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记叙文阅读教师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记叙文阅读教师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记叙文阅读教师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
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
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②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
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
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抓着才能梳通。
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
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
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
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
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
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
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
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
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
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的琐事。
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
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
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
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
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
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
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
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与那发髻已明显变小。
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目前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
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度过了难关。
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
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
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
起初,我们两人都有些忸怩。
母亲一直嘀咕着:
“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呢!
”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
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
我的手指遂不自己觉得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
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
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姣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
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
母亲背对着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
许是困了吧?
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
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
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
林文月。
有删改)
【文章来源】今几年河南中招语文的记叙文阅读一直选择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体现了目前教育的价值导向。
7.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
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4分)
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头发;
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
③母亲关心子女的教育情况;
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突出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
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
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
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对比。
9.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分)
“词语运用”示例:
“轻轻柔柔”运用叠词(1分),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1分),体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1分)。
“修辞手法”示例:
“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和关爱。
(句子1分,修辞1分,效果2分)
1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
你赞同哪种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赞同“抒写家庭亲情”。
“选购食物”“削铅笔”“洗晒球鞋”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
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
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要有母子两方面,少一方面扣1分;
没有具体事件,只是泛泛谈母爱子、子爱母,酌情扣分)
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
母亲头发从“乌黑浓密”到“花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
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要有具体细节,至少一个不要泛泛而谈)
【2018】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父亲的长笛
1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2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3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4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5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6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
7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8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9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10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
赵文静。
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1)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
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
(2)女儿五年级时,“我”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
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
吹笛;
(3)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
“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
的长笛;
(4)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8.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女儿的心理:
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父亲的心理:
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10.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通过母亲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2017】
惟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
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
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
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
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
“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
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
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⑥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
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
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⑦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
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
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
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
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⑧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
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
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
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
“唯有垂杨管别离!
”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⑨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
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
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
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李修文。
7.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
请简要概括。
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
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
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
(意一点1分,共4分)
8.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
第一次大哭的原因:
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
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自责。
(一点1分,共2分)
第二次大哭的原因:
①为小病号离别而伤感。
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意思红晕。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A】示例:
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了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感应感和喜悦之情。
【B】示例:
“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一句2分,共4分)
10.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
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
②奠定了全文哀布满不伤的感情基调。
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
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答出任意两点)
二、(16分)(2016•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
我还想喝蜗牛汤!
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
“不许存这份念头!
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
”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
“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
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
“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
“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狠狠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
“不是我让奶奶做的!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
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
“我又看到它们了!
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梁晓声。
7.“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波澜顿起。
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波澜再起。
② 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波澜又起。
8.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9.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示例一:
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
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
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
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1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
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
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地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
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
“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样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记叙文考题类型及答题方法归纳
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