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0653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Word格式.docx

可以说,没有古代形神观念的影响,肾与情志的关系问题将会出现理论空白。

笔者针对此观点试述如下。

1古代形神观念的内容以及对《内经》的影响

形神关系与精气学说有重叠又有扩展,但又有一定的区别。

它着重探讨体和用的关系,即物质和功能的关系,包括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和思维的关系及其规律。

结构与功能是物质系统的普遍性,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也是一切哲学和科学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内经》中形与神俱的“形神一体观”即是对这种辨证法的重要认识。

肾藏象理论中“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是这种辨证观的典型运用。

“志”为五志之一,“惊恐”属七情范畴,五志指精神意识思维,七情属于人的情感。

“肾藏志,应惊恐”是“形与神俱”观念的具体体现。

气论哲学中除了精气本身的概念特征和它所衍生的方法论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形神关系的辨证考察。

早期比较典型的观点见于《荀子·

天论》篇中“形俱而神生”的唯物主义心身一元观。

这个观点被移植到中医领域并得到认同的明显依据来自于《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形与神俱”这一命题。

就中医学看来,人体生命活动之外在显现和形体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作为生命活动外在显现的一个重要类别,和形体自然亦是统一的[2]。

与气论自然观相对应的方法论———“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不言而喻地将机体内在的“藏”视为外在“象”变化的依据,因而,显现于外的心理现象,也属于需要观察的“象”的范畴,其依据亦毫无例外地存在于形体之中。

《灵枢·

本神》曰: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内经》观察到生命形体及所禀生理功能均源于父母之精的相合,父母之精乃新生命个体的物质基础。

《内经》还对死亡现象进行了观察,《灵枢·

天年》载: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即死者形神分离,那么生者必是形神不离。

这也是《内经》对形与神俱观念的肯定、接纳与佐证。

营卫生会》云:

“血者,神气也。

”《灵枢·

平人绝谷》云: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这些论述强调了机体的生命活动是精、气、血等物质所派生的,精、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即神本于形质而生。

而且,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而必须依附形体存在,它的功能状态也受形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故《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素问·

移精变气论》进一步指出: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疏五过论》: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张介宾将此义理解为形乃“神明之宅”,又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五脏者,中之守也。

”《内经》观察到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便进一步将神分宅五脏,于是有了“神藏五”。

《灵枢·

本藏》: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经水》:

“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是“神藏五”的具体论述,也是“肾藏志,应惊恐”结论赖以发生的前提。

神分宅五脏,必须将神一分为五,故《内经》分“神”、“魂”、“魄”、“志”、“意”5种。

本神》云: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尽管历代对魂、魄、志、意各自的释义并未取得完全一致,但均承认四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是“肾藏志,应惊恐”结论发生的进一步前提。

  五神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有其所宅之脏。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云: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除了五行学说介入的因素外,这种分工本身也是对精神活动不同层面或阶段的概括,都属神的范畴,在心神主导下进行生命活动,因此《内经》认为“心藏神”。

如《素问·

灵兰秘典论》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神总统魂魄,并赅意志,这便是《内经》的五脏对应

五志的理论。

又《灵枢·

“肝藏血,血舍魂;

……脾藏营,营舍意;

……心藏脉,脉舍神;

……肺藏气,气舍魂;

……肾藏精,精舍志。

”营、血、脉、气、精等是五神的物质基础,再次强调了形与神俱的唯物辨证观。

2形神观念与“肾藏志”命题的产生

张伯华先生对五神进行过细致的研究,认为《内经》中“志”的含义较多,大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意志、记忆、情绪、情感等。

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志与神同义,泛指各种精神情绪活动。

如《左传·

昭公廿五年》:

“以制六志。

四气调神大论》:

“以使志生,……使志无怒,……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使志若伏若匿……。

阴阳应象大论》:

“在志为怒,……在志为喜,……在志为思,……在志为忧,……在志为恐。

”狭义的志一指现代心理学所谓的意志。

“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王冰注《素问·

宣明五气论》“肾藏志”云:

“专意不移者也。

”二即记忆。

宝命全形论》云:

“慎守勿失,深浅在志。

”杨上善注:

“志,记也。

”《荀子·

解敝》云:

“志也者,藏也”,“藏”即记忆。

笔者认为,从《素问·

宣明五气论》和《灵枢·

本神》的行文句式来看,将“肾藏志”与“肺藏魄”、“肝藏魂”等并举,其中的“志”当属狭义的志,而且尤其指意志。

首先,精为肾所藏。

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是志的物质基础。

精乃“身之本也”,《灵枢·

经脉》曰:

“人始生,先成精。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上古天真论》曰:

“积精全神”,此之谓也。

其次,《素问·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对这句话的理解,虽历代歧义甚多,但要义不外三点:

脑力思维活动、身体筋骨动作与功能和生殖能力与行为。

从上述有关精的论述来看,肾精乃生身之本、强身之本、全神之本,即诸般行为之灵巧,无不由肾所出,而自觉行为无不由意志所支配,故有“肾藏志”之论断。

也就是说:

对行为受意志支配的体悟是“肾藏志”理论赖以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狭义之志的第二个含义是记忆,《灵枢·

本神》有“肾……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的观察。

与健忘相关的脏腑不止有肾,如《灵枢·

大惑论》:

“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调经论》: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笔者认为,同其它脏腑相比,伤肾之健忘临床更为多见,这是肾与记忆相关的依据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肾藏志”也是从生理病理现象观察得出的论断[3]。

3“肾应惊恐”命题的产生与形神观念的关系

人的七情有“怒、喜、思、忧、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属情感活动。

七情分属五脏,事先也须将情志分为5类,这也是由于人的情感确实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区分。

当然,这种分法仍然有五行学说介人后进行归纳的需要。

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天元纪大论》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两种说法稍有差别,但后一种较为公认。

惊与恐类似,《内经》常惊恐并称,如《素问·

血气形志》云:

“形数惊恐”,《灵枢·

口问》云:

“大惊卒恐”。

对恐惧太过的病理观察,是《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肾“在志为恐”的主要依据。

“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疫痿厥,精时自下。

举痛论》言:

“恐则气下”,“恐则精却”等等,都是机体“形”与情感活动“神”之间关系的不同形式的反映。

由此可见,肾“应惊恐”这一结论也是以“形与神俱”的古代形神观为前提并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肾应惊恐这一命题,是在古代形神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下产生形成的。

虽然有其它哲学观念的影响和生理病理现象观察等因素的介入,但形神观念无疑是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具有哲学指导意义的前提。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肾藏象理论,使之发挥更为明确的临床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如辉.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

2.

[2]刘庆华,等.试论神明的体用观[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997,21:

5.

[3]李如辉,等.“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学剖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

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