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2229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皈五戒排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死的道理,称为佛法。

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觉悟、所演说的种种善巧的教法。

在这些教法当中,有很多种类,例如:

世间法、出世间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槃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内心清凉、清净、不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㈢、皈依僧:

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

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这些实践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

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榜样。

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于圣者一样解脱生死,证得涅槃。

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

佛、法、僧和称为三宝。

㈣、三宝的种类:

①、化相三宝:

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宝,降生人间;

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出家的凡圣弟子--僧宝;

3、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演说开示的种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法宝。

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②、住持三宝:

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绘等的佛像--佛宝;

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脉相传的出家众弟子--僧宝;

3、凡是佛弟子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住持三宝。

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

而我们有因缘遇到,这是人间最难得的事。

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遇到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

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

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因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可贵的,合称为三宝。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宝中的佛陀,已离我们远去,无缘见到。

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宝中的玉琢、石刻、金铸、纸绘,乃至木雕的佛像,这些只不过是假象而已。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佛像,会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的怀念起佛陀、恋慕佛陀。

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还有这殊胜的因缘见到佛像,能够继续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依这个化相三宝,提升我们的内心,对于三宝更进一步的皈向。

③、自性三宝:

我们到寺庙去礼拜佛陀,能生起清凉与清净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这能使我们朝向解脱之道,此既是三宝可贵之处。

这些清净的心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

我们自心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因为迷失,所以感受不到;

我们自心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我们也不知不觉;

我们的自心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所谓的和合分开,大家一律平等,这些我们都不晓得,因为三宝的因缘使得我们认识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我们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获至宝之想。

皈依三宝并不是举行三皈仪式后,盲无目标的礼拜三宝,而我们每天礼佛拜

己要修行解脱。

我们凡夫整天在烦烦恼恼中,不知道要怎样解脱。

如果我们每天都有皈向三宝的心,就会鞭策自己,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朝向解脱。

我们皈依后,内心要至诚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无边无际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学,精进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亲近善知识:

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知识。

2、听闻正法:

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3、依教奉行:

我们不止要听闻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

如果我们每天这样的皈向,满满地就有机会解脱。

我们皈依三宝,应该天天做如是的观想:

佛陀是那么的伟大、慈悲,是人间最伟大的导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佛法的道理是那么清凉,能使我们放下无数的烦恼,逐渐的走向解脱;

僧--放下世缘,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和合无诤,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实践者,修行证果,使我们升起无限的信心,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4、护持与供养:

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法师们本着"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

的伟大情怀,依据佛制清苦办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继续流传,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供养的。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应为;

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每天应该诵经修持,时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种种的戒,因为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

我们皈依三宝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法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础,所以佛陀说:

"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既是此意。

㈠、戒的意义:

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

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与不饮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

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

㈡、五戒:

①不杀生。

②不偷盗。

③不邪淫。

④不妄语。

⑤不饮酒。

①、不杀生:

杀生戒具五缘成不可悔:

1、所杀是人。

2、作人想。

3、有杀人心。

4、兴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杀者命断。

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

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

杀生的果保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

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1、是众生(有生命):

所杀者有生命。

2、众生(生物)想:

蓄意杀害时,内心知道是有生命的。

比如你恨某人,杀不到他,因瞋恨心的驱使,你拿木头来乱砍,这是没生命,而作生物想;

或是在夜暗中走路,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这就是没做生命想。

3、有杀心:

我们起心要杀害对方,叫做有杀心。

杀心与想的不同是:

杀心就是内心有杀害众生的心理行为(心行);

想就是内心起要杀众生,然后对那个境作想。

比如说:

现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杀人,但是那个人没在面前,所以没有作想,却有杀心;

当那个人在我面前时,我要把他至于死地,这叫做想,所以这个想是对境(众生)作某某众生想;

而杀心是我们造杀业的整个过程中,想要对方死,叫做有杀心。

4、兴方便:

用种种方法去杀害众生。

5、命断:

你所杀的众生的性命断掉。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

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

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

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

如果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②、不偷盗:

不与而取就是偷。

具六缘成不可悔:

1、是他物。

2、作他物想。

3、有盗心。

4、兴方便。

5、值五钱。

6、离本处。

1、是他物:

那财物是他人的。

2、作财物想:

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这两个条件的分别是:

比如你来庙堂,从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时候,穿错鞋子,这样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并没有作他物想,以为鞋子是自己的;

有时候那个东西是你的,却以为是他人的,就去偷。

这种情形很少发生,确是有可能的。

3、有盗心:

要有偷盗的心。

就是别人的财物,对方没想给,你想要占为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盗心;

如果一个人拿别人的东西,没有盗心,好像拿错或人家不要了的东西,不可构成偷盗罪,不算犯戒;

如果有偷盗的心,就是犯戒。

犯戒有轻有重。

假借种种的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5、值五钱:

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

这是佛陀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

国法规定凡偷五钱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者,亦成重罪不可悔。

当时五钱是现在的多少钱呢?

