因此,县体育场的建设既能满足一中新校区体育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城北新城市民健身的需要。

1.3.3建设内容

县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标准田径场

中心为人工草坪的标准足球场,四周为标准400米塑胶跑道,并包括其他田径项目场地。

(2)主席台及观众看台

西侧中间位置设主席台,东面、南面设观众看台,看台下设管理室、医疗保健室、锅炉房、公共厕所以及各类辅助用房。

(3)体育场周边体育设施

在体育场西端建设2块塑胶面层的网球场、2块羽毛球场、2块排球场,在体育场南端建设10块篮球场。

停车场30个车位。

(4)大门及门卫值班室2处。

(5)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包括金属围栏、室外给排水工程、室外电气工程、室外暖通工程、道路工程、场地铺装等项目工程及局部绿化。

县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

单位

数据

用地面积

万M2

6.58

建筑面积

1.00

容积率

0.152

覆盖率

21.36%

绿化率

30.15%

停车位

30

1.3.4工程建设与管理

第一中学校为本项目的建设单位。

第一中学校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人员来源和培训计划落实,有能力完成本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建设单位将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管理办法进行本项目的建设管理;

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

切实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1.3.5建设周期

项目建设期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完成,建设期12个月。

2009年7月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建设资金筹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2009年10月底前,完成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招投标工作;

2010年4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1.3.6工程投资

本工程总投资6993.96万元,其中2000万元来自于灾后恢复重建专项基金,另由政府融资4993.96万元,资金由政府全额承担。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情况

2.1.1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县位于盆地中南部,总面积2606.36平方公里。

县隶属眉山市,下辖23个建制镇、87个乡,2001年总人口为15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8万人,全县人口密度614人/平方公里。

县域交通主要有213国道及106省道呈“十”字型穿越全境。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5.87亿元(当年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占37.26%,第二产业占27.10%,第三产业占35.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38元。

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独特。

县城治所文林镇历来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南北朝普通年间(500—526)已是郡县治所,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县农副产品丰富,是省典型农业大县。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下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城市重点在农村。

这对拥有1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旧城奎星街、南街、文林街一带建筑拥挤、人口密集、街道狭窄、内部绿地及开敞空间缺乏。

主要建设用地为三隅之间一狭窄地带,两侧背景山林清雅俊秀,但由于建筑见缝插针,城区与两侧自然生态的山体林地缺乏有机沟通,位于山林的合抱之中却不能看到和接近自然,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被林立的建筑所隔绝。

城西北街、西街、顺河街一带多为老街和年代已久的低层简易建筑,由于建筑简陋加之年久失修,虽然古街、老树、小河尺度亲切恬人,但居民生活不便,消防隐患突出,卫生条件差。

(2)城区建设路、电信街、广场街、大道一带为近年来新建起来的城市新区,街道宽敞,但建设密度较大,集中绿地、空地缺乏,沿街多为底商住宅,缺乏自身风格特色,景观形象有待提升。

(3)城市广场及绿地建设初俱规模,已建成体育广场、中心广场、人民广场及天梯、天街、天河游憩区,飞泉山森林公园建设已俱雏形,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建设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构思,与城市其它建设、城市整体景观营造及城市生态环境缺乏有机联系。

(4)城市文物古迹保护不足,县城文物古迹仅存省级文物奎星阁、市级文物天主堂及县级文物文幼章故居、华英中学旧址等。

奎星阁四周已是高楼林立,仅东侧有一狭窄豁口,昔日“楼阁翳嘶应两阡”的景致已难见到。

天主堂自身建筑完整,但位于北街简陋破旧的建筑丛中,具有一定消防隐患。

(5)金马河为县城唯一河流,水源为北门水库下泄水及两侧山体自然径流,水质清洌,天然条件极佳,但由于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水体污染严重,部分地段发黑、发臭。

(6)城市工矿企业如棉纺厂、油脂公司、食品厂、针织厂、塑料厂、糖果厂、面粉厂等散杂于城市居住区中,缺乏成片的工业小区,企业间协作性差,加之现状企业普遍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差,厂区及厂房建筑简陋陈旧,同时存在噪声、废气、废水污染,不同程度影响城市整体形象面貌及居民生活。

(7)社会公共停车场缺乏,以街代市、占道经营现象存在。

2.1.2项目建设的背景

作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的,经济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它地处成都、乐山、眉山旅游干线上,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圈核心层。

