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95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作物

水稻

畜牧业

猪、狗、水牛

猪、狗

手工业

陶器、玉器、乐器、雕刻和天然漆

彩陶、乐器、纺织、制衣

3.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黄帝

阪泉之战炎黄联盟

炎帝

涿鹿之战华夏族(炎黄子孙)

蚩尤部落

人文初祖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炎帝:

开垦耕种、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陶器、纺织、煮盐、通商交换、乐器琴瑟、天文历法

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指南车、弓箭。

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音律隶首—算盘

(3)尧舜禹的禅让

①禅(shà

n)让制:

传给贤德之人

②大禹治水的精神:

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创新精神等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夏商周的更替

(1)夏商周朝代更替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重要事件

都城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家天下

阳城

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殷

原因:

战乱、环境

亳、殷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牧野之战

分封制

镐京

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分封制:

①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②对象:

宗亲和功臣依据: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③内容:

a.诸侯的权利:

周天子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b.诸侯的义务: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④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被统治阶级)

⑤影响:

积极:

开发边远地区,巩固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弊端:

当诸侯强大起来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3)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引发“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5.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①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

②用途:

饮食、祭祀、军事

4代表:

司母戊鼎(最重)四羊方尊(精美)

“泥范铸造法”:

铜、锡、铅

(2)甲骨文

①含义:

龟甲和兽骨

②发现:

清朝王懿荣

③地位: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与汉字的关系:

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于发展的重要阶段。

6.动荡的春秋时期

(1)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2)王室衰微:

分封制逐渐瓦解

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动荡①原因:

王室衰微;

政治、经济不平衡;

为了自身的利益;

民族矛盾

②称霸顺序: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③口号:

尊王攘夷

④影响:

积极:

a.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

b.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消极: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齐桓公称霸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2.管仲改革(根本原因)3.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上、中、下)

主要战役: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争特点:

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2)商鞅变法

原因(背景):

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

秦孝公

内容及其作用:

见下面表格(必须背过)

影响: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a.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成功了。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

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内容

作用

对阶层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废除世袭特权触犯了贵族的利益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废井田对地主最有利

鼓励耕织对农民最有利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对军队最有利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

秦国岷江

人物:

李冰

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意义: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8.百家争鸣

(1)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①顺应自然

②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④经典:

《道德经》

(2)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下层贵族

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

①政治思想: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②教育成就:

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经典: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编订

评价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百家争鸣

a.百家争鸣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根本原因)

②战争不断,招揽人才

③私学发展,文化兴盛

b.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①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生活

②孟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爱护自然

③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④庄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人格

⑤韩非子: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c.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9.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背景:

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六国;

秦王嬴政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

过程:

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上:

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握。

地方上: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

县令或县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上:

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上:

统一车轨

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军事上:

南修灵渠,北筑长城(保卫了国家)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

10.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

①沉重的赋税②徭役和兵役繁重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④焚书坑儒⑤秦二世更加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

直接原因:

戍边路上遇雨受阻,无法按期到达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公元前209年夏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主力直逼咸阳—秦二世反

击—起义失败

陈胜、吴广

结果:

起义失败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秦的灭亡:

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3)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

项羽和刘邦

性质: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垓下之战,项羽自刎江边,刘邦胜利

历史典故:

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

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

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刘邦(汉高祖)

首要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休养生息政策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内容: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

提倡勤俭治国。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1)政治上:

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主父偃建议)

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地主,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文化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

在长安办太学,以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

为教材。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经济上: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重农抑商,兴修水利

(4)军事上:

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B.影响:

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新朝(★公元9年王莽建立,亡于农民起义)

东汉建立时间:

公元25年人物:

刘秀(光武帝)都城:

洛阳(四朝古都: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2.光武帝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后期政治特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形成: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太后主政,重用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184年黄巾起义(起义者头裹黄巾):

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朝政腐败;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领导者:

张角(太平道)

特点:

有组织、有准备结果:

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西域: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汉初状况:

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张骞通西域:

匈奴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结果:

大月氏西迁已久,不愿再与匈奴打仗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转运)欧洲。

中原(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西域;

西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中原。

地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汉武帝开辟海上交通:

山东沿岸穿过黄海朝鲜、日本

海上丝绸之路: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转运)欧洲。

6.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

目的:

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设立都护府:

乌垒城

职责:

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食,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7.班超出使西域:

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东汉明帝时意义:

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班超贡献:

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其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背景:

竹简分量很重;

帛轻但价格昂贵。

改进:

(西汉时已懂得造纸)东汉蔡伦改进优点: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代表作《伤寒杂病论》: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

提出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3.东汉末年名医华佗:

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

能实施外科手术。

发明“麻沸散”。

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出“五禽戏”。

4.西汉司马迁《史记》:

体裁: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

文学价值:

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价值。

5.本土宗教:

道教兴起: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6.(印度)佛教: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最早佛教寺院:

白马寺)。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1.曹操崛起:

(★曹操不是三国人物,属于东汉末年)

政治上:

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屯田制。

2.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

公元200年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胜利原因:

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战术。

偷袭袁军屯粮(火烧乌巢)。

③袁绍骄傲轻敌。

3.赤壁之战(曹操PK孙刘联军):

公元208年结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①团结,联合抗曹。

②战术:

(黄盖)诈降+火攻③气候、地理因素。

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误(船舰连接在一起)。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29年

政权名称

建立者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称王

229年称帝

孙权

建业

5.三国发展概况:

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

吴: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建立:

(三国灭亡顺序:

蜀、魏、吴)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洛阳。

统一: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三国尽归司马氏)

2.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概况:

晋惠帝时,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3.西晋的灭亡:

316年匈奴灭西晋

短命原因:

政治腐朽。

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匈奴贵族起兵攻击西晋

4.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迁徙路线:

氐族、羌族从西北迁至陕西关中;

匈奴、羯族从内蒙古草原迁至山西一带;

鲜卑族一部分迁至辽宁,另一部分迁至陕西及河套地区。

5.

十六国: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氐族建立,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改革内容: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建立:

王与马,共天下(政治上王导,军事上王敦)

317年建立者:

司马睿都城:

建康(今南京)灭亡:

420年

2.南朝:

★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是建康。

3.历史时期特点: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

南方相对稳定,得到初步开发。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主要原因)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表现:

农业: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②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推广改进农耕,实行深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肥;

育秧移栽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等。

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显著发展。

商业:

商业交流和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的大都市。

海外贸易兴盛

1.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东魏北齐

十六国(北朝)北魏

西晋西魏北周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1.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东晋PK前秦(苻坚)

成语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改革目的:

用文治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494年)

汉化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评价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4.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期出现民族大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1.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地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对后世农业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科学家南朝祖冲之:

数学: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缀术》。

天文:

对历法进行精细推测和推算,与现代只差50秒;

制定《大明历》。

机械制造:

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3.书法:

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艺术。

曹魏书法名家锺繇和胡昭。

西晋设置书博士,用锺繇、胡昭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书圣”东晋王羲之,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北魏碑刻书体

4.绘画:

★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