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你偷价值不菲的东西,那果保就很重。

6、离本处:

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

这还必须偷者以为他得到了此物,而被偷者以为他的财物不见了,称为离本处。

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钱放在右裤袋里,但在他没看到时,你把钱放来左裤袋,过后你叫他看右裤袋里没有钱,就说没拿他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对方认为钱不见掉,这称为离本处。

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盗贼从马厩里把马拉出来时,马儿就会叫,主人家就追,偷者还没认为得到马,而马主也还没认为他的马被偷掉,这就是还没离本处;

如果养马者完全不知道,那盗贼把马拖出马厩后,那就是离本处。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

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悔罪--破戒;

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③、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

邪淫戒具四缘成不可悔:

1、非夫妇。

2、有淫心(心爱乐淫欲)。

3、是道。

(口、大小便处)。

4、事成。

(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之道):

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

如果你是一个正人君子,肯定不会犯上邪淫。

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

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

如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

一个人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断头。

(戒律中以断头比喻重罪)

邪淫的范围,不唯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制:

①、非时邪淫:

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

父母的生日、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

月经期间、妊娠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

②、非道邪淫:

除了阴道,不得行淫。

③、非处邪淫:

除了卧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过,分为三品:

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

与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

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非处行淫者,为下品罪,以此三品轻重,分别下坠三涂。

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报。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过最重。

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淫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又开缘:

若为怨家所逼,而不受乐者,无犯。

④、不妄语:

不讲骗话。

妄语戒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

妄语戒具五缘成不可悔。

1、所向是人(对人说)。

3、有欺骗心。

4、说大妄语(说自己是圣人)。

5、听者领解。

1、所向是人:

对人说妄语。

如果我们和一只狗说妄语,它听不懂,那就不能构成犯妄语戒,所以讲妄语的对象主要是人。

2、作人想:

认定对方是人。

3、有欺骗心:

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4、说妄语:

用口说出来,有时不必用口亦可说妄语,打一个眼色,甚至默认、暗示,点头、手势,或使用手写出来也是妄语;

那就是说用一种欺骗的行为来欺骗他人,都是妄语。

5、听者领解:

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大妄语与小妄语之分别:

1、小妄语:

就是一般上的骗话;

还有骂架的粗话、挑拨离间、不三不四的话,既是骗话、恶口、两舌和绮语,都称为小妄语。

2、大妄语:

自己不是圣者,却跟人说自己是阿罗汉或是初果圣人;

或者说自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叫人来膜拜与供养,这都是大妄语。

犯大妄语与小妄语之差别是:

如果说大妄语,那就不可忏悔,就是所谓的破戒;

说小妄语则犯可悔罪。

⑤不饮酒:

不可以喝酒。

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

1、是酒(能醉人)。

2、酒想。

3、入口。

1、是酒:

能醉人的饮料。

2、酒想:

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

3、入口:

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杀、盗、淫、妄这四条戒称为性戒;

饮酒戒称为遮戒。

1、性戒:

在因果上这是罪恶事,不应该做,应该戒掉,称为性戒。

2、遮戒:

所谓"

遮"

就是防止的意思。

饮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恶事,它没有善、恶,但就能乱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为发生,乃至于破戒,为了防止其他的恶事发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杀、盗、淫、妄这四条性戒,如果受持者破戒后,那就是不许忏悔,不只如此,而且破戒者不许出家受戒。

既是如果一个人受持了五戒,事后破戒,以戒律来讲,不可接受他出家,所以破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破戒的。

因为:

1、杀生戒:

杀死人是破戒,杀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忏悔清净。

2、偷盗戒:

只要不偷贵重的东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忏悔清净。

3、邪淫戒:

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可忏悔;

夫妻间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处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忏悔。