这里交通便捷,国道213纵贯南北,省道106线横贯东西,构成“一纵一横”交通主骨架,“十字交叉”以县城为交汇点,辐射各镇(乡)及村,直接与成乐、成渝高速公路相连。

途经的成(都)赤(水)高速公路被省交通厅列为2009年开工项目;

乐洪高速公路横贯,已被省交通厅纳入“十一五”规划;

二峨山隧道开工在即;

成(都)黑(龙滩)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

这些更进一步拉近与成都的距离,将把成都及其周边的宾客“快速”带到黑龙滩,激活旅游业、房地产及其它第三产业。

交通带来的新机遇是一个方面,扩权强县政策的扶持带给的是另一个不可量化的机遇……这一切,都将迅速在县城市建设的新突破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反映。

城市建设走过“财政出钱改造”、“政府不出钱,旧貌换新颜”、“拍卖土地建设公益事业”三个发展阶段,如今,正步入“大投入,大产出的新突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县委、县政府把县城定位为“生态商贸城”,30万人口、3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城乡统筹发展,“以心带星”(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多个卫星场镇建设),把规划作为建设的龙头,倾力把县城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

县规划和建设局把“规划为大”作为全面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城乡统筹规划纳入议事日程,树立“浪漫规划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规划指导,以大手笔为规划基础,突出天街河规划、金马河规划两大重点,锁定中心城区规划范围30平方公里,以中等城市的标准来抓城市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北到大化镇,南到满井镇,西到黑龙滩镇,东到宝马乡,进行卫星场镇建设。

与“成都向南”发展相对接,县城城区向北延伸,积极融入成都;

同时,向西挺进,向黑龙滩发展,争取让黑龙滩成为城区的一部分。

2009年,县规划和建设局按照规划,力争拓展县城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5%。

着力实施“一”、“一”、“三”、“二”工程:

即启动一个飞泉湖畔建设,启动一座城北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十个规划、市政和房地产建设项目,推进两个重点小集镇建设。

同时,开发商品房60万平方米以上,全力建成廉租房1.2万平方米。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

2.2.2体育事业的需要

综观地理、气候、旅游等各方面优势,建成县体育场后,与一中新、老校区的运动场等城区运动场地一起,可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一个运动项目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体育训练基地。

2.2.3拉动内需的需要

2.2.4社会发展的需要

2.2.5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县委、县政府放弃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城北新城规划好了一块待建场地,兴建县体育场,并且自筹投入资金3000万元。

2.2.6新城区快速开发建设的需要

第三章上层次规划对本项目的符合性

3.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为眉山市东部中心城市,以发展轻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生态型城市。

3.2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在2005年为15万人左右,2010年为20—22万人,2020年为30—35万人,2050年控制在50万人。

用地规模:

2005年控制为9.65平方公里,人均64.33平方米/人;

2020年控制为30.0平方公里,人均85.70平方米/人。

远景控制为50.0平方公里,人均100平方米/人。

3.3城市用地发展战略

城市用地发展选择为调整、疏散旧城,南北延伸,重点向东发展,并构建以龙水河为核心两条楔形生态廊道,营造山林—城市—旷野的通透联系。

(1)调整、疏散旧城。

文林街、北街及顺河街一带以功能置换的形式发展旅游服务及生态建设,并向西延伸与黑龙滩景区融为一体。

(2)南北延伸依托213线及西侧山林的生态屏障,城市向南北自然延伸。

(3)重点向东发展东面是城市最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在南北延伸的基础上,依托仁资公路及龙水河走廊建设,逐渐向东推进。

(4)建设以龙水河为核心两条楔形生态廊道,形成山林—城市—旷野的通透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众多山林与城市、城市与旷野的绿色走廊,营造城市与自然的对话氛围,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人口:

35万人

序号

用地

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

(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

(平方米/人)

1

R

居住用地

864.00

28.80

24.68

2

C

公共设施用地

530.00

17.68

15.13

行政办公用地

48.00

1.60

1.37

商业金融用地

192.00

6.41

5.48

文化娱乐用地

58.00

1.93

1.66

医疗卫生用地

25.00

0.83

0.71

体育用地

17.00

0.57

0.49

教育科研用地

85.00

2.83

2.42

其它用地

105.00

3.51

3.00

3

M

工业用地

506.00

16.85

14.45

4

W

仓储用地

106.00

3.53

3.03

5

T

对外交通用地

56.00

1.87

6

S

道路广场用地

410.00

13.65

11.70

7

U

市政设施用地

71.00

2.35

2.03

8

G

绿地

456.00

15.23

13.05

其中:

