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0238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0Word文件下载.docx

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

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

正如柳诒微所说:

“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

……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

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

”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

“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

”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

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2013年2月下《杂文月刊》)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人士崇尚清淡,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B.“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C.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

D.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

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B.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

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C.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

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

B.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

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人族的势力才会动摇。

C.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

D.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远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

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

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

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

我不会出这钱!

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

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

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

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

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

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

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

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

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

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

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

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

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

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

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

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

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

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E.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5.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6.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

你对此怎么看?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7—9每题3分,10题10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曰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

“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

①赤泉侯:

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

使船靠岸。

7.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

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

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购:

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被:

遭受

8.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

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10.翻译上面文言文与课本中的有关句子。

(10分,每句5分)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注】

【注】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边塞诗写得独具特色,他的《前后出塞》共十四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军营生活。

B.“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交待了入伍的时间、地点、出征的去向。

叙写了一个战士早上报到,晚上就要随队伍向边关开拔的经历。

C.“中天悬明月”至“壮士惨不骄。

”描写了一轮明月高悬的夜晚,军纪森严严明,将士们听到悲笳阵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倍感寂寥。

D.全诗写景抒情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有声有色。

故宋人刘辰翁赞云:

“其时、其景、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得。

12.王昌龄的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下列诗句均出其手。

请你判断下面诗句中,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3分)

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B.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13.这首诗,勾画出哪几个军旅生活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析。

(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每句1分)

14.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4)苏轼在《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8分)(15—22每题3分,23题4分)

1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类基因组计划__________,但鉴于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

这些信息被滥用或错用又怎办?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

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_________,人类迄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______________!

A.雄心勃勃骇人听闻鲜为人知

B.野心勃勃耸人听闻鲜为人知

C.野心勃勃骇人听闻不为人知

D.雄心勃勃耸人听闻不为人知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蚁族”是当今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有可能会像“知青”“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B.有媒体人士表示,众多网友对“给力”的热捧,反映了受众对语言的新期待。

通俗亲切、平民化的语辞,甚至包括网络流行语,都是被今天的受众喜闻乐见的。

C.现代人越来越注意身体保养。

其实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北大招生办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它关系到社会中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

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过度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认为学校无所不能;

或者把教育过度功利化,希望把任何教育经历都换算成谋生砝码.

A.教育非常重要,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却不重视教育,更遑论研究教育

B.虽然教育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但我们还是要重视教育的专业性和规律性

C.由于教育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人们有时会忽视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和规律性

D.因此,人们认识到教育的专业性和规律性,并逐渐改变对教育的错误认识

18.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A.映带左右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群贤毕至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0.选出下列句子中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句()

A.仰观宇宙之大B.渺渺兮予怀C.而今安在哉D.相与枕藉乎舟中

2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行李之往来”中“行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3.请将下面一段话,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要求干净整洁,字迹工整。

(4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坡突围》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冷清;

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人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国亦如此,改革开放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世人面前。

请以“向阳春常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安阳市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1.A(“这让后人羡慕不已”错误,原文中说“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

2.B(“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错误,文中说“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3.B(“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大族的势力才会动摇”错误,文中说“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DC(选对一个2分,两个4分)

5.①胆小怕事(老实):

村里人要建庙宇,他就动员儿子捐款,让儿子随大流,不惹事。

②有点迷信:

劝儿子捐款时说“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

③朴实木讷(传统):

儿子要捐大钱重建小学,他感到吃惊、不解,但不反对、不表态。

(每点2分)

6.

(1)三种态度:

支持建庙,支持建校,既支持建庙又支持建校。

(1分)

(2)①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投资办教育,努力建设新农村,孙少安是这部分先进农民的代表。

②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是非常陈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只是希望通过建庙来寄托自己渺茫的希望,刘玉升是这类农民的代表。

③大部分农民还缺少自己的主张,他们更多的是观望和跟风。

这三类观点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小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分析共5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7.B(属:

跟随)8.C9.B(应是到东城才剩下二十八骑)

10.①但是现在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作战的过错。

(关键词“卒”“罪”,2个判断句)

②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你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关键词:

鄙,远,焉,陪)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C12.B

13.(5分)日暮:

傍晚行军图,写出了军队生活的紧张多变,时间紧凑,体现军队气势凛然和庄严的行军场面。

傍黑:

沙地宿营图,平坦的沙地上,整齐地排列着帐幕,行伍中的将领,正在召集自己属下的士卒,不仅体现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而且显现出这支队伍的整备有素。

月夜:

月夜静营图,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军中军纪严明,军容壮阔。

忽而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使戍边的战士肃然而升悲凉之感。

(答出一个要点2分,3个要点给满分5分。

每个要点要有概括有分析,缺少任何一样只能给一半分数。

(三)名句默写,(1句1分,共7分)

14.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D

16.A(B成分赘余,去掉“被”;

C成分残缺,“改善”后要加宾语“的状况”;

D句式杂糅,改“北大招生办公布了”为“北大招生办公布的”。

17.C(C选项前一分句紧承语段首句,后一分句与后面的例子照应,该选项填入语段恰当。

A选项中“不重视教育”与后文内容不构成照应;

B选项中“我们还是要重视教育的专业性和规律性”与后文内容没有逻辑关联;

C选项与语段首句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