4、大妄语:

只要没说自己是圣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够驱使什么鬼神,只要不说这些话,那就不会破妄语戒。

㈢、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来是做人的根本,不论佛陀制定与否,五戒中的杀、盗、淫、妄这四条戒,是人都会知道它是罪恶的,既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会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

佛说有一种所谓自通之法,既是:

应作如是观想:

我们不希望被人断掉己命,就不应该断别人的命;

我们想要别人的命,那我们的性命就难保了。

你、我不互相杀害,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

我们的财物不希望被别人偷,那我们也不应该偷别人的财物。

哪个男人希望自己的太太红杏出墙,给自己戴绿帽?

哪个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

相信是人都不希望此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我们不希望被别人欺骗,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欺骗别人。

㈣、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

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①、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

持好五戒者,内心会感到清凉,觉得没有对不起人家,内心感到安稳,问心无愧;

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②、持戒者无事不得:

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③、持戒者远离灾难恐怖:

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

在善道中会遇到善人扶持与帮助,所以会远离灾难,远离恐怖。

④、持戒者鬼神善护:

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过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喜心。

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⑤、持戒者易得禅定:

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⑥、持戒者能证悟果位:

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㈤、犯戒者的过失:

①、犯杀生:

心怀恐惧,眷属不和,短命,为社会人士所憎恶。

造杀生业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

眷属经常和他吵架与决裂;

多病短命;

为人所憎恶,就好像一些人,人间人爱;

反之有些人却人见人厌,即使是不认识他的人,也会对他生起憎恶之心,那是因为他造了恶业。

②、犯偷盗:

犯偷盗戒者将来贫穷,因为偷盗的人贪,贪的果报就是将来贫穷,财物耗减;

你偷人家的财物,将来你的财物也会很快散失掉;

另一点是别人的东西不见了,就会怀疑是你偷的。

③、犯邪淫:

犯邪淫戒的女人,将来她的丈夫会寻花问柳;

如果是男人,将来他的妻子会红杏出墙,所以当我们受这种果报时,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应该想这是前世造的业,应该如此的果报。

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众生见皆生疑,凡是发生不好的事,别人就会怀疑是他干的。

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钱就去花天酒地、寻花问柳,那人家就很难相信他,怀疑他不是好东西。

④、犯妄语:

说骗话者,将来他的言说,别人不信;

同样是一件事情,甲讲别人相信,而乙讲则没人相信,这就是乙造妄语业太多。

犯妄语戒的人,经常得恶口,常被人骂。

⑤、犯饮酒:

饮酒多的人,心常散乱,心不定则不能思维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四、学佛的层次:

㈠、三皈依:

我们先听闻佛法,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

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内心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

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只是同居,没有注册结婚,没有跟人家讲明,那有谁相信他们?

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签了名,经过一个简单的仪式,注册结婚后,大家对他们就有信心。

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每每随着外境而转变,虽然内心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仪式,这样才算是个正式的佛教徒。

㈡、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

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内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强,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

就好像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结婚,那他们就很容易因恼意见而分手。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

传授五戒是这样的:

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

佛弟子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

它与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

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动发信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者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

如果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

以戒为师"

;

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

如果没有戒律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

《法华经》曰:

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经又云:

信为能入,戒为能度"

㈢、总结:

一般人只听别人说皈依好,就去皈依,那只是找一张护身符,他们说有了这个"

护照"

后就可升天,这不是皈依,这是迷信。

不懂得佛法的人,过去世与佛有缘,听到人家说皈依好,他就去皈依,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义。

其实皈依并不是得到东西,而是我们内心真诚的皈向佛、法、僧三宝。

因为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以佛、法、僧三宝为明灯,让它指引我们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使我们断除一切烦恼,最终觉悟证果--成佛。

我们内心以此为道路、为皈向,这才是真正的皈依。

我们三皈依,受持五戒后,要进一步修持,不论修学任何法门,一定要以戒律为基础,不然是很难有成就的。

如果一个人他整天杀生,不管他修药师法门或是拜大悲忏,今天忏悔,明天杀生,后天杀生,那是徒劳无功的。

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五戒,以它来约束咱们的身心,自我教导,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定下来,这样就会接受这五戒,确信严守五戒,以戒为师,它真能另我们得到安乐;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导,而这戒、定、慧三无漏学,确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走上光明、安乐的康庄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