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2703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长宁嘉定二模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9.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

“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

……第三,能人为官……;

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

”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授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

10.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元初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注:

阻塞),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B.三省制C.中书省D.内阁制

12.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13.“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

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

《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

”这种情形发生在

A.罗马帝国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

14.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②文艺复兴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宗教改革运动

 

15.史学家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

导致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B.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C.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争夺世界霸权加剧

16.英国17-18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剥夺农民土地的同时也引发了农业的革命性变化,圈地运动的实质是

A.促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B.促使谷物种植与畜牧业结合

C.促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D.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和市场

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

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

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18.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

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

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19.课堂上同学们进行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专题报告时,讨论起照片和绘画两种资料的价值。

以下观点最为合理的是

甲:

照片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过去的真实翻版

乙:

绘画是画家所作,只要不虚构,就是过去的重现

丙:

照片和绘画并非是当时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丁:

照片和绘画都不等于过去,只是通往过去的路径

A.甲B.乙C.丙D.丁

20.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

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21.法里德·

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2.以下图片是20世纪初期在天津海河两岸拍摄的老照片。

根据所学,请你判断海河西岸类似西洋风格的建筑最早可能出现在

海河西岸海河东岸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

23.下列是各国在华商船航行吨位表(单位:

千吨)

下述根据数据变化反映甲午中日战争后情况的结论,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商船在与帝国主义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B.英国商船在对华航运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C.战后美、日、德向老牌英帝国发起严重挑战

D.战后美、日、德在华商船航运势力迅速扩大

24.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

25.有学者说:

这场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

”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26.梁启超对“史学革命”所做的贡献,不包括

A.批判旧史学,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牒

B.强调借用西方学说探讨社会进化之理论

C.提出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D.强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历史

27.直接导致右图中所示宣言发表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南京大屠杀

C.七·

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9.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

下列两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①保护了农民利益②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改变了经营方式④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

B.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落后,必然处于挨打受欺的地位

C.工业革命提高了西方列强的社会生产力,使其具有征服能力

D.西方列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时,东方国家还在继续闭关锁国

32.“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

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背景是

A.同文馆的创办不适合中国社会需要B.新学体制与传统教育制度相抵触

C.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D.封建传统势力和思想观念的阻扰

3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清楚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其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34.下列哪一项与右图所示漫画《梅开三度》最为贴切?

A.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走上正轨

B.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变化

C.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D.多极化趋势形成,中美日是重要组成部分

35.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说: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以下解释中,合乎美国历史的有

A.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

B.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

C.革命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人权利

D.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

2、非选择题(共75分)

36.中世纪西欧(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年表

中世纪,500-1500

500100013001500

罗马帝国晚期

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中期

现代欧洲早期

中世纪晚期

材料二: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材料三:

简而言之,西欧改变了世界,并将它带入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化文明;

……要了解它,我们必须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

——以上材料均选自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问题:

(1)请为年表中的“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中世纪晚期”分别补充两个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史实。

(6分)

(2)请为材料三“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做出注释。

37.东周列国之战(1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渡过)。

司马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同“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大腿),门官歼焉(护卫官被杀)。

国人皆咎公。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后代),不鼓不成列。

——《左传》所记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

材料二: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

……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割)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堙其沟池,攘夺其牲牷,燔溃(焚烧)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

——《墨子·

非攻下》(注:

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期人)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社会的认识。

38.20世纪的开端(12分)

对于现代世界的形成,2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然而对于20世纪的开端,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另一种观点认为,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真正的开始。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39.上海港口贸易(14分)

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单位:

1000美元)

年份

1843-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总输入

2522

5195

3889

4312

2533

4413

3909

棉制品

1671

4255

3080

3311

1836

3052

2618

毛织物

557

804

623

782

327

809

501

砂糖

2

43

170

82

147

杂物

292

136

186

176

200

470

643

总输出

2360

6046

6492

6726

5081

6514

8021

322

2221

2027

1834

1654

2019

2427

生丝

2003

3806

4430

4819

3331

4417

5529

杂货

35

19

73

96

78

65

——资料英国议会文书《上海领事罗伯逊关于该口1856年贸易的报告》

(1)表格反映出上海港对英贸易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这些变化对上海发展有何影响?

