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于是,我在准备及教授《丑石》中,我一直遵循这个原则。
一、个性理解动情读。
从作者创作的角度看,“诗言志,文载道”,言为心声,文本寄予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是情志所托。
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追溯、探究和重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意的过程。
它强调阅读文本时要潜心吟味,切己体察,读出自己的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无旁骛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并适时引导,使他们渐渐进入文本,贴近作者。
我多处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效地读书。
如:
让孩子们谈谈作者描写丑石的丑,让学生读句子再谈感受后,谈完感受后再读,以一些读得好的同学带动全班同学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语文味。
二、重点词语理解读。
在教学人们转变对丑石的看法的环节时,我抓住科学家慧眼识珠,发现了它的潜能,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这句中的“拉直”“小心翼翼”等词语,让学生理解丑石之所以能默默忍受关键所在,并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在读中理解课文,使得朗读更加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语文课单单有“读味”是不够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指出了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品味词句。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组织学生去细细地揣摩、体会,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的生动性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课上,我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抓住课题质疑是小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又如,教学“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语句时,我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让学生自行读后感悟概括,并通过对比,深刻体会丑石在人们误解它时他坚定信念的原因所在。
课堂小结时,还抓住两个“伟大”,让学生理丑石的伟大精神。
其实,我深知这堂课上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
在引导时,总不能“一针见血”——不能一下子激发学生最佳的理解点,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更多地还停留在你问我答的状态,师生的交流还没办法自然地融为一体,这跟我在课堂上临时应变的能力是有关的。
但我相信,只要我一直守住这份语文味,那么我的课堂就会焕发无穷的生命力!
企盼着,我的课堂一直涌动着浓浓语文味!
2.《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教学《东施效颦》这篇课文,我注意了两个要点:
1、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
见西施“颦其里”而“美之”,写东施对美的关注和倾慕,然后用一个“亦”字写出她爱美心切,盲目仿效的心情。
但由于只注意形态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本质上的极大区别,弄出了邻里避之而唯恐不及的笑谈。
那么,东施丑到什么程度呢?
文中“坚闭门而不出”和“挈妻子而去之走”这样的侧面烘托写出了东施的丑态。
教学策略:
不急于告诉学生作者对东施丑态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而是带学生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学生弄懂了意思,老师追问,“从‘坚’和‘去之走’,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穷人和富人对东施的样子感到害怕,甚至把她当作怪物一样,远远地避开,可见东施的样子实在是不堪入目、难以忍受。
教师再问:
“作者并未写东施的样子,可读者如见其人,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短暂的思考后,脱口答道:
侧面描写。
教师顺势引导,对事物的描画不直接写其样子或形态,从侧面体现,这就是侧面描写。
接着马上举例:
汉乐府中的《陌上桑》,作者表现罗敷的美,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烘托罗敷的美。
这里的描写手法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去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去创造一个自己认为最丑的东施形象。
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一个醉汉斜靠在街角,过路人避开,要求是表现醉汉醉熏熏的丑态。
学生欣然提笔。
有的写“空气里弥漫着烈酒的味道”,有的写“行人捂着鼻子匆匆走过”,还有的写“流浪狗似乎知道什么似的,低声咕噜着,走开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顺利地解决了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学习并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2、写作方法“一事一议”。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不切合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在学生知晓了本文揭示的道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事一议的文章的写作方法。
①、要选好议论的对象,应该是自己感受最深刻、针对性强、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事物。
②、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③、叙和议详略得当。
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收获,学习《楚王好细腰》,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就相对容易了。
《寓言二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训和道理,对笔者来说,如何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应好好思考的。
《楚王好细腰》是一篇寓言的文言文,在言简意骇的两句话中寓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时,我努力地优化教学策略,对引导学生读懂文言理解寓意、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进行了有效地探索。
一、以“学法”为主线,串起对课文的学习
从四年级开始,学生们便逐渐地接触古文,而到了六年级,很多孩子已具有了初步的学习古文的能力,但他们对学习的方法缺乏概括性、明确性、运用性。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始或是之后,我都会以“学法”为导向或是总结。
在“诵读古文”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而且要放开声音大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越读越顺口,越读越明白。
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大声读,读几遍你自己定,只要你觉得自己能把课文读流利了,你就停下来。
”又如,在理解寓言意思时,我强调地告诉学生“学好古文的第二个重要方法就是借助译文理解意思”。
再如,在最后的领悟寓意时,我总结地说“寓言往往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道理又往往隐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
结合板书,分析文中的这两种主要人物,想想: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
这样,学法不仅串起了整个的教学环节,也推动了教学的进程,使课浑然一体,更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巩固和明确了学习的方法,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以“想象”为依托,推动对文言的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所接触的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比较容易理解,而文言文是非常陌生的,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对于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丰富的“想象”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语句、空白点进行想象中,使内容情境更具体、人物形象更丰满,从而推动了对文言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众多处的想:
第一处是以问题——“这个‘好’,使朝庭上下成了什么样子呢?
