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1859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

2016年9月27日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提到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置的高度,并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概括了文化自信的作用和地位。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古代的鲁班、黄道婆都是优秀工匠的代表;近代同仁堂倡导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也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

但是,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现代工匠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

作为2016年最重要的两大政治热词,“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似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同时对我国现代社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具体是如何,尚有待我们去细致的分析。

文化问题上的自觉和自信,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

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今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在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文化自觉,包涵着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包涵着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包涵着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则是我们对理想、信念、学说、优秀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视,对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和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信奉、坚守和虔诚。

虽然我国拥有灿烂与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不缺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影响力,但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没有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而且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以及对西方的盲目崇拜,我们应有的自信还在进一步丧失,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而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似乎离不开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行业的专属,可以用在任何领域。

一、文化自信内在含义和主要特征

1、客观理性的文化定位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文化心态,即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不自卑不自负,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尊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自觉。

有了理性的认知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良好的文化心态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

当前我国存在的两种不健康的文化心态都是缺乏文化自觉的表现。

一种是文化自卑,文化自卑的主要表现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怀疑、否定乃至自轻自贱。

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即便是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与成就时,中国社会仍然饱受文化自卑的困扰。

这种自卑或者表现为主张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表现为主张全盘西化以迎合西方。

自卑论者试图通过否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只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崩塌,其结果是国民价值混乱,民族意志瓦解,国家的软实力大大降低,这实际上是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国进行文化扩张推波助澜,使中国成为国际文化斗争的牺牲品。

另一种就是文化自负,其主要表现为对待自身文化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的态度。

文化自负会导致信息闭塞和盲目排外,造成自我封闭。

历史上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曾导致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对外界的茫然无知,以致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不知所措,这种对外来文化恐惧和戒备的心理实际上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负必然会阻滞改革甚至导致中国社会的停滞。

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当前,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交锋也更为激烈,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不断进行文化反思和比较,克服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的错误心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兼容并包的文化胸襟

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兼容并蓄的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腐朽愚昧的成分,我们要坚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加以改造创新,使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2)对多元文化的整合。

我国的多元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虽然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多元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增强其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

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有利于调节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引领社会共识、规范价值取向、整合多元

文化的重要功能。

因此,对多元文化的整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社会多元价值观更高层面的融合与凝聚,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共建共享。

(3)对外来文化的借鉴。

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截然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胸怀,积极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气度和胸怀。

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交流层次也逐步加深,这为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具备世界眼光、发展眼光,从我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

既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又紧跟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共同发展的文化理念

“发展才是硬道理”。

文化也是如此。

发展的眼光是文化自信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体现。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先进的,文化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中华民族

5000年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要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争取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华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打造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时,不可忽

视维护人类共有利益,弘扬人类共有精神,要努力使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良性互动成为人类生活的主题。

要加强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亲近全球社会的共同价值,这就需要中国文化接受世界文化的审视和价值判断,同时也意味着要积极履行自己对全球社会的各种责任。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靠中国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融入全球社会,在言论和观念方面与世界各国展开广泛的、深入的交流。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于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还必须体现在对价值观念的贡献上。

虽然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在科学技术方面或许稍逊一筹,但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却有着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

尤其是在西方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屡屡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今天,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等更显示出他们的当代价值。

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世界文化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还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必将成为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为世界文化贡献更多份额。

当今中国的发展模式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模式,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出于热情,而且也出于理性。

我们为什么会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呢?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可以认识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延续,又有其阶段性的特征。

这构成了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多元”杂处、多样共生的,这要求我们制定文化政策时要具有灵活性和差异性。

在阶级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又总是统治阶级的文化。

这给我们巩固和壮大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提供了依据。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1、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高铁速度世界第一,拥有的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却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珠;德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17,却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

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尴尬处境。

西门子公司总裁说:

“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生产出更多与制造业强国质量同样过硬的产品,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

在新经济中,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

许多人叹惜中国产品是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利润,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长期存在价廉物美的产品,超额利润永远是对产品创新的奖赏。

激励万众创新需要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重赏创新成功者,宽容创新失败者,坚决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遇到问题绕着走”的现象。

2、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对规律的不断探寻。

实事求是实现创新的科学方法,是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是推动进步的内生动力。

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就必须依靠实事求是这个法宝。

任何以偏概全、望文生义、唯书唯上、似是而非的做法都与新经济格格不入。

事实上,我国在长期的封建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种阻碍科学发展的文化模式,认为各种生产技术都是“雕虫小技”,而善于变通、巧取豪夺才是“本事”。

“不撞南墙不回头”,过去一直是对不通世故者的讥讽,但在新一次全球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我们需要大声呼唤那种“钉钉子”“一根筋”的执着精神,决不能让这些人有半点吃亏。

宽容,只适用于创新者;对于因循守旧、随波逐流者,丝毫不能宽容。

  3、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

制造优质产品需要心无旁骛、一丝不苟的工作,需要戒骄戒躁、久久为功,容不得半点懈怠和折腾。

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为克服技术落后、条件简陋的困难需要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条件下,为增强国家实力需要“两弹一星精神”;在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更需要争创世界一流的拼搏精神。

“天上不会掉馅饼”,幻想依靠投机取巧获得成功是十分危险的。

制假售假、投机取巧、“搭便车”等做法,最终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为了能使创业者潜心工作,要在制度上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实现分配公平。

三、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系

1、工匠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