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
《高中思想政治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思想政治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工资的本质,工资水平的差异。
(四)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再生产;
2、资本积累;
3、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1、资本的循环;
2、资本周转;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4、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现实意义
(六)剩余价值的分割
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生产价格;
4、商业资本的职能;
5、商业利润;
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
7、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8、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9、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10、土地价格。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八)资本社会化的垄断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股份公司和资本社会化;
3、生产集中和垄断;
4、金融资本;
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实质和手段。
(九)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
1、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
2、跨国公司及其发展趋势;
3、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趋向;
4、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
5、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6、争权建立国际新秩序;
7、国际垄断利润和国际垄断价格;
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9、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模式和中国的独特道路;
2、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
5、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6、社会主义阶段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十一)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
1、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2、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3、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4、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
5、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
(十三)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目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基本素质的要求;
2、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特点;
3、公司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组织结构;
4、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
5、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效率;
6、社会主义企业的成本和赢利。
(十四)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
1、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变化;
2、流通中货币总量的不同层次;
3、通货膨胀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4、货币流通的宏观调节;
5、我国现阶段国内信用的主要形式;
6、银行信用的作用;
7、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
8、资本市场及其功能;
9、社会主义利息的性质随借贷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0、虚拟资本及其独特的运动规律。
(十五)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
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
3、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6、波浪式的共同富裕道路。
(十六)社会主义再生产
1、经济增长方式的两种基本类型;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3、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5、国民收入的使用和总需求的形成;
6、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7、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8、宏观调控的目标和调控体系。
(十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经济开放;
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形式;
3、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体制;
4、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作用;
5、我国的对外技术交流;
6、我国的对外资本交流;
7、经济特区的特点和作用。
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专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科学发展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建设。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概述及学科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
熟悉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概念;
辨析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概念;
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工作、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
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西方行为科学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3、关于“灌输”的理论;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生命线”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生命线”论断提出的历史过程。
(3)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关系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2)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
(3)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精神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3、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
4、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
(1)坚持抓好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2)突出主旋律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五)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1、品德及其结构;
2、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3、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4、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世界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道德观与法制观教育;
4、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5、科学发展观教育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与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方针。
(1)“两手抓”战略方针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2)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容易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原因是什么?
(3)党中央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4)在新形势下怎样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方针
(1)什么是疏导方针?
(2)确立疏导方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正确贯彻疏导方针应注意哪些问题?
3、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
(1)列宁关于灌输原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新时期坚持列宁灌输理论的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的意义?
(2)怎样划清物质利益原则与“一切向钱看”的界线?
(3)全面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利益原则的关系。
5、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6、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7、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8、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9、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坚持身教同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
(2)坚持身教和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应注意哪些问题?
(3)为什么说身教不能代替言教?
10、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教育法;
3、榜样示范法;
4、自我教育法;
5、心理咨询法;
6、读书指导法;
7、对话教育法;
8、逆反心理消除法。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1、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及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及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和指标体系;
4、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体方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与管理
1、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
2、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
五、政治学专题
(一)绪论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的含义;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4)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二)国家与阶级
1、国家的起源
(1)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2)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3)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2、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1)阶级;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3)国家权力;
(4)国家的基本职能。
3、国家的消亡
(1)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2)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1、国家的历史类型;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3、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四)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2、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2、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1)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4)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
(六)国家形式
1、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1)国家形式的含义;
(2)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2)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七)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
(1)国家机构的含义;
(2)国家机构的构成;
(3)国家机构的特点;
(4)国家机构的组建。
2、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1)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2)主要国家机关。
3、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2)主要国家机关。
(八)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的一般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2)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3)民族自决权与国家机构;
(4)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2、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问题。
(1)民族运动与资产阶级国家;
(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
3、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政策。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2)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九)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的理论
(1)政党的概念;
(2)政党的特征;
(3)政党的分类;
(4)政党的功能。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2)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3)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类型;
(4)压力集团及其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2)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十)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2、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3、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2)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4)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十一)政治发展
1、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3、政治发展途径:
革命与改革;
4、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十二)政治民主与政治参与
1、政治民主
(1)政治民主的涵义;
(2)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3)政治民主的类型;
(4)政治民主的功能。
2、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涵义;
(2)政治参与的特征;
(3)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4)政治参与的功能。
(十三)国际政治
1、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2、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3、国际政治格局;
4、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六、伦理学原理
(一)导论
1、伦理学的历史类型
(1)描述伦理学;
(2)元伦理学;
(3)规范伦理学。
2、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1)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2)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3、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二)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1、道德的起源;
2、道德的历史形态;
3、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三)道德与社会生活
1、道德与人;
2、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
3、道德与社会精神生活;
4、道德与文化。
(四)道德现象的结构、功能与特征
1、道德的结构;
2、道德的功能;
3、道德的特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规范体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
(六)社会三大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1、爱情婚姻家庭道德;
2、职业道德;
3、社会公德。
(七)道德评价与道德教育
1、道德评价。
(1)道德评价的形式和意义;
(2)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3)道德评价的目的和手段。
2、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意义;
(2)道德教育的过程和途径;
(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道德修养
(1)道德修养的实质和特征;
(2)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3)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八)个体道德意识与情感
1、个体道德的心理结构
2、个体道德与情感
(1)善与恶;
(2)荣与辱;
(3)正义与不正义;
(4)自尊与自卑;
(5)怜悯与忌妒。
3、道德良心
(九)个体道德行为、品质与人格
1、个体道德行为;
2、个体道德品质;
3、道德人格
(十)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1、人生的价值;
2、人生的理想;
3、人生的不朽与至善
(十一)伦理学的发展前景
1、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发展趋势;
2、应用伦理学的几个概念
(1)经济(企业)伦理;
(2)政治(行政)伦理;
(3)生态(环境)伦理;
(4)生命伦理;
(5)管理伦理。
3、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概念
(1)发展伦理;
(2)制度伦理;
(3)全球伦理。
七、法学概论专题
(一)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的起源;
2、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3、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二)宪法
1、宪法概述;
2、我国的国家性质;
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4、我国的国家结构。
(三)刑罚
1、刑罚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2、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3、犯罪构成;
4、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5、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四)民法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3、财产所有权;
4、债权。
(五)行政法
1、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2、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3、行政行为;
4、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第二部分学科课标与教材
一、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的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3、课程的总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1)在课程目标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对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
(3)在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
(5)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
(6)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5、课程的教学建议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6、课程的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二、高中教材知识
【必修
】经济生活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货币的基本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