”,引导学生想象众大臣疯狂细腰的各种丑态;
第二处是引导学生们想象“那么,都会有些什么样的大臣们在‘以一饭为节’在‘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文弱书生‘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尚且易些,请你们想想那些人高马大饭量又大的人在‘以一饭为节’会怎么样呢?
那些身材魁梧的大臣在‘胁息然后带’时又会怎么样?
”从而引导学生们明白文中所描绘的那种“扶墙才能然后起”的可悲又可怜的局面;
第三处是引导他们想象大臣们在细腰中是否矛盾动摇过;
第四处是想象第二年上朝时大臣们的表现;
第五处的想象则是在学习全文后进行的读写结合——续写故事。
正是在大量的想象中,学生们跨时空式地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亲眼目睹般地看着楚灵王与众大臣们上演的这一出闹剧,也切身地感受到投其所好那不是美反之可能很丑,更明白了这样做会有非常可悲的下场。
纵观全课,这两点是比较满意的,也是课比较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是,怎样更有效地挂住文眼来组织教学,怎样更好地把握文言或寓言的教学策略,怎样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寓意的自主体会,还需要我不断地摸索。
3.《做一个最好的你》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建立起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成功意识,先是以“罗森塔尔试验”的结果点明:
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直至成功。
接着我出示了课文中的问卷,让学生进行自测,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采用了自主的表达方式,最后文章对如何树立自信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以富有哲理性的段落作结,深化主题,发人深思。
纵观全文,层次清晰,深入浅出,情感发展由弱渐强,结尾令人心情激荡。
本文告诉我们:
人人渴望成功,成功需要自信,自信须建立在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上。
第三单元:
母亲河
1.《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充满激情,结合学生观看《话说长江》片断,以及听长江之歌的音频资料,使得整堂课的效果很好。
2.《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
“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
”介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本着这个理念,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团结互助,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让学生的的自感自悟,互帮互学取代老师的讲解,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服务。
这次的教学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按照阅读提示的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获得知识、体验,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让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的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
当老师们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大加赞赏。
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四单元:
体育
1.《体育颂》教学反思
顾拜旦的《体育颂》,这篇文章不算长,但是要让六年级的孩子读懂并不是容易——我是这么认为的。
作者写的可是自己对体育的内心感受。
我们学校的班级人多,场地少,家长给学生安排的兴趣班那么多,能够真正体会过体育的欢娱和精神的孩子有多少呀?
至少我的前一届学生在读它的时候就觉得困难不少。
课前,我让学生上网了解“奥林匹克”。
并把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收集起来阅读。
这篇文章很感性,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作为铺垫不好读懂,要适当引导在课前进行积累相关体育的资料,加强阅读主体对体育的了解。
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一让学生通过抓每段的中心句读懂课文的内容——顾拜旦在歌颂体育的什么。
二让学生涵咏课文,体会这些激情满怀的话语。
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我体会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第二句,让我回想起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猝然降临在林中的空地”,还让我联想到到了远古时代那茂密的丛林,就在那里,奥林匹克诞生了。
“灰蒙蒙”“灰暗”,让我感受到了那久远的人们的玉自然抗争的苦难生活,体育就是一缕生命的晨曦,着凉人们的心房。
我在向学生展示我被这些话语激荡内心的过程。
我问学生,你觉得我是在用什么方法体会的?
学生总结我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上了结合资料理解体会,想象体育竞赛活动的画面理解体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的方法。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读课文,哪段话语你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并练习通过朗读表现你的理解。
我期待着明天听到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很期待!
