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1725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附答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延安

6.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该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一一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

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

”这说明当时

A.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7.“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D.解放战争的影响

8.“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

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

”毛泽东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9.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形势图。

这是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0.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

他愿意打,我就打。

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

”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A.西安B.重庆

C.上海D.北平

11.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此去的目的是

A.消灭国民党B.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C.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D.同国民党商讨抗日合作策略

1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辽沈战役②渡江战役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④平津战役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D.③①④②

13.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转战陕北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4.蒋介石在事后总结道: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完全是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招致”。

这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执政党的衰败B.外部势力介入C.国家经济崩溃D.军队士气低落

15.1948年11月,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提出:

“依我看来”,国民党军队的败北是因为糟糕透顶的指挥和其道德败坏的因素,把军队弄得毫无战斗意志……在整个军界,到处是平平庸庸的高级军官,到处是贪污和欺诈”。

对此,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A.1948年,国民党在军事上不断遭受失败

B.解放战争中美国并没有干涉中国的事务

C.国民党的腐败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D.国民党毫无斗志,从侧面体现了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

16.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这些措施的实施: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表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C.使我国农村阶级关系得到改善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7.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这次军事行动的意义在于:

人民解放军开始了

A.全面防御B.重点防御C.战略进攻D.战略决战

18.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挥师南下,这次军事行动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战役发生的时间B.战役的发起者

C.战役的战略价值D.战役进军的地点

19.8月28日,蒋介石召集干部会议,讨论对毛泽东来重庆后的方针,确定:

“‘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蒋介石在策划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进攻中原解放区

D.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20.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

“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1.美国密勒氏报评论:

“(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个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材料反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作战方针正确B.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心焕散

C.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D.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革命热情

22.中共中央向前线发出指示:

“应极力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此指示指导了……

A.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23.抗日战争后,中国曾出现过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一现曙光。

这里的“曙光”是指( 

 

①西安事变 

②重庆谈判 

③中共七大召开 

④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4.1947—1948年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实行B.北平的和平解放

C.农村经济的发展D.敌后战场的开辟

25.下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谈判。

故C符合题意;

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故A不符合题意;

出席政治协商会议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日本投降是在1945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B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命令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因此这一历史事件突然打碎了人们和平的梦想,B项符合题意;

A项“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结果,排除;

C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

D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的重点进攻,排除。

故选B。

3.B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所示的战役是辽沈战役。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

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故B符合题意;

百团大战、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4.D

D

材料出自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该战役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符合题意;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A不符合题意;

日本无条件投降是1945年,B不符合题意;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1912年,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A

A

依据题干信息:

《毛泽东先生来了!

》--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结合所学知识:

《大公报》的这篇社论,讲的是1945年8月,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重庆谈判的历史事件。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6.C

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后期”“意味着和平”“进入了北平”,可知是战略决战的平津战役,平津战役后,三大战役结束。

三大战役意义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材料称赞毛泽东是因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C符合题意;

解放军战略反攻全面展开是1946年挺进大别山,A不合题意;

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发生在解放战争前,重庆谈判时期,B不合题意;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解放战争结束,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7.C

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

8.B

1947年夏,刘邓大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进攻,直插大别山,威胁着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9.D

依据图片信息“晋冀鲁豫”“山东”“大别山”可知,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由国统区作战转入解放区作战,所以D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10.B

由“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可知是重庆谈判。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C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此去是指重庆谈判,其目的是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抗日战争基本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C符合题意;

消灭国民党与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无关,A排除;

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与重庆谈判无关,B排除;

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基本胜利,D排除。

故选择C。

12.D

①辽沈战役发生时间是:

1948年9月——11月;

②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夏;

④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故答案选D。

13.C

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阶段的理解。

分析选项可知,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故C正确;

转战陕北发生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辽沈战役发生在战略决战阶段,渡江战役是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ABD排除。

故选C项。

14.A

题干的“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体现的是执政党的衰败,这是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故A符合题意;

外部势力介入、国家经济崩溃、军队士气低落都是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CD。

故选A。

15.B

依据题干“国民党军队的败北是因为糟糕透顶的指挥和其道德败坏的因素,把军队弄得毫无战斗意志……在整个军界,到处是平平庸庸的高级军官,到处是贪污和欺诈”的信息可知,此段材料描述了国民党失败以及失败的原因,ACD三项的内容都与题干材料的内容相符,不符合题意;

而“解放战争中美国并没有干涉中国的事务”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B项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需要较高的理解材料的能力,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16.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土地政策,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

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7.C

依据地图和“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可知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正确;

全面防御和重点防御是1946年和1947年,与材料无关,排除AB;

战略决战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排除D。

18.D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挥师南下,这次军事行动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材料没有涉及战役进军的地点,D正确;

材料体现了战役发生的时间、发起者、战略价值,ABC排除。

19.B

根据材料内容“蒋介石召集干部会议,讨论对毛泽东来重庆后的方针”“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是在为重庆谈判做准备,其召开重庆谈判的目的是拖延时间,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所以B项符合题意;

西安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变,故A不符合题意;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开始,故C项与题意不符;

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是内战时期的事件,故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讨论对毛泽东来重庆后的方针”体现了蒋介石在为重庆谈判做准备,策划重庆谈判。

20.C

依据材料“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三大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选项C符合题意;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集中二十三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进攻,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的指挥下,面对十倍于我之敌,就是采“蘑菇”战术,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七战胜利,歼敌三万余人,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项A不符合题意;

1947年刘邓大军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选项B不符合题意;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D

依据题干材料“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所以D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22.A

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由作战地点是以徐州为中心,华东、华北、中原军队提供支持,可以推知是淮海战役。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23.D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重庆谈判后签订“双十协定”,决定在1946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和平建国的曙光,因此,②④符合题意;

①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①排除;

中共七大的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③排除。

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答案为D。

24.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所以材料内容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实行有关。

故A符合题意;

B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25.C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29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史称平津战役,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