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9009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3Word文档格式.docx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

7.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B.贾思勰

C.祖冲之D.李时珍

8.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部分措施

1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9.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

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

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

16.“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郦道元

17.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

18.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9.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1.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百家争鸣

C.国家统一

D.三国鼎立

2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3.“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

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

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

24.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A

汉武帝推行儒学

儒学开始于主导地位

B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C

八王之乱、匈奴人灭西晋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A.AB.BC.CD.D

2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A

解析: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

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

故本题选A。

2.B

【分析】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所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B符合题意;

ACD的人物没有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进行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把鲜卑拓跋姓改为汉姓元,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4.D

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

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5.A

江苏盐城地处中国南方,题干的“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反映出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故A符合题意;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还未超过北方,排除B;

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A。

6.B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C

本题主要考查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

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南朝的祖冲之。

故答案选C。

8.A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

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9.A

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北方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A符合题意;

三国鼎立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过渡的一个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进入混乱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D不符合题意。

10.D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

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1.C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

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D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

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

14.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

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①②③④富二号和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ABC总结原因不全,故选D。

此题应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5.A

依据题干信息“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宗同族,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

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16.A

依据题干关键词“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A符合题意;

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7.B

题文中的“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说明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作汉化措施,ACD选项和孝文帝无关,所以此题选B。

18.B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

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

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A

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D项不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信息“反映民族交融”,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结合“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具体含义解答问题,排除不是体现民族融合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

21.D

据材料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为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B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3.A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A符合题意;

BC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24.D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江南地区的开发,只是说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要到南宋,南方经济发展才超过北方,故D符合题意;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

公元383年,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

相对于北方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和外族骚扰,南方相对安定,这样,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排除C。

故选D。

25.B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