2.《把掌声分给他一半》教学反思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
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
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主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很有意思。
首先,“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是个无主句,我们可以提问“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文中的“她”指的是谁?
为什么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这篇课文很长,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但是通过对课题的补充、深入、探寻,就能把其主要内容提炼出来,可见文题不是文章的装饰,而是经过作者潜心推敲才确定下来的。
因此,在第一课时入课伊始,我就带着学生进行审题,从审题这一环节,训练他们概括主要内容;
并且向他们渗透一种从题目入手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文题不仅是对文章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它还喻示着文章的中心。
我们都知道本篇文章通过记叙中国姑娘孙晋芳的故事,赞扬了她那种艰苦奋斗,心胸开阔,团结同伴的精神。
但是,体育精神是不分性别、不分国界、不分项目的,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孙晋芳这样的人和事。
因此,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学生的思路引向体育精神――如果现在让你说体育是什么,你会怎么说呢?
学生有的说是艰苦奋斗,有的说是艰苦努力,有的说是团结……我一一肯定,进而让学生联想像孙晋芳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呢?
学生说还有很多。
我再让学生回读课题,追问:
这时你觉得题目中的“她”指的是谁?
学生一下子就理解到,这个“她”是一切团结伙伴,努力拼搏的人的代表。
题目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揣摩,才能咂摸出点门道来。
3.《学弈》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阅读的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和发展阅读的内容。
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古文的学习大体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将课文读通;
第二步,看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记下不懂词句和其他问题;
第三步,学生提出不懂的词句和问题;
第四步,针对学生自读中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及故事说明的道理;
第五步,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如果按这个步骤教学,本课便没有亮点,我决定在讲授课文内容的时候,加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环节,让学生把文中现有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象出二人在学习时不同的具体情况,学生可以表述或表演出来。
学完这个故事之后,让学生根据已经积累古文学习方法对《弈秋败弈》进行学习。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逐渐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二是在文章的道理上有相同之处,验证专心致志是学好本领的前提。
第五单元:
往事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
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
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
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
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
”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
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
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
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
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
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2.《花脸》教学反思
《花脸》是六年级第五单元往事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本文共有十九个自然段,较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段落进行有的放矢的讲授。
课一开始,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猜测会讲什么内容,然后根据猜测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对于没有猜到的段落,再引导学生思考该段的段意。
在学生的猜测证实完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画情节线,这样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了进一步了解。
随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
比如课文中哪些句子介绍花脸的样子。
从哪些句子看出我对花脸的恐惧?
哪些句子看出我对花脸的喜爱?
从恐惧到喜爱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时,我也非常重视朗读,让学生渗入了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理解起课文来就更轻松了。
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
比如引导学生去发现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关系,自然引出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本单元的习作中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细节描写挺多,因时间关系没有当场让学生进行练笔,这是个遗憾。
3.《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荷塘旧事》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脉络清晰,从荷塘的美”、“人类淳朴的爱”两方面展开描写。
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
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学习荷塘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的品读,教以朗读的方法,并通过读让学生找出主要景物的和谐美,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注重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在文中领悟作者写景方法,学以致用,并给出一个主题去构思。
给出的主题是“雨天的荷塘”,从而力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旧事部分,我让学生自主学习,虽然是写了三件小事(两个是游戏),但事件比较易懂,文意比较浅显,我认为没必要“深挖细读”,而是给学生一条线:
“什么是淳朴的爱”。
用这条线把故事串联起来,以读带动其它方法去解读故事。
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让学生三读最后一段,从不同的感受去读,体会。
让课堂回到原点,但学生的感受已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学生学得怎样,才会有不同的收获。
除了让学生去寻找美,体会美,我还通过较为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
例如,荷塘的景色,学生自身或身边的童年照片,再加上音乐,力求陶冶学生的性情,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课文,阅读生活。
第六单元:
战争
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
“窦”是“洞”的意思;
“贻”是“赠送”的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
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
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
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
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
“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
所想、所感;
“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
“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
”想象了两种结局。
一种是(跳井、上吊。
撞墙……)解决性命;
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
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
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今天,我在教学古诗《出塞》一诗的时候,一天始的教学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
很是平淡。
我想这首诗的教学不会有更大的收获。
学生也就是能理解诗意,能一句句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