(2分)

40.康有为政论(25分)

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孟子大义云:

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夫地方自治,即古者之封建也。

但古者乱世,封建其一人,则有世及自私争战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

今者升平,封建其众人,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风俗美而才智出。

若美国之州郡并听自治,此则古公侯大国之封建,与德国联邦同矣。

——康有为《公民自治篇》

(1)依据材料,概述康有为的主要政治论点。

(2)康有为在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4分)

(3)你如何评价康有为的上述政论?

(1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2分,31—35题,每题为0,1,1,3分)

题号

1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得分

33

34

二、非选择题

36、

(1)采邑改革、封建制度的产生;

城市的复兴、大学的兴起、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等。

(各阶段任二,各1分,共6分)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整体世界等角度做出史论结合的注释。

(任3个角度,各2分,共6分)

37、水平l:

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9-12分)

水平2:

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5-8分)

水平3:

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0-4分)

参考样例: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制破坏,动荡纷争。

‖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体现出“尚礼”的特征,与此相应的春秋前期的战争的手段也相对显得比较温和。

‖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战争,礼荡然无存,同时战争的手段更加残忍。

‖而这条鸿沟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则不外乎战争环境的根本改变。

我们今天考察先秦战争的历史脉络,必须了解这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时代特色,才能真正理解春秋战国不同时期战争的时代特色。

38、评分要求:

理由说明当构建开端与20世纪特征之间的关联。

(史实9分,组织3分)

史实部分:

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史论结合的说明开端与20世纪时代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每个角度3分。

(以下视角仅供参考,其他合理亦可)

参考视角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说

20世纪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制度、殖民)

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组织)

国际格局多变

新的全球列强崛起,挑战世界旧秩序(德日美)

动荡的时代(两次大战、冷战)

科技进步迅猛

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科技快速发展(战后科技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

国际格局变化

战争改变实力对比(欧洲衰落,美国强大)

美国国际地位增强(华盛顿会议、二战作用发挥、冷战主导国家)

或从国际格局变化角度论证

文明模式多样

实践社会主义理论,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俄国十月革命)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新中国、东欧等)

维护和平的探索

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重视国际组织的维和作用(国际联盟、联合国)

组织部分:

叙述成结构(3分);

叙述较连贯(2分);

仅罗列史实(1分)。

39、

(1)贸易总量增长较快(2分)。

总输入在1845年达到高峰后呈缓慢下降趋势;

总输出则呈较快增长趋势;

1843年,输入与输出基本相当,1850年总输出超过总输入的一倍多(任一点,2分)。

总输入中棉织品增长总量最多;

总输出中生丝增长总量最多(任一点,2分)。

(答案仅为举例;

贸易总量,总输入、总输出、两者对比,具体物品比较视角下各一,每点2分,共6分)

(2)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导致贸易总量增加;

中国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的长期影响,导致输出大于输入;

英国工业革命,技术先进,机器生产,输入以工业品为主;

中国农业国家,技术落后,输出以原材料为主等。

(对应前述变化叙述原因,三个视角各一,每点2分,共6分)

(3)加速了本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便利了英殖民者的侵略等;

客观上加快上海港口城市建设,促进西方物质文化在上海的传播,刺激上海民族工业的产生等。

(任二,每点1分,共2分,其他合理亦可)

40、

(1)古代孔子就主张民主共和;

古代孟子亦主张民主反对民贼;

中西封建的差别在于地方是否听民自治。

(每则材料2分,但不得照抄材料,共6分)

(2)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依据;

有选择、有改造的借鉴西学成果。

(每点2分,共4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本小题共15分。

评分项一:

观点(3分)

答案l:

能够将康有为宣传主张的特征与其自身理想结合起来提出观点。

●在西学东渐、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康有为通过托古改制的方式,并有选择的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从而在儒学思想占主体及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宣传和实践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

答案2:

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康有为政论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

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康有为政论有合理与不当的成分。

答案4: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4分)

答案1:

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康有为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

组织(3分)

叙述成结构。

叙述连贯通顺。

仅能罗列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