公共绿地

390.00

13.00

11.14

9

D

特殊用地

0.04

0.03

合计

建设总用地

3000.00

100.00

85.70

3.4空间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3.4.1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形态

城市背山面野,东面可供城市选择的发展用地相对匀质,根据城市发展的概念性研究,城市空间布局遵循自然发展演变脉络,继承95’总规思想精髓,强调城市面向旅游及生态建设主题,突出城市中心,形成“二心两轴、三环四射、两楔一片”分片集中的开放式布局结构。

(1)二心两轴:

以文林街为起点,沿坝达桥街向东延伸接仁资路,是一条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的发展轴,也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公建延伸轴,同时以建设路为转折接大道向东延伸已经成为城市新的商贸延伸方向,规划发展为以商贸为主的城市主要公建发展轴,并在与城市中心环路交汇处周围形成新的城市商贸及文体中心并与旧城商业及文教中心呼应。

(2)三环四射:

结合城市主要交通走向及城市既成路网格局,充分考虑城市绿地及景观组织,突出城市与山野、旧城与新区的联系和呼应,自然形成三环四射的城市骨架形态。

(3)两楔一片:

依托金马河向东向南延伸,形成城市东部旷野向城市楔入的大片生态林地,并沿城市内部丰富的绿色廊道与西侧山体呼应,形成城市两大生态绿楔。

在城市西侧以西街、北街及北门水库一带的三隅之地为核心,依托黑龙滩风景名胜区、土主山、飞泉山城市公园及天河、天街休闲观光带的建设,发展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度假区,并与黑龙滩风景区互为融合。

3.4.2城市总体功能分区

城市主要功能组织分为以下6个功能区:

(1)旧城区:

内环以内区域,为商业及文教综合区。

(2)城东北区:

内环以东、金马河以北及106线以南区域,为城市商贸及文体中心区。

(3)城东区:

两大楔形绿地之间的区域,为行政及文教综合区。

(4)城南区:

为一二类工业及生活居住综合区。

(5)城北区:

为一类工业及生活居住综合区。

(6)城西区:

为城市旅游度假及生态涵养区。

3.5选址合理性及规划相容性分析

(1)本项目位于县文林镇高滩村,地处县城城北郊区,根据《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及《城北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本项目用地属于文体用地,与项目的用地性质不符,而县规划部门已将本项目列入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被县政府列入2009年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部门将对本项目的用地性质做出调整。

(2)在本项目周边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亦无需特殊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无工矿企业,生态环境良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厂址所在地地质情况较好,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建设条件良好。

(3)2009年3月27日,县规划和建设局下发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5111421200900174号)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地字5111421200900174号),同意该项目选址,同时批复了本项目的用地红线图。

综上所述,该项目选址于文林镇高滩村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第四章建设条件

4.1项目位置

在县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体育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选址在大道延伸线1.5公里处南侧,县文林镇高滩村境内,紧靠一中新校区项目。

占地98亩,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

4.2自然条件

4.2.1地形地貌

县域地势西北高东部低,最高海拔988米(中坝乡玛瑚瑙山),最低海拔350米(金耀乡洞湾村),龙泉山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县境西北部,将县域划分为东、西两大部,西部为低丘平坝、平台区,占总面积9.8%,东部为浅丘地带,占总面积80.9%,龙泉山低山区绵延50余里,占总面积9.3%。

项目所在地现为村用地,内有山包,农田及池塘,有少量民房需待拆迁。

4.2.2水文

县境内无大河过境,全年地表径流9.89亿立方米,但东西分流,东部龙水河、通江河、清水河在此到乡清水寺汇成球溪河注入沱江,西部鲫江、越溪河分别注入岷江,6—9月占全年径流的70—80%,水枯则干涸流断,大雨则洪水行泄,利用率不高,田土常遭干旱,70年代修建黑龙滩水库后,旱情始得缓解。

黑龙滩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坝高53m,蓄水量3.6亿立方米,是全县106万亩农灌用水及县城用水水源,全年蓄放水量2.5亿立方米,水量均衡,正常蓄水位484.0m,放水形成最低水位468m,落差达16m,漾水水面23.6平方公里,水源以东风渠引水为主。

4.2.3地质

县城处于龙泉山脉